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展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一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内容。目前拥有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腐蚀与防护开放工作室、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中日海洋防腐涂料研究发展中心、中日海洋防腐合作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是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实验室拥有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2人,研究员12人等骨干研究人员40人,并有博士后和硕博士研究生60余人。经教育部批准,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唯一的海洋腐蚀与防护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按照科学院“一三五”规划的部署,实验室以海洋环境工程装备和材料为对象,开展的研究汇集为三个主要方向:不同海洋环境因子对腐蚀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海洋污损生物腐蚀的关键过程、机理和防护技术,研制开发海洋腐蚀防护与监检测的主要技术。具体内容包括:(1)针对海洋环境中不同区带的腐蚀特征,阐明海洋环境因子对金属材料腐蚀的影响规律,建立腐蚀因子与材料腐蚀间的关系模型;(2)针对海洋环境中生物元素,研究海洋工程表面的污损生物和微生物的附着规律,构建快速检测腐蚀微生物的电化学传感器,揭示腐蚀微生物对材料腐蚀的作用机理,建立微生物与材料表面微观作用模型;(3)针对海洋环境五个腐蚀区带的不同腐蚀规律,开发以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技术、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补强技术、海洋工程阴极保护优化和腐蚀监/检测技术为主的集成化海洋腐蚀防护技术。
60多年来,实验室在各种海洋工程设施包括石油平台、海洋钢筋混凝土码头等领域的腐蚀、生物污损及防护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承担和参与了海洋腐蚀防护领域首个国家海洋腐蚀防护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性专项(A类)、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山东省和青岛市科研项目、国际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等大量科研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奖励。出版了学术专著26部,近5年,发表了SCI论文27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国家计量认证资质检测项目77项,发布实施了2项国家标准,6项山东省地方标准。
实验室还拥有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海工混凝土防腐蚀技术,氧化聚合型包覆防腐蚀,抑尘防水保护技术,阴极保护监测技术,杂散电流防腐技术,海洋污损防治技术,阴极保护技术等国际先进的腐蚀防护技术。这些技术在众多的重大的海洋基础设施进行了工程应用,节支效益10多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