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学明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境外企业参展,成交总额超过578亿美元。首届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我国坚定不移对外开放的决心与信心。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得到各方热烈响应和高度评价。以进口博览会为契机,我国将持续激发进口潜力,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理论层面看,扩大进口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长期以来,在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思想界几乎都把关注焦点放在出口或是贸易顺差上,似乎只有出口才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而对进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谈之甚少。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关于进口对一国经济所产生的作用给予越来越多的肯定。总体来看,适度的积极进口战略可以突破供给约束,促进国际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而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并增加社会福利。尤其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不仅可以节省研发时间,降低风险,而且通过技术外溢效应,能够促进本国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进口产品的竞争推动了生产要素由不再具有优势的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刺激和引导新兴产业成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
从全球经验看,强大的进口能力是经贸强国的构成要件。主要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后期,开放国内市场、外国产品的大量输入并未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出口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比较一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的经济增长、就业和贸易差额情况,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就业与一国贸易顺差或逆差并没有必然联系。一直以来,我国是世界出口大国,尤其是在货物贸易领域,贸易规模始终保持在全球领先地位,但我国与经贸强国的建设目标尚有距离。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经贸强国相比,2017年我国货物进口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4.9%,与德国的44.6%基本持平,低于美国的60.9%和日本的49.0%,巨额的贸易顺差使我国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主要目标国。我国高端产品与服务进口占比较低,在国际大宗市场上的定价议价能力明显不足。2017年我国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仅为8.8%,不足主要发达国家消费品进口比例的1/2。当此阶段,积极扩大进口,实现优进优出,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是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迈向经贸强国的重要举措。
从国内发展看,扩大进口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一方面,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进口,可以倒逼国内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实行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市场增加更为有效更高质量的供给。另一方面,扩大进口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伴随国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进口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扩大高质量消费品和服务进口,可以丰富国内消费选择,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消费需求,更好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所抬头。但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各国唯有携手共进,坚持开放融通、创新引领、包容普惠的原则,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市民在位于沈阳市三好街的辽宁自贸区进口商品直销中心购物(2017年5月9日摄)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坚定的推动者和维护者。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合作,与各国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持续办好进口博览会,提供更具影响力的公共产品。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本届共吸引22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博览会规模与水平跻身全球前十位。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应当继续秉承开放合作的态度,及时总结首届进口博览会的成功经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提高办展办会水平,塑造进口博览会国际品牌,持续打造国际一流展会与世界级高水平论坛,使其成为各国共谋发展、共解难题的综合性公共平台。
全面提升进口规模与质量,建设更富竞争力的经贸强国。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实现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是建设经贸强国的重要途径。扩大进口,不仅要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更要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开放更多行业领域。通过深化农业与制造业开放,扩大金融业开放,推动现代服务业开放,引入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模式向创新型、消费型、服务型经济变,进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塑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沃土。经过不努力,我国营商环境已得到明改善,外商投资意愿显著增强。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在世界排名上升32位,进入世界前50强。2018年1至10月,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545家,同比增长89.3%;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37.8亿元,同比增长30.6%。未来我国将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推动加快出台外国投资法律法规,对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平等对待,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优化外商投资导向,鼓励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加大在华研发力度。构建便捷高效的体制机制,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水平,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
加大试点试验创新力度,打造更添新活力的开放高地。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探索更高水平开放、政策先行先试的前沿阵地。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上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我国将继续大力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试验田的功能与作用,加大开展压力测试,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加快实施《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在种业、医疗、教育、旅游、电信、互联网、文化、金融、航空、海洋经济、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大开放力度;试行“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的货物进出境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探索分步骤、分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
深化多双边务实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努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推动我国经济平衡发展,更大力度、更高层次提升开放水平,我国形成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同时,我国仍将坚定不移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加快与有關国家和地区商签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等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加快开展与欧盟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以及各类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谈判,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世界各国一道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共同繁荣进步。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