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两会,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的首次全国两会,也是新一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首次会议。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军民融合”的内容格外引人关注:首次在以往“工作回顾”部分提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首次在当年“政府工作建议”中提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在本次全国两会中,“军民融合”成为各界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世界军事发展大势和我军所处历史方位,着眼于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擘画科技创新蓝图,点燃了科技兴军的强大引擎。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新调整组建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国防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国防科技领域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规划计划,扎扎实实地谋划科技创新,稳步走开了协同创新的路子。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为加强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科技部2017年8月联合发布了《“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这一规划的出台,是落实习主席关于国防科技创新系列重要指示的实际举措,是对“十三五”期间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为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指导科技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方向指南。
“要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习主席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国防科技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作为国防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做好学习理解的“上篇文章”,也要做好贯彻落实的“下篇文章”。
一是在国防科技创新布局上,把基础研究应用放在重要地位,放到国家科技规划中统筹安排,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国防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努力构建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在政策制度、规划计划、科研力量等具体工作中,拆除制约融合的“隔离墙”,捅破阻碍融合的“窗户纸”,使“军”和“民”真正融合在一起。三是抓好重点领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一体论证和实施,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像当年抓“两弹一星”那样,把重点领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作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突破口,把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立起来,把政策法规定下来,走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创新之路。
有不少省、市领导同志说,现在军民融合发展已经设置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需要培训。也有不少军工企业、民企的同志说,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相关政策等等?这也需要培训。我们在调研中感到,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个严重短板,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离不开一大批爱融合、懂融合、会融合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培训体系,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战略思想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培训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以及培训的原则、任务、步骤、举措和保障条件等。
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开启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七大强国战略之一。所以,怎样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我最关注的问题。这次我参与的联名提案之一,涉及的就是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培训议题。
目前,军民融合发展急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因为从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来看,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非常重要。用习主席的话来说,它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尤其在我国由大向强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军民融合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它能够更好地统筹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很好地解决资源配置的“大炮和黄油”之间的矛盾,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双向提升。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召开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进一步表明了国家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决心和意志。这次会议很好地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部署。从战略牵引、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机制的构建、政策法规制度的有效运行,尤其是“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也就是领导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有机推进,这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是一个基础性的工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靠什么来建设?根本上还是要走军民深度融合的路子。
2018年是处在我国军民融合政策制度发育期的最关键一年,未来一两年如何推进改革,关系到军民融合能否从初步走向深入。为了打破军民融合面临的“改革坚冰”,相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标准等等,从2018年开始都需要全方位的推进,特别是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综合性立法和重点领域立法进程,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法律框架,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改革,被普遍认为是重中之重。军民融合本质上必须经过一个依法推进的过程,在立法上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法治体系,按照立、改、废、释这4个环节,把我国军民融合的法治环境建好,解决军民融合法治推进过程中的法律依据问题。同时,必须综合推进包括监督、问责在内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把立法、执法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保障军民融合发展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
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推进军民融合,要推进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资源共享、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社会服务和军事后勤统筹发展、国防动员现代化建设、新兴领域军民深度融合。这些任务部署形成了军民融合“6+6”的发展格局。第一个“6”,就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6个体系,即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第二个“6”,就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即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技术、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领域中的融合重点,实际上很好地涵盖了“6+6”的军民融合发展的格局,很好地体现了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
当前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我国确实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改革破解。
一是利益格局。军民融合涉及资源优化配置,打破军民分离的界限,背后实际上有一个最深层的东西,就是既定的利益格局。如果这个军民分离的二元体制结构背后的利益格局不打破、不触动的话,要谋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习主席说的——“破坚冰、动奶酪”,在改革建立相关体制机制的同时,完成利益结构的调整。
二是需求分析。现在有些地方和领域的军民融合之所以还没能向深度发展,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全面、清晰、准确的军民融合需求,军对民的需求、民对军的需求,这种双向需求,都存在着比较模糊的情况。由于需求不明确,军民融合的任务和路径也就难以确定。这样,军民融合往往就容易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中,难以成为一种变革现实的巨大力量。
三是市场机制。军民融合本质上是调动各个相关主体,使其资源和利益能够兼容的一个过程。因此,只有让有关主体在其中不吃亏,甚至还能盈利,融合发展才有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在坚持国家主导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采取市场运作、利益驱动的方式来构建相应的融合机制,这样我们的军民融合才能够行稳致远。
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军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与实践要求,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富国必须以强军为支撑。武警部队是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美好生活中肩负着重大职责,在维护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着眼于当好执勤尖兵、处突铁拳、反恐利剑、救援先锋,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主动参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强军需要富国作保障。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充分用好地方优势资源,在改善部队战备、训练和生活条件,做好转业复退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和优抚对象抚恤,依法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等方面出台具体、实在的政策措施。
在国防科技创新方面,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3月12日,习主席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密切关注世界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动向,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一体论证和实施,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科技兴军重大战略思想,要牢固树立大安全观、大执勤观,推动“智慧磐石”工程向“六位一体”任务全面拓展延伸。装备建设作为“智慧磐石”工程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使命任务牵引、科技创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以切实为武警部队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习主席近年在全国两会上多次强调的重要课题。“强化开放共享观念,坚决打破封闭垄断”,考验的是担当精神。
在习主席的谋划、指导、推动下,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逐步落地,各领域各区域军民融合深化拓展,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当年是小推车骡马队,如今是飞机高铁;过去是小米加步枪,现在是网络卫星加导弹,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军委战略规划部门要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意见和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实为主线,抓好重点军民融合工作;围绕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重大示范项目建设,抓好示范先行性工作;聚焦新兴领域和前沿颠覆性技术,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通过军民融合把军队搞强”,习主席的话通俗易懂又切中要害,深刻阐明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本质要求。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键是从顶层上谋篇布局,全面推进法规制度创新。针对当前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军委装备发展部科研订购局负责组织拟制的相关配套法规目前已经完成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待修改完善后即公布颁发。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现场聆听习主席重要讲话,我深刻感到,构建一体化国防军工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打造一流武器装备提供有力支撑,无论哪项工作、哪个环节,都需要军民协同推进。
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具有天然的军民融合特征,军队负责装备建设,政府负责条件保障,军工企业是装备研制生产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是重要的生力军。下一步,要依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研究制定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意见,系统设计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建设任务,有步骤、按计划地推进实施。要着眼于解决“民参军”进入门槛高、信息交互难、竞争不公平等问题,制定完善武器装备市场准入管理条例,推动实现市场准入多证合一。要推动军地信息双向交流,扩大竞争范围,破除行业壁垒,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为国防建设服务。要推进军民融合重大示范项目落实,深化军民融合试点示范,确保融出成效。
推进融合试点示范,这个试点,我理解主要是制度机制创新,制度机制要先行先试,试了成功以后,然后再推广,要找“试验田”,要看看是不是成功,因为很多问题要通过运行才能发现问题在什么地方,所以,现在还不到全面开花的时候。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适应这种变化,世界各国军队都在作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和调整,尤其强调将军队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规划,注重军事力量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保证军事实力较快增长,又力求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2017年1月,河北省军民融合促进会成立,军地双方就如何借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河北省军民融合发展步伐出谋划策。无独有偶,地处西北的传统军工大省陕西省,正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试点样本,探索释放“一带一路”建设与军民融合发展之间协同互动的政策红利。两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国家视野宏观谋划,靠区位优势精准发力,对当地军民融合发展进行科学的谋篇布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当前,各地要强化思想和战略引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各地区各部门落地生根,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取得实效。只要真正做到与国家发展战略协同呼应,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满足军地需求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路子。
要推进军民融合,首先要搞清楚军民融合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其实,最大的问题用3句话来概括:一是体制性障碍,就是二元分离,军民是分离的;二是结构性矛盾,一些传统的、落后的产业拖了后腿,现在必须要关注朝阳产业、新型产业;三是政策性问题。
要推动军民融合,必须强调国家主导,同时发挥市场作用,争取多元投资、多种力量、多种形式,来促进国防和经济建设。强调国家主导有三大作用:第一,国家把控融合发展方向,军民融合到底该怎么走,这是大政方针问题;第二,国家要规范政策法规,就是军民融合一定要有规矩可行,防止乱象;第三,政府的作用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出来,在出现运行偏差的时候,政府要扮演“操舵手”的角色。
政府扮演“操舵手”要注意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有些不该管的,比如微观管理,就不要管,让企业放开手脚。市场运作,就是通过市场自行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规范需求对接,促进资源共享,持续提供融合动能,有效形成创新合力。我们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来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兼容发展、均衡发展。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政府要给予一些激励措施,当然也包括惩罚措施,把国家意志和市场规律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军民融合的壁垒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技术研究方面,军队打仗要靠武器装备,这一块在产学研方面相互都是封闭的,因为这是我的地盘,你不能进,那是你的地盘,我想进我没有通行证,他进不去。我们要拆壁垒,就是打通这个通道,就像修路一样,先是一个羊肠小道,然后开通一个四车道、八车道的“道路”,畅通渠道。
对于军民融合示范区的问题,我个人理解,应该是军民融合的一块新的“试验田”。一个经验能不能推广开,其实主要看其是不是具有可复制性,要以点带面,能不能带得起来,首先要把这个点选好。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差异明显,不同战略方向的需求各不相同。《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水平。只有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精准发力,才能确保实现全国军民深度融合“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布局。
作为国防动员系统单位,我们要按照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与时俱进地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应遵循党的十九大明确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着眼于重大问题破题,对现有政策落实不好的、执行不力的要做“补课赶路”的工作,确保政策的落实没有漏项、不打折扣,对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政策制度要及时修改完善。
新时代,国防动员系统还应牢记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投身抢险救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好兴国富民、兴武强军的“答卷人”,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要继续走下去,同时要坚持军队需求主导,聚焦紧缺专业、重点高校、优势学科,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
过去,空军都是自主培养飞行学员。近年来,空军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所高校“战略联姻”,联合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双学籍”飞行学员文化基础好,自我学习能力强,表现突出。目前,已经有两批联合培养的飞行员加入空军战斗序列。
融合的步子越大、速度越快,就越能赢得发展先机;融合的程度越深、措施越实,就越能夯实发展根基。2015年,空军又在全国多所优质普通高中开办了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超前培养军事飞行人才,使空军飞行人员早期培养工作步入了新轨道。
建设战略空军和世界一流军队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我们这一代军人肩上。我们必须积极拓宽军地联合培养飞行人才之路,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批批雏鹰必将在统帅的瞩望里茁壮成长、展翅翱翔,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留下他们的壮美航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1991年1月第一次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军民情·七律》相贺。1992年初,基地从福建宁德迁至福州,习近平率领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你们要搬迁到这里,困难肯定不少。”“你们别客气,有多少难处,竹筒子倒豆子,全给倒出来。然后我们再逐个帮你们拣起来,一粒不能少。”当年习近平的话语记忆犹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列为七大强国战略之一,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英明决策,是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的深远筹谋。我们已借助驻地科技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人才培养、高新技术装备维修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军民融合成果。军民融合资源丰富、前景广阔,军地双方大有可为、恰逢其时,我们一定把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细做实。
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发挥好上海的区域优势,在履行军民融合发展协调职能上积极作为,警备区部队责无旁贷。
习主席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多次到警备区视察,这饱含着他对部队建设的关心和厚爱。习主席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警备区部队必须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抓实干,紧抓快干,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地生根,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取得实效。
下一步,警备区将继续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服务保障作用、铺路搭桥作用和检查督导作用,统筹推动军民融合重要项目建设,加大产业和科技两个重点领域的军民协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力争在有效贯彻落实中央任务、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形成特色示范效应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优异的成绩向习主席汇报。
推进协同创新,使过去各自独立运行的两大体系融合起来,成为推进战斗力生成和两大建设融合发展的强大推动器,最重要的是理顺各种涉及军民两大科技体系互动的基本利益关系。这就需要纵向上强化促进军地各级部门贯彻军民协同创新战略规划的激励机制,横向上强化促进军民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的激励机制,以及协同创新过程中对军地双方进行合理补偿的机制。强化这些协同机制,一定能够营造出有利于军民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实现军地创新主体同频共振。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上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面临部分行业壁垒过高、信息不畅等问题。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重点要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经济和国防建设全过程,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
要进一步畅通“民参军”渠道,健全“军转民”机制,积极推进海洋、空天、网络信息、战略通道等多领域军民融合;不断加快人才、装备、信息化等重要领域的优先融合,努力实现惠军利民有机统一;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军地会商研判、协作交流、联动指挥、联合行动等机制,共同把军民融合引向深入。
必须紧跟时代,引来军民协同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必须适应世界军事科技发展趋势,扎扎实实地谋划科技创新,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努力提高技术认知能力,在建设思路、技术路径上敢于蹚新路,进一步走开协同创新的路子,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社会大协作的方式方法,打通技术链转化为产业链的通道,着力构建一体化创新体系,提升国家战略能力和军事科技实力。
要坚决摒弃狭隘思路,牢固树立“大科技”“大体系”“大集成”的理念,以胸怀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视野,以基于信息时代发展、开放、共融的宽阔思维,积极主动地推动军民协同创新。
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是做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前提。下一步,军民双方要立足国家实验室、重大专项等重点领域,对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管理流程、标准规范等重点难点问题一一梳理并联合攻关,不断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创新成果等开放共享,推进军用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军民结合、相互转化、深度开发和推广应用。
要树立“全要素”协同创新理念,加强军民技术创新资源的开放性、流动性与灵活性,夯实协同创新的基础;树立“全时段”协同创新理念,在创新全生命周期中遵循协同创新规律,确保协同创新的连续性;树立“全领域”协同创新理念,在能源、交通、制造、维修等传统领域,以及信息、空天、海洋开发等新兴领域,采用相应的协同创新形式,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
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离不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托举。军民融合就像充满韧性的杠杆,在“武器装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军事后勤”“新兴领域”等支点上,撬动量能巨大的地方资源要素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最终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佳配置,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双向支撑拉动。
军事对抗比拼的是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所涉及和需要的资源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战略资源。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平战转换节奏更快,战争准备时间更短,战场打击效率更高,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聚合强大的战争能量,构筑全方位的安全防御和进攻体系。如果说战争的前台是军队的较量,那么战争的后台则是军民融合深度的较量。谁融合得快,谁就掌握主动;谁融合得深,谁就赢得先机。必须把军事需求牢牢贯穿于国家各项建设中,把作战能力建设深深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平时与战时、战争潜力与战争实力的顺畅转换。
“打仗就是打后勤,现代后勤就是军民融合的后勤。”这是我现场聆听习主席重要讲话的突出感受。我觉得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就是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和后勤保障力的耦合关联,强化开放共享,打破封闭垄断,充分依托、用好国家和社会保障潜力,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走开后勤军民融合发展路子。一是健全融合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资源统筹,完善后勤军民融合组织领导、情况互通、任务对接、协调会商机制,加快配套法规建设,推动形成上下衔接、左右顺畅、有效运行的后勤军民融合工作格局。二是拓展融合领域,发挥后勤军地通用性、互补性强,军民融合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等优势,以军需能源、医疗卫生、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后勤科技及社会化保障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推进设施、技术、信息等共建共用共享,加快由自发向主导、分散向体系、传统向新型、平时向战时的深度融合。三是抓好示范工程,围绕后勤军民融合体系建设,以备战打仗急需和战略性项目为优先,推动一批创新示范工程率先立起来、撑起来,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培育更多的新质保障力,谋求核心竞争新优势,努力开创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局面。
围绕后勤军民融合体系建设,以备战打仗急需和战略性项目为优先,推动一批创新示范工程率先立起来、撑起来,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培育更多的新质战斗力,谋求核心竞争新优势,开创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局面。
研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不难发现一个高频词组: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引领着人民军队铿锵有力的坚定脚步。近年来,我军在综合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要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必须加快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我们将遵照习主席的重要指示,密切关注世界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动向,积极同地方科研力量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
巩固发扬新疆地区军政军民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营造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要抓住、用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进一步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方面,寻求新的增长点,巩固发展水乳交融、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我们驻新疆部队将牢记习主席“发挥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指示,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共同筑牢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开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共同奋斗。
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78~2050)示意图吸引了习主席的目光,这是对我们团队莫大的鼓励!那张示意图所用的数据资料,就来源于我们多年积累的测绘成果。
习主席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把军民融合写进法规,为我国测绘法更加规范、更具活力奠定了基础。作为测绘工作者,我们要抓紧把政策红利转化为现实红利,不断提升地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让地理信息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
当前,智能手机广泛普及,导航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大大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是,我们现在的导航测绘能力建设还有许多潜力待开发,还有一些空白待填补,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地理信息(导航)领域是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必须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导航测绘能力,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联勤保障部队的很多官兵都牢记着习主席为联勤保障部队授旗的画面,接过军旗,就把使命扛在肩头。这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习主席嘱托,按照联合作战、联合训练、联合保障的要求加快部队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联勤保障部队。春节过后,我们依托地方力量开展了弹药快速投送演练。这场演练是军地联手提升弹药快速投送能力的一次探索,也是深化军民融合提高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的有益尝试。联勤保障部队是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施联勤保障和战略战役支援保障的主体力量,我们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主席指出,要着力推进后勤军民融合发展,依托国家主渠道、借力地方政府、融合社会力量,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工程,把国家实力转化为强大的保障力。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望未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习主席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抓住了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的核心关键,指明了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这要求我们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速发动科技创新这个强大引擎,充分挖掘全社会科技创新潜力,努力形成国防科技创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把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坚持实战牵引和体系推进,推动军队创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其次要强化军事需求牵引,建立军地需求常态对接机制,把由谁提、向谁提、怎么提等基本问题解决好,引导推动融合项目向作战急需聚焦用力。此外,还要紧盯最新军事科技发展,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东部战区辖区内服务和支撑部队战斗力建设的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跟踪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成果,及时了解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量子通信等高新科技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情况,精准提报军事需求,为“民参军”“军转民”提供便利条件,使各类优质资源更好地助推战斗力提升、满足部队作战准备需要。
要主动顺应技术协同创新潮流,积极构建协同创新文化,努力在全球军事技术创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
军民融合之难,难在打破思维理念上的“楚河汉界”。要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进国防科技军民深度融合。2017年4月26日,首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参与设计制造的500多家配套单位中,多数是非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率接近80%。在推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军民有机地“熔铸”在一起,犹如形成强大战斗力的坚固“合金钢”。
空军作为高技术战略军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动向,在新一代武器装备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上实施军民融合,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
我认为,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就是始终立足“适应现代战争形态演变、支撑空军战略转型、赢得现代空战主动”的战略全局,着眼武器装备远程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以及高超声速的发展趋势,在新体制下武器装备试验策略方法、新质武器装备应用等方面成为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具体表现为:在理论创新上,坚持作战主导、创新引领,紧盯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新动向,积极推进武器装备试验向实战化、体系化发展;在手段创新上,坚持“信息主导、体系制胜”,构建多种手段的立体测控体系,形成集远、中、近于一体的试验体系;在机制创新上,坚持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创新作战、试验、训练“三维一体”深度融合机制,打通武器装备到部队训练再到实战的链路。
习主席深刻指出,要强化开放共享观念,坚决打破封闭垄断,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这为我们推进武器装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力指引。要从体制上构建融合共享机制,采取政府搭台、军方主导、企业唱戏的办法,稳步实施武器装备科研体制、采办体系、投资体制和招投标改革,建立融质量管理、保密资质、承制资格为一体的军地联合审查协作机制,让更多优质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要从政策上支撑“民参军”具体实践,从国家层面给予民营企业鼓励和支持,积极搭建军地需求对接平台,着力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工程,注重通过有效策略和商业保护机制,消除部分企业的思想顾虑。要从模式上创新挖掘各方资源,运用专题研究、论坛交流、难题悬赏、在线众筹等方式,广泛吸纳专家智库、创新团队、专业机构等社会资源,破解重难点问题,推动新型陆军装备建设创新发展。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军民融合这个强国兴军的重大战略,深刻阐释了关于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等重大问题,特别是把军民融合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结合起来,为我们深化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领域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急迫,自身使命呼唤创新,对手优秀倒逼创新,破解难题亟需创新,加速转型依靠创新,必须把创新作为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倍增器”。一要转变思想观念重塑创新,打破条块壁垒和利益束缚,树立“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观念,通过党委领导推动、政策导向引领,让创新贯穿一切、蔚然成风。二要紧盯关键领域重点创新,扭住瓶颈短板,瞄准前沿核心科技,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重大工程拉动、重大项目带动、重点领域突破,努力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三要完善政策机制创新,健全军地协同机制、容错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形成自下而上普遍创新和自上而下重点创新相辅相成的浓厚氛围,为新质作战能力形成提供连绵不绝的动力源泉。
习主席强调,要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应重点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网络空间领域大力加强科技兴军。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安全新边疆和战略博弈新阵地,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刻不容缓。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实现网络空间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受制于人。二是持续深化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蒸汽机、核聚变、互联网,每一项颠覆性技术的发展都会对战争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世界格局。网络空间、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会起到类似作用。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在颠覆性技术上持续研究和突破,我们才有与强国比肩竞争、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资本。三是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的博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博弈,军事科研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科技兴军的进程。必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保留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聚集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一流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
习主席强调,要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要坚持面向部队、面向战场、面向未来,充分发挥军队科研机构的系统分析和总体论证作用,健全完善军事需求生成机制,构建作战需求牵引军事科技创新、军事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无缝链接,把军事需求的牵引作用贯彻到军事科技成果管理全过程。要围绕军事科技创新需求,充分利用和吸纳地方优质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通过成立联合创新团队、高技术项目联合攻关、专利应用、成果改造、集成创新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为军用,加快形成军队新质战斗力。要加强科技成果管理体系顶层设计,建立科技成果管理统筹协调和规划对接平台,优化科技成果考评和运用机制,进一步畅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军事应用的转化链路,加大转化效能检验评估,加速推进先进技术形成战斗力。
习主席强调,要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练兵备战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具体到战场环境保障建设领域,我感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军地合力,进一步挖掘军民融合巨大潜力,为战斗力服务。
从顶层发力,凝聚“融”的新力度。建议强化规划统揽、任务统筹、法规统管,进一步加强专业领域军民融合的体系化布局,突出备战打仗急需项目的合理化安排,层层细化路线图和施工图,加快建立军地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竞争择优、质量管理、奖励处分和市场准入,以政策法规的强制约束力助推军民融合向更高层次跃升。
从转型着眼,打造“融”的新引擎。探索构建新兴领域融合建设模式、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科技创新模式、成果共享模式,主动加强与国家机关对接协调,理顺关系、打通链路,推动战场环境保障实现统建统管、标准兼容、互联互通。
从拓展入手,提升“融”的新层次。准确把握我国由大向强发展新需求、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战争形态演变新特点、新一轮科技革命新趋势,军地联手向新领域、新空间、新技术拓展,加紧推动融合升级、重点突破,积极开创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紧紧扭住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动治军方式来一场深刻变革,努力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的论证构建,尤其要把习近平强军思想有关依法治军的战略要求突出出来;要注重加强军事管理革命研究的拓展和掘进,在优化战略管理、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和新型军事管理体系、深化后勤政策制度改革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有分量的成果;要注重加强军民融合法治建设和保障研究,在军民融合发展理论、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系列化设计布局,为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地运用提供支撑。此外,还要注重加强对国际军事法和军事司法、军事前沿概念的研究,在探索建立符合军队实际的监察体系、海洋领域国际规则问题、战时诉讼制度等方面紧跟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现场聆听习主席重要讲话,深受教育触动、备受鼓舞激励。作为全新监督链上的重要一环,军队纪检监察机关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必须鲜明地立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引领,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为强军兴军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纪律支持。对军民融合的重点行业、重大项目依纪依规开展监督执纪问责,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纪律保障。
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实现关键性改革突破,加快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装备采购制度、军品价格和税收等关键性改革,加快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为我国今后军民融合产业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在细节层面、在操作层面,都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意见。在军民融合方面,可以说,给了我们一个发展、创新、提升、推动的极好机会。
地方政府应更加主动、积极地搭建政府主导的信息沟通平台,创造更多沟通了解的机会,激发双方活力,逐步拓宽军民融合领域,跨越军民融合供需“鸿沟”。航空工业应成为“领头羊”行业之一。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大型军工工业体系,不仅需要高新技术,还需要完善的产业配套。
军民融合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作为扎根河北邯郸的军工央企,我们要集中精力、周密组织、精心操作、精益求精,全力落实新发展理念,聚力践行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为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成船舶行业以军为本、军民融合、技术领先、产融一体的创新型全球领军企业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抓实干,紧抓快干,不断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军民融合不能“等、靠、要”
说到火箭、卫星等,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有些遥远。但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技术,实际上通过“军转民”“民参军”等,都已经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西北工业大学的3D打印技术在全国领先,提到3D打印,大家想到更多的可能是给大飞机、卫星等打印一些部件,实际上现在3D打印已经大量应用于医疗领域,可以打印牙齿、骨头,未来甚至可以打印人体器官。
对于陕西军民融合的现状,军民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转民、民参军是两个发展阶段,但是,“宜军宜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生产的50kg级水下自主航行器,是与西安天和防务联合开发、生产的,在设计的思路上也是宜军宜民的,目前该产品既有部队的订货,同时在水下考古、水下环境监测勘察方面应用也非常广泛。
作为军工大省的陕西,怎么在军民融合上步子迈得更大、迈得更快?政策的支持很重要,但是有关单位也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这次两会我和一些住陕委员联名提了一个提案,建议在陕西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我们希望这个平台成为军民融合的试验田。
很多工作我们可以主动向前推进,西工大作为高校,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所以怎么出更多的军民融合人才,是其主要任务。一些企业对国家已有的政策、措施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我们也联合一些政府单位主办军民融合知识普及班,从而推进军民融合快速发展。西工大的专业优势使其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在研发方面更要向“宜军宜民”的路子发展。所以,在军民融合工作上不能“等、靠、要”,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点,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为陕西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从我国目前农业植保行业的现状看,军民融合创新导向和产业链上的资源互补十分迫切。这个行业水平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产业起步还是三四年前的事情。通过几年的示范演示与实验,无人机植保施药高效、安全、节本增效、节省人工的优势已得到越来越多农户认可,其对地形的广泛适应性更是不可替代的优势。
人才济济的深圳还缺“三类人”:一是从事基础研究的顶尖学术大师,二是从源头创新向生产力转化的人才,三是尖端国防军工技术专家,深圳应该针对这三类人才,制定更细分的政策,增加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