储小乐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伴随城市旅游的不断发展,主题公园旅游、特色街区旅游、会展旅游逐渐成长为三大新型城市旅游形态,主题公园、特色街区和会展产业也因此成为城市旅游发展及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美国第一家迪士尼乐园诞生后,全球各地掀起效仿热潮,大多基于各种童话故事和卡通形象进行人为创造,确定特定主题,结合景观环境、游乐设施、主题演绎等内容形成具有舞台化特征的综合性休闲娱乐空间。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主题公园被成功并迅速引入国内。1989年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成功驱动深圳城市旅游表明主题公园旅游是发展城市旅游的一项重要战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国内现有3000多个主题公园,总投资近1500亿元,仍以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为分布密集区[1]。主题公园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也因此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2-3]。主题公园作为二三线城市旅游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旅游活动在主题公园集聚区的集聚与扩散,对所在城市的结构、效率和功能必然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推动城市旅游地增长。因此,探讨主题公园集聚与城市旅游地增长的过程和内在机制,促进主题公园集聚区与所在城市的协调融合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基于对芜湖方特旅游区的实地调研,本文重点探讨芜湖方特与城市旅游地的结构性演进增长,以主题公园集聚为切入点分析城市旅游地增长的动力机制。
芜湖方特旅游区是华强方特(芜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核心旅游项目。2005年,华强集团开始投资建设芜湖华强旅游城项目,项目位于芜湖市长江大桥综合开发区,由文化科技产业项目、地产项目以及商业项目三部分组成,总占地3.31平方公里,其中旅游用地1.66平方公里,住宅和商业项目用地1.65平方公里。2007年10月18日,方特欢乐世界建成并试营业,由15个主题项目组成的主题公园总投资超过15亿元人民币,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我省旅游业态上主题公园的空白。试营业阶段的春节黄金周期间,方特欢乐世界共接待2万多名游客,门票收入达300万元以上,一度成为苏浙皖旅游的新热点,“方特效应”初步显现。2008年4月18日正式开园,五一当天即迎来开业以来的游客高峰,五一小长假期间共接待800多个团队、6.5万游客,门票收入达950万元,点燃了芜湖旅游的一把火。以建设“立足皖东南、辐射长三角、影响全中国”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宏伟愿景,深圳华强集团继一期方特欢乐世界之后,在芜湖市鸠江区又相继建成二期方特梦幻王国、三期方特水上乐园以及四期方特东方神画,并分别于2010年、2014年、2015年开园纳客,逐渐形成涵盖主题乐园、度假酒店等多种业态的芜湖方特旅游度假区综合体,总占地面积达260万平方米,文化与科技完美结合,硬件与软件同步升级。经过近10年的发展,芜湖方特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近40亿元,并于2016年8月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使芜湖市迅速成长为全省及长三角区域富有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之一。因此,方特旅游区在芜湖市旅游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图1)。
图1 方特旅游区与芜湖市旅游接待人次及占比情况(2007—2016)
城市要素和旅游要素的有机结合及其空间集聚共同构成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它是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旅游发展进程中旅游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积累结果[4-5]。旅游业作为芜湖市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必然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结构、功能及效率。
国内主题公园的开发实践内嵌于区域旅游发展的诉求,即通过发展主题公园旅游,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模式,最终推动旅游业的整体发展[6],覆盖规模变化、要素变化、结构变化等多个方面[7]。
作为安徽省政治经济副中心城市,在方特旅游区开发建设之前,芜湖市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本底、一定的交通条件、城市建设基础以及政策扶持等区位因素,地区经济平稳发展,且中心城区发展较为均衡。鸠兹风景区、赭山风景区、马仁奇峰风景区、丫山花海石林风景区、王稼祥纪念园、城市公园如滨江公园和汀堂公园等传统旅游景点,以及陶辛水韵等乡村旅游景点构成了芜湖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制造工业 “民族品牌”——“芜湖奇瑞”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也成为芜湖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旅游景点所处地域成为芜湖市城市发展的首要功能区,旅游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配套设施也都依附于传统旅游景点而布局发展。与此同时,反观城市近郊地区,9.71平方公里的芜湖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几乎是一片搁置的滩涂荒地,一大片具备发展潜力的区域仍然有待开发建设。总体来说,方特旅游区建成之前,芜湖市并未形成自身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旅游节点单调,综合吸引力低,属于资源非优型三线城市(表1);客源主要以参加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等会展活动的游客为主,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缓慢(图2);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小、数量少,截至2006年,全市星级酒店客房数1400间,床位数2573张。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系统的贡献率低,产业规模效应不甚明显。尽管产业结构由工业、农业向旅游产业延伸,但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表2)。
表1 芜湖市旅游空间结构(2006)
图2 芜湖、合肥、黄山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比较(2000—2006)
表2 芜湖、合肥、黄山产业构成比较(2000—2006)
2004年9月4日,深圳华强集团与芜湖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投资70亿元建设芜湖华强旅游城项目,芜湖方特旅游区的建设进程由此开始。2007年建成的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以现代科技为基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渔人码头、海螺湾以及火流星等15个主题项目构成了集娱乐体验、科学教育等为一体的“国际一流”主题公园。正式营业一年内,方特欢乐世界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2亿元,改写了芜湖市没有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历史,打破了芜湖市旅游业原有的静态观光旅游开发模式,给其带来强大的震动。2010年12月,方特梦幻王国建成并试营业,截止到2012年,欢乐世界和梦幻王国两座公园共接待游客超过346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73亿元,使芜湖市迅速跻身全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确定了方特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旅游要素,知识、信息、技术、管理等无形旅游要素先后涌现,相关前向、后向生产要素发生流动、重组并协调。少数旅游零售、特色餐饮、主题酒店等旅游设施开始集聚,旅游区的雏形初步形成,城市旅游空间外延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塑。同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促进了新的空间增长点的产生。此外,方特地产项目拉开序幕,建成了涵盖世界十大风情建筑特色的10个地块,总占地约1.6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形成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主题康居中心,原来的滩涂荒地地带转变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初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知名度明显提升,城市旅游功能明显增强,初步推动城市旅游地增长。
随后,方特三期水上乐园和四期东方神画与方特二期梦幻王国毗邻而建,分别于2014年、2016年相继开园纳客,形成了主题公园集聚区,2015年四座主题公园的游客接待量超过562万人次,一度超越黄山,仅次于九华山。2016年8月成功晋升国家5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2016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共计713.09万。主题公园集聚区成为芜湖市游客旅游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图3、图4)。
图3 游客将方特旅游区作为此次行程唯一目的地的比重
图4 游客认为最能代表芜湖市旅游形象的景点
在主题公园集聚区内生性增长的同时,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芜湖市近郊地区的空间集聚效应越来越强,衍生并集聚了休闲娱乐、主题酒店、特色餐饮、文化创意、影视动漫、节事会议、养老社区等众多业态、设施,不断形成了以核心吸引物为主,其他配套要素为辅的主题旅游功能区,芜湖市近郊空间逐步成长为城市旅游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经历了由边缘到核心的演进过程,旅游业发展重心向主题公园集聚区的转移构成了芜湖市旅游空间结构拓展并优化的源动力。以产业链为发展模式的主题公园集聚区成为芜湖市近郊地区新的资源集聚中心、产业增长中心、信息技术中心以及创新发展中心,进一步强化了新空间增长点的空间特征。主题公园集聚分阶段实现了城市空间的重塑和拓展,芜湖城市旅游地空间结构由单核模式发展为多核模式(图5),完成了城市要素和旅游要素新一轮空间配置,促进芜湖市空间的合理调整和拓展,加快了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为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拓宽了后备空间,芜湖市城市空间结构得到提升(结构);要素重新配置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强化(功能),最终结果是芜湖市城市旅游地旅游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效率)。
图5 芜湖市城市旅游地空间结构发展过程
旅游业因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性、带动性、综合性的特征,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产业集群,发挥其巨大的联动作用[8]。学术界研究旅游产业经济关联较多应用旅游产业关联理论、旅游产业集群理论以及旅游产业整合理论等[9]。作为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方特旅游区的主题公园集聚产生了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图6),核心旅游要素、关联旅游要素以及辅助旅游要素也随之发生流动、集聚,带来核心旅游产业和关联旅游产业的结构性变化,促进芜湖市旅游产业的升级并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同时在更高层面上对原有的产业部门进行重组和协调,使得城市产业结构的层次更为分明,这种累积因果效应构成了芜湖市旅游地整个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和城市旅游地增长的源动力。
图6 主题公园集聚驱动的产业集群
方特旅游区对核心旅游产业产生的显著集群效应表现在酒店、餐饮、零售以及交通等要素数量的增加、类型的丰富、结构的优化以及质量的提升,其中酒店的变化尤为显著。方特旅游区建成以前,截至2006年底芜湖市的星级酒店共有18家,以铁山宾馆、海螺国际大酒店和国信大酒店3家四星酒店为首,余下为5家三星、9家二星和1家一星,共有客房1400间,床位2573张,客房出租率61.03%。此时主题酒店、快捷宾馆的数量也较少。至2010年,距方特一期正式营业仅三年时间,汉庭快捷(方特)、南北客栈(方特)、方特假日酒店、芜湖方特假日酒店管理公司等快捷酒店、主题酒店已投入营业,全市范围的快捷酒店和主题酒店数量迅速增加。至2015年,全市共有星级酒店32家,客房3938间,床位6548张(图7)。旅游酒店的客房数和床位数是衡量区域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指标[10],芜湖市星级酒店客房数和床位数的增加有力说明芜湖市旅游接待能力的增强,也反映出城市旅游地实现了增长。尚客优、格林豪泰、美宿洲际、伯爵假日、江城之星、豪盛戴斯、7天、天都等中高端品牌特色主题酒店、快捷宾馆的数量不断增加,且空间分布范围不仅局限于方特旅游区周边,极大丰富了芜湖市酒店产品类型,优化了芜湖市酒店产业的结构,有效推动了芜湖市酒店产业升级和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方特旅游区主题公园集聚诱导的关联产业结构性变化以房地产业最为显著。一方面,方特旅游区成为芜湖市旅游活动集聚和扩散的主要空间,因主题公园具有高门票、高消费的特点,故方特旅游区吸引了大量高收入客源;另一方面,方特旅游区的外部效应推动了所在区域内餐饮、住宿、零售、娱乐、交通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等配套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体景观环境也随之提升。客源、配套设施和景观环境共同使方特旅游区周边土地增值、房价上涨,促使芜湖市房地产业形成结构性变化而实现升级。芜湖房价网显示,截止到2016年10月30日,芜湖市楼盘均价为5427元/平米,而二期周边的金浩仁和天地、三潭音悦,四期附近的万科城、恒大华府以及毗邻一期的华强广场、信达荷塘月色等楼盘均价远高出芜湖市楼盘均价(表3)。有研究表明主题公园的开发建设可带动区域内地价上涨3~4倍。2016年8月方特旅游区成功摘得国家5A级景区桂冠后,紧邻方特旅游区的多处地块的价值优势持续升级,成交价约为起始价的2倍(表4)。
图7 芜湖市星级酒店客房数和床位数及增长率(2006—2015)
表3 方特旅游区周边部分楼盘售价
表4 方特旅游区周边宗地出让情况
除带动周边房地产升值外,深圳华强集团致力的“主题公园+主题地产+主题商业”的成片综合开发模式,充分结合了旅游、地产的双重优势。2015年芜湖住宅市场销售金额排行榜显示,华强城全年销售金额达8.7亿元,销售额与碧桂园并列全市第一。2016年9月,全市楼市共有10家楼盘领销售许可证,获批预售总套数1886套,其中,华强城所占比例超过18%;获批预售总面积208439.2平方米,华强城约占18%,且销售均价高于同期市区新房成交均价7342元/m2。同期,市区商品房成交7643套,华强城约占7.7%,销售量居市区第二位。深圳华强集团以主题公园经营为契机,直接介入房地产开发建设,促进芜湖市房地产业升级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型引擎,带来第三产业的扩张和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组。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产业升级对就业具有牵动作用[11-12]。主题公园集聚驱动了餐饮产业、住宿产业、旅行社业、零售商业、旅游地产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在方特旅游区周边不断集群、集聚的同时,针对市场化需求使得产业横向和纵向分工深化、专业化,由此创造了大量的结构性就业机会,包括旅游部门就业和旅游非正式部门就业[13]。前者吸收了各类旅游行业学术专家、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化员工,主题公园内的主题演绎项目则为传统手工艺者、民间艺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而后者则为旅游小商贩、下岗工人提供了工作岗位。方特一期正式营业仅两个月时间即吸收下岗工人300名,有效解决了芜湖市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主题公园集聚带来的产业集群也推动了周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推进了芜湖市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又反过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综上,主题公园集聚带来了酒店、地产等旅游设施建设力度的增强,通过要素的重新配置即存量重组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引起城市就业增加和就业结构优化。城市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又反过来推动主题公园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带动了旅游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第三产业对地区GDP的贡献率增加,芜湖市旅游地经济系统实现结构升级。此外,区域快速交通体系和区内旅游交通体系的建设实现了对外通达性和对内可进入性的明显改善。城市旅游供给结构向高端方向演化,城市旅游形象迅速多元化发展,由单一观光旅游形象转变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于一体的度假综合体形象,城市的旅游综合吸引力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成熟的城市旅游地系统逐渐形成,城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快速增长。从城市近郊地区空间优化促进的城市旅游地空间增量拓展,到城市旅游地空间范围内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重组优化,再到城市旅游地旅游功能的不断增强,芜湖市城市旅游地正是通过连续进行这种自我建构的过程实现结构性增长。
旅游地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以及动态非均衡的特征[14-17],因此城市旅游地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增长是旅游地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以及系统内部自组织的结果。主题公园集聚形成了新资源、新产品,由此也带来了诸如资本、劳动、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和技术、制度等无形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增量拓展和存量重组共同推动了城市旅游地的增长与演化。从主题公园集聚与所在城市相互作用的角度看,技术、制度、偏好的不断创新和变化[18]构成了城市旅游地增长的内源动力,城市旅游地增长实际上是知识的增长和结构的变迁,最终体现为满足大众日益变化和增长的需求的能力提升[19]。
技术的核心是知识,技术创新实际上是知识的积累与进步,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20]。技术的外部性特点促使企业要素生产率提高,带来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最终生成企业的新资本,企业由此实现变迁和增长。此时,新技术被认可并逐步扩散,推动整体产业的要素生产率提高,促使产业结构变化,推动了城市更新的速度。主题公园集聚是企业内生性增长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主题公园集聚带来知识、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本的集聚与积累,在区域原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集聚的新要素、新技术,形成新的创意和设计,进而形成新产品、新资源,推动城市旅游地的增量拓展。技术的更新速度和发展方向受到制度和偏好的制约。同时,技术进步也对制度创新和偏好变化产生影响。主题公园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吸引了众多关联产业的集聚,因其较强的溢出效应,得到区域政府的重点支持,并在土地、税收方面给予了诸多优惠政策,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在市场需求引导下,该空间将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形成了具有技术优势、制度优势和偏好优势的新旅游空间,这些优势又将城市要素、旅游要素集聚于此,构建了新的旅游产业集聚空间,城市旅游地实现结构性增长。
制度是本领域内所有参与者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则,分为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两个方面。制度属于一种社会技术,同时也能够塑造所有参与者的认知模式,包括信念、价值、动机和偏好等方面。制度创新也是搜寻和学习的过程,产生新制度、新规则后,在各行为主体的竞合博弈和社会资本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共同的行为规则和认知模式,也就是新的一般性制度,原有制度及其使用者被淘汰,制度系统实现调整和变迁。主题公园集聚引起的制度调整和变迁对城市旅游地增长产生影响。宏观方面,因主题公园具有的公益性特点,区域政府往往对主题公园的开发建设在用地、资金、税收政策方面予以支撑、形成特定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促进主题公园发展,比如土地利用政策的调整、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的建立;同时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区域内旅游发展总体战略,最后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机构。这种制度调整和创新迅速吸引相关产业发生集聚,共享制度优势。微观方面,主题公园集聚的外部效应引发了旅游产业运行机制、产业间交流合作机制的调整变化,关联产业集群、集聚于主题公园集聚区周围,共享客源,共用基础设施,降低信息、交易等成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终促进城市旅游地的增长发展。制度创新同时作用于技术创新和偏好变化。从微观层面上旅游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到宏观层面上政府旅游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旅游产品、旅游设施等改型换代,引导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
偏好包括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文化教育、思想意识等,偏好的变化会引起主体行为的变化,最后对系统增长产生影响。个体旅游需求、消费需求变化会引起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促使城市要素和旅游要素发生重组和协调,进而带动产业的结构性变迁和旅游空间的增长。旅游活动在方特旅游区集聚与扩散,市场需求会引起旅游区周边交通、餐饮、住宿、商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增加,导致城市旅游地范围内要素存量的重组,推动了关联产业集聚发展,第三产业的扩张带动了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城市的旅游功能强化,进一步推动主题公园集聚区的发展,促进主题旅游功能区的形成。在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推动下最终实现城市旅游地的增长。此外,偏好变化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也产生影响。偏好变化引起的旅游者消费需求变化影响旅游产品创新的方向、速度,影响区域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图8 基于主题公园集聚的城市旅游地增长动力机制
旅游地是一个动态开放的非均衡系统,芜湖市城市旅游地增长是城市旅游地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系统内部自组织的结果,包括增量拓展和存量重组两个层面。其增长遵循“主题公园集聚——空间拓展和优化——产业升级——功能强化——旅游地增长”的路径模式,实质上是主题公园集聚驱动下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偏好变化共同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最终表现为满足大众日益变化和增长的需求能力的提升。
首先,芜湖市城市旅游地增长是在主题公园集聚带动的知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向城市近郊地区扩散,不断塑造新的旅游空间,形成新的空间增长点,实现城市空间拓展和优化的过程。芜湖市作为资源非优型的三线城市,原有旅游空间结构偏于简单低质,缺乏核心吸引物,与黄山等老牌旅游城市相比,旅游业对城市整体经济结构的贡献率较低。而方特旅游区形成的主题公园集聚作为高品质的人造吸引物,改写了我省主题公园的空白史,更是芜湖市的核心旅游资源,是城市旅游活动集聚和扩散的主要场所。在其集聚效应带动下,各种城市要素和有形、无形旅游要素向其集聚,带动了近郊地区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的发展,促进新的空间增长点不断形成和发展,主题公园集聚区成为城市近郊地区新的资源集聚中心、产业增长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和创新发展中心,重构了芜湖市旅游空间结构。近郊旅游空间从边缘到核心的发展过程也是城市旅游地由单核到多核、实现空间重塑和拓展的过程。
其次,主题公园集聚带动了核心旅游要素、关联旅游要素以及辅助支撑要素的流动、重组和协调,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催生了城市酒店业、地产业的结构性变化。芜湖市星级酒店客房数和床位数的不断增加有效提高了城市旅游接待能力,多种中高端品牌的主题酒店和快捷宾馆与日俱增,丰富了酒店业产品类型,优化了酒店业产品结构;主题公园集聚引起的知识、人才、资本要素的积累促进推动了土地和房产的迅速升值,加之主题公园开发商直接介入旅游地产的投资开发,促使地产业升级。酒店业、地产业结构性变化均带来第三产业的扩张,最终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推动主题公园集聚区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累积因果效应带动芜湖市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城市旅游职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旅游地实现增长。
最后,主题公园集聚引起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偏好变化是城市旅游地增长的内源动力。技术创新的过程是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过程,进而带来新产品的出现和空间的重塑;同时引起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土地资本、金融资本的重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速度,如此循环往复过程的最终是结构式城市旅游地的结构性增长以及满足大众需求的能力的提升。
主题公园集聚区作为城市旅游活动集聚和扩散的主要空间节点,其产生的集聚效应促进并加速了城市旅游地演化增长的过程。主题公园集聚引起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偏好变化带动的城市旅游地未来的演化方向值得进一步关注。且未来建立具体指标体系,量化主题公园集聚区与城市融合的关系有待深入探讨。现有体制下,我国存在大量属于三线、四线的地级城市,在主题公园开发建设成为潮流和趋势的背景下,实现芜湖市城市旅游地增长路径的复制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