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

2018-12-13 10:52左婷婷胡清芬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成人

左婷婷 胡清芬

摘要设计新的空间视角采择任务,考察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结果发现:(1)在other任务中,随着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增加,反应时和错误率升高。(2)在self任务中,空间关系一致时正确率高于不一致时,且150°-180°间的一致性效应不显著;随着角度差异增加,反应时升高;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致性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任务对成人而言是一个有效的空间视角采择任务;成人可以自动地做空间视角采择;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影响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不影响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本研究首次证明了成人可以自动做空间视角采择。

关键词空间视角采择,自动性,成人。

1引言

视角采择是个体表征他人所看到的世界的能力(Surtees,Apperly,&Samson;,2013)。视角采择既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敏感,比如他人的信念、想法、目的或知觉,也指个体对他人的非心理状态敏感,比如物体在他人的左边或右边(Surtees et al,2013)。视角采择可以分为视觉视角采择(VisualPerspective-taking,VPT)和空间视角采择(spatialPerspective-taking,SPT)。视觉视角采择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Flavell,Everett,Croft,&Flavell;,1981)。很早以前,发展心理学家们就对一级和二级视觉视角采择之间的差异做了区分(Flavell,Everret et al,1981;Flavell,Flavell,Green,&Wilcox;,1981;Lempers,Flavell,&Flavell;,1977;Masangkay et al,1974)。一级视觉视角采择需要被试判断某个人看到了什么,它要求个体能够理解某个对自己而言可见的物体,对他人而言却不一定是可见的(Flavell,Everett eta1,1981)。二级视觉视角采择需要个体对他人看事物的特定方式做出判断,它需要个体能够理解,如果视觉环境不同,那么一个对自己和他人同时可见的物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印象或者视觉经验(Flavell,Everett et al,1981;Suttees,Butterfill,&Apperly;,2012)。空间视角采择能力是理解相对于他人而言某个位置在哪里的能力(Vander Heyden,Huizinga,Raijmakers,&Jolles;,2017)。空间视角采择并不一定需要揭示他人的心理内容:对我来说知道某物在你的左边绝不依赖于你将物体表征在左边。

近期,越来越多的发展心理学们开始关注人类视角采择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视角采择自动性的问题(Qureshi,Apperly,&Samson;,2010;Surtees&Apperly;,2012;Surtees et al,2012,2013)。自动的视角采择指个体在判断自己的视角时能自动激活他人的视角。一般而言,研究者主要采用间接测量他人视角的方法来探究视角采择的自动性,即研究者要求被试采取自己的视角,但是会测量他们的视角采择行为(Cohen&German;,2009;Kovfics,Tdglfis,&Endress;,2010;Samson,Apperly,Braithwaite,Andrews,&Bodley; Scott,2010)。由于自动化加工的一个特点是,即使这个加工会对被试在另外某项任务上的成功表现产生干扰,该过程也会被执行(Dijkerman&Smit;,2007;Kilner,Paulignan,&Blakemore;,2003;Lefevre,Bisanz,&Mrkonjic;,1988;Surtees&Apperly;,2012)。因此,如果被试在完成判断自己视角的任务中,执行了判断他人视角的过程,那么被试的视角采择行为就是自动的。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采取自己的视角时,并不总是会自动激活他人的视角,做自动的视角采择。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成人可以自动做一级视觉视角采择(Samson et al,2010;Surtees&Apperly;,2012;Qureshi et al,2010),同时,成人和年长儿童的二级视觉视角采择过程都是非自动的(Surtees etal,2012)。

空間视角采择的自动性就是指,个体在表征某个物体相对于自己的空间位置的同时,自动表征了该物体相对于他人的空间位置关系。有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自发地采取他人的视角(Mainwaring,Tversky,Ohgishi,&Schiano;,2003;Sehober,1993,1995;Tversky&Hard;,2009)。例如,Tverskv和Hard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张照片,要求被试描述照片中书和水瓶之间的空间关系(比如:“相对于水瓶,书在哪里?”)。结果发现,有25%的被试在桌子后面有人的情况下采取了他人的视角来描述物体的空间关系,而当询问空间关系的问题根据行为来组成句子的时候(比如:“相对于水瓶,他把书放在了哪里?”),有更多的被试采取了他人的视角来描述空间关系(TverskV&Hard;,2009)。虽然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自发地采取他人的视角来描述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但这并不能证明人们可以自动加工他人的空间视角。在认知科学领域中,自动性有三个特点:(1)自动化加工过程是无目的性的(unintentional),即不被参与加工过程的目的所控制;(2)自动化加工过程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effortless),即消耗很少或不消耗加工资源;(3)自动化加工过程是刺激导向的(stimulus driven),即仅仅存在刺激该过程就会产生(Bukowski,Hietanen,&Samson;,2015;Moors&De; Houwer,2006)。Tversky和Hard的研究结果虽然符合自动性的第三个特点,但是并不符合自动性的第一和第二个特点。在他们的实验中,被试采取他人视角回答问题是有必要的,并不会对被试完成实验任务产生干扰,因此不是无目的性的。同时,在他们的实验中,被试采取他人视角来回答问题是需要消耗加工资源的,因此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所以,被试能否自动地做空间视角采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在本研究中,为了探究被试在直接表征以自我为参照的空间关系时,能否自动加工以他人为参照的空间关系,即被试能否自动地做空间视角采择,设计了新的空间视角采择任务。以往研究者在探究空间视角采择时,主要采用左右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判断物体在他人的左边或右边。例如,Janczyk(2013)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包含一张圆桌和一个纸牌玩家的图片,要求被试判断纸牌在玩家的哪只手上。同时,实验系统控制了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图1)。在本研究中,被试同样需要完成左右判断任务。同时,本实验也系统控制了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并设置了7种角度差异:0°、±30°(30°和330°)、±60°(60°和300°)、±90°(90°和270°)、±120°(120°和240°)、±150°(150°和210°)、180°。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1)在本研究中,被试除了需要判断物体相对于他人的空间位置外,还需要判断物体相对于自己的空间位置。本实验材料是计算机呈现的图片材料,在所有图片中都会呈现一个人偶和一个小球。在self任务中,被试需要判断小球在自己的左边或右边;在other任务中,被试需要判断小球在人偶的左边或右边。在other任务中呈现的刺激图片与在self任务中呈现的刺激图片完全相同。(2)在以往研究中,物体始终在他人的前方,而在本实验中设置了两种空间关系:小球在人偶的前面和小球在人偶的后面。

通过分析被试在other任务中的表现,可以验证本实验任务是否是一个有效的空间视角采择任务。以往研究者采用直接测量他人空间视角的方式来探究人类的空间视角采择能力,结果表明,当被试判断某物在他人的左边或右边时需要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的心理旋转(Graf,1994;Keehner,Guerin,Miller,Turk,&Hegarty;,2006;Kessler&Thomson;,2010;Michelon&Zacks;,2006;Surteeset al,2013;Zacks&Michelon;,2005),并且空间视角采择的速度和准确性会随着自己和目标视角之间的角度差异的增加而降低(Huttenlocher&Presson;,1973;Kozhevnikov&Hegarty;,2001;Michelon&Zacks;,2006;Zacks&Miehelon;,2005)。在空间视角采择任务中,被试使用心理旋转策略时,需要:(1)将人偶放在以自我为参照的空间中;(2)做一个视角采择,使被试想象的位置与人偶的位置相匹配;(3)将目标客体放置在对情景转换过的空间表征当中;(4)读取客体的坐标。所以,被试行为表现的变化与自己和目标视角之间的角度差异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Miehelon&Zaeks;,2006)。因此,如果在other任务中,被试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随着自己和人偶的角度差异的增加而降低,那么就说明该任务是一个有效的空间视角采择任务。

通过分析被试在self任务中的表现,可以证明空间视角采择能否自动加工。在self任务中,被试需要判断小球在自己的左边或右边,此时被试的反应可能受到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的影响,出现显著的一致性效应,即当小球相对于自己的空间关系与小球相对于人偶的空间关系一致时,被试的表現显著的好于小球相对于自己的空间关系与小球相对于人偶的空间关系不一致时。说明当小球在自己的左边,但在人偶的右边,或当小球在自己的右边,但在人偶的左边时,被试对小球相对于自己的空间位置的判断受到了小球相对于人偶的空间位置的干扰。在self任务中,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小球相对于自己的空间位置,因而,此时被试对小球相对于人偶的空间位置的判断是无目的性的、没有意志努力参与的、刺激导向的,符合自动性的三个特点(Bukowski et al,2015;Moors&De; Houwer,2006)。所以,一致性效应的出现表明被试可以自动地做空间视角采择。

在self任务中,成人可能可以做自动的空间视角采择,且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可能影响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研究表明,被试完成一级视觉视角采择不需要做心理旋转(Kessler&Thomson;,2010;Miehelon&Zaeks;,2006;Surtees et al,2013),而是可能使用了视线追踪策略。同时,已有研究证据表明了成人的一级视觉视角采择过程是自动的(Surtees&Apperly;,2012)。被试在做二级视觉视角采择时,需要使用心理旋转策略,以使被试自己的位置和他人的位置对齐(Surfees etal,2013)。同时,Surtees等人(2012)的研究结果证明了成人和儿童并不能自动的做二级视觉视角采择(Surtees et al,2013)。所以,视角采择的自动性可能与被试完成任务时所使用的策略有关。此外,研究发现,当只需要完成左右判断任务时,被试依据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反应时模式表现出不连续性:当角度差异较小的时候,被试的反应时增加很少或没有增加。而当角度差异达到60°-90°的时候,被试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增加,此后随着角度差异的增加呈现线性增长模式(Graf,1996;Herrmann,Graf,&Helmeeke;,1991;Janezyk,2013;Kessler&Thomson;,2010;Miehelon&Zaeks;,2006;Popescu&Wexler;,2012)。Kozhevnikov和Hegarty(2001)发现,出现不连续的依据角度差异的反应时模式是因为当角度差异比较高的时候被试使用了心理旋转策略。使用该策略需要转变参照关系,这是一个需要意志努力的过程。而当角度差异比较小的时候,被试会使用简单的视线追踪策略。因此,本研究假设:(1)成人被试可以做自动的空间视角采择,被试在小球相对于自己的左右位置与小球相对于人偶的左右位置一致时的表现显著的好于小球相对于自己的左右位置与小球相对于人偶的左右位置不一致时的表现。(2)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会影响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在self任务中,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比较小时,被试会自动做空间视角采择,而当角度差异达到60°-90°并继续增加时,被试将不会自动做空间视角采择。

此外,在self任务中,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可能会影响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研究表明,成人被试对他人的前方(Surtees et al,2012),以及他人能否看到某物(Samson et al,2010))尤其敏感。这可能是因为,在判断某物在他人的前面或后面时,被试能够依据的最突出的线索是人脸(Surtees et al,2013)。由于人脸上有眼睛,当物体在他人的前面时,被试可以迅速有效地使用视线追踪策略,当物体在他人的后面时,被试就不能迅速有效地使用该策略(Miehelon&Zaeks;,2006)。因此,相对于物体在他人的前面,物体在他人的后面时,被试可能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又因为自动性的第二个特点是,自动化加工过程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effortless),即消耗很少或不消耗加工资源(Bukowski et al,2015;Moors&DeHouwer;,2006)。所以,当物体在他人的前面时,被试可能可以做自动的空间视角采择。因此,本研究假设:(3)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会影响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在self任务中,相对于小球在人偶的后面的情况,当小球在人偶的前面时,被试更倾向于自动加工他人的空间视角。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北京高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58人,26男32女,平均年龄22.07岁(18-26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有少量报酬。

2.2实验设计

2(空间关系的一致性:小球相对于自己的左右位置和小球相对于人偶的左右位置一致、小球相对于自己的左右位置和小球相对于人偶的左右位置不一致)x2(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小球在人偶的前面、小球在人偶的后面)×7(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0°、±30°、±60°、±90°、±120°、±150°、180°)被试内实验设计。所有被试均接受所有水平的实验刺激。因变量为被试的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此外,所有被试都需要完成两种位置判断任务:self任务一判断小球相对于自己的左右位置、other任务一判断小球相对于人偶的左右位置。

2.3实验仪器和材料

2.3.1实验仪器

联想Thinkpad系列笔记本电脑,刷新频率60HZ,分辨率1024x768,实验程序采用E-prime专业2.0版编写,数据分析软件是SPSS16.0。

2.3.2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计算机呈现的图片材料。在所有图片中都呈现一个人偶和一个小球,人偶高5em,宽2.5em,小球直径0.5em。其中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有12种:0°、30°、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30°。并且,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有2种:小球在人偶的前面、小球在人偶的后面;人偶的位置有4种;近一左、近一右、远一左、远一右;空间关系的一致性有2种:一致、不一致,所以实验中使用16类图片。此外,小球相对于人偶的位置有4种: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且小球与人偶所在位置的垂直线之间的角度是45°。因此,共有192张图片(图2,以人偶和被试的角度差异为0°的条件为例)。

所有计算机呈现的图片均采用3DMAXs2009制作。

2.4实验程序

在self任务中,被试需要判断小球在自己的左边或者右边;在other任务中,被试需要判断小球在人偶的左边或者右边。

实验任务采用计算机呈现,记录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实验采用个别施测,整个过程需要30分钟左右。

实验中,以图片的方式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材料。指导语指示被试怎样做测试,并要求被试要5L'陕又好地作答。例如:“在屏幕上您将看到一个小球和一个人偶,小球和人偶都在地面上,請您判断小球在您自己或者在人偶的左边还是右边。如果在小球和人偶呈现之前出现“你”的字样,您需要判断小球在您自己的左边或者右边;如果在小球和人偶呈现之前出现“她”的字样,您需要判断小球在人偶的左边或者右边。在左边请按鼠标左键,在右边请按鼠标右键。请尽量又快又准地按键。”

练习阶段有16个trial,包括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是45°,且人偶在屏幕中央时的2(self任务、other任务)x2(一致、不一致)×2(小球在人偶的前面、小球在人偶的后面)这8种条件,每种条件两个trial。练习阶段计算机自动给予反馈。

每个trial遵循相同的流程(图3)。首先呈现500ms的空屏,然后呈现600ms的注视点,接着呈现300 ms的空屏,接下来呈现一个800 ms的刺激告知被试需要判断哪个视角(你/她),然后再呈现500 ms的空屏幕,最后呈现图片材料,被试需要做出在左边或在右边的反应,并按鼠标相应的左键和右键,在50%的trial中被试需要做出按左键的反应。图片材料会一直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直到被试做出反应(但是,如果被试在2000ms后仍未按键反应,那么图片会自动跳过)。

正式实验阶段共包含384个trial,分为4个block,每个block包含96个trial,其中48个trial是other任务,48个trial是self任务,将所有图片事先进行混合,在4个block中平均分配,每个block中的图片材料随机呈现。每个被试均完成所有4个block。在正式实验阶段,刺激呈现流程与练习阶段相同,但是,此时计算机不给予反馈。

3结果分析

所有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是707.18 ms,标准差是3 10.28 ms。将反应时超过平均反应时2.5个标准差的试次记为不正确,然后剔除6名个人不正确试次超过25%的被试,得到平均正确率是88%。

在other任务中,以空间关系的一致性(一致、不一致)、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0°、±30°、±60°、±90°、±120°、±150°、180°)和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小球在人偶的前面、小球在人偶的后面)为被试内变量对各种条件下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分别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正确率为指标,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主效应显著,F(6,306)=36.34,p<0.001,n2=0.42,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0°-60°和90°-150°之间时,随着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下降,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60°-90°和150°-180°之间时,随着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升高(表1)。事后检验发现,角度差异在0°和30°、30°和60°、60°和90°、90°和120°、120°和150°时的正确率差异均极其显著(p<0.001),角度差异在150°和180°时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p>0.05)。以反应时为指标,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主效应显著,F(6,300)=112.18,p<0.001,n2=0.69,随着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升高(表1)。事后检验发现,角度差异在0°和30°、60°和90°、90°和120°、120°和150°、150°和180°时的反应时差异均极其显著(p<0.01),角度差异在30°和60°时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

3.1正确率

被试在self任务中的正确率,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分析在self任务中,空间关系的一致性、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对空间视角采择的影响:以空间关系的一致性(一致、不一致)、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0°、±30°、±60°、±90°、±120°、±150°、180°)和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小球在人偶的前面、小球在人偶的后面)为被试内变量对各种条件下的正确率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主效应显著,F(6,306)=2.45,p<0.05,n2=0.05,表明被试在完成判断小球和自己关系的self任务时,在不同的角度差异上,被试的正确率差异显著,在0°-30°和90°-150°间,随着角度差异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升高,在30°-90°和150°-180°间,随着角度差异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下降;空间关系的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51)=41.38,p<0.001,n2=0.45,具体表现为,小球相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位置一致时,正确率高于不一致时;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和空间关系的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6,306)=8.11,p<0.001,n2-0.14。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的主效应,F(1,51)=1.42,p>0.05,n2=0.03,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和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交互作用,F(6,306)=1.71,p>0.05,n2=0.03,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致性的交互作用,F(1,5 1)=0.27,p>0.05,n2=0.01,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和空间关系的一致性的交互作用,F(6,306)=1.69,p>0.05,n2=0.03均不显著。

对交互作用做进一步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和空间关系的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6,306)=8.11,p<0.001,n2=0.14(图4),表明在完成判断小球和自己关系的self任务时,空间关系一致和不一致时,被试在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七个水平上的正确率存在差异。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0°-120°时,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差异显著,F(1,51)=62.55,p<0.001,n2=0.55,成人在空间关系的一致性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不一致条件;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150°-180°时,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F(1,51)=1.05,p>0.05,n2=0.02。

3.2反应时

被试在self任务中的反应时,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分析在self任务中,空间关系的一致性、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对空间视角采择的影响:以空间关系的一致性(一致、不一致)、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0°、±30°、±60°、±90°、±120°、±150°、180°)和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小球在人偶的前面、小球在人偶的后面)为被试内变量对各种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时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主效应显著,F(6,306)=4.221,p<0.001,n2=0.08,随着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升高;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和空间关系的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6,306)=2.62,p<0.01,n2=0.0 5。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的主效应,F(1,51)=3.36,p>0.05,n2=0.06,空间关系的一致性的主效应,F(1,51)=2.19,p>0.05,n2=0.04,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和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交互作用(F(6,306)=0.42,p>0.05,n2=0.01),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致性的交互作用(F(1,51)=0.82,p>0.05,n2=0.02),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和空间关系的一致性的交互作用(F(6,306)=1.97,p>0.05,n2=0.04)均不显著。

对交互作用做进一步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和空间关系的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6,306)=2.62,p<0.01,n2=0.05,表明在完成判断小球和自己关系的self任务时,空间关系一致和不一致时,被试在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七个水平上的反应时存在差异。对此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空间关系的一致性在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不同水平上的影响趋势不一致(图5)。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0°-30°时,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F(1,51)=3.11,p>0.05,n2=0.06;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60°-180°时,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F(1,51)=7.50,p<0.01,n2=0.13,成人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高于不一致条件。

4讨论

4.1 other任务中的角度效应

以往研究表明当被试判断某物在他人的左边或者右边时需要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的心理旋转(Graf,1994;Keehner et al,2006;Kessler&Thomson;,2010;Miehelon&Zaeks;,2006;Sur-tees et al,2013;Zaeks&Miehelon;,2005),并且空间视角采择的速度和准确性会随着自己和目标视角之间的角度差异的增加而降低(Huttenloeher&Presson;,1973;Kozhevnikov&Hegarty;,2001;Zaeks&Michelon;,2005)。本研究中出现了类似的结果。当以正确率为因变量时,人偶與被试的角度差异在0°-60°和90°-150°之间时,随着角度差异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下降(表1)。当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时,被试的反应时随着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增加而升高(表1)。但是,当以正确率为因变量时,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60°-90°和150°-180。之间时,随着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升高,这可能是因为在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是90°的图片中,小球与人偶的脚近似处在一条直线上,成人可以直接判断小球与人偶的哪只脚对齐,所以此时被试的正确率较高。而在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是180°的图片中,被试只需要将人偶当成柱子,判断小球在柱子的左边或右边,然后取反,所以此时被试的正确率较高。

此外,以往研究还发现,被试在完成左右判断任务时,依据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的反应时模式表现出不连续性:当角度差异比较小的时候,被试的反应时增加很少或没有增加;而当角度差异达到60°-90°时,反应时有显著的增加(Graf,1996;Herrmann et al,1991;Janezyk,2013;Kessler&Thomson;,2010;Miehelon&Zacks;,2006;Popescu&Wexler;,2012)。研究者认为,当角度差异比较小的时候,被试会使用视线追踪策略,而当角度差异比较高的时候被试会使用心理旋转策略。在本研究中出现了类似的结果(表1),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30°-60°时,被试的反应时增加很少,角度差异在30°和60°时被试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而当角度差异达到60°并继续增加时,被试的反应时随着角度差异的增加表现出线性增长的模式。但不同点是,角度差异在0°-30°间,被试的反应时增加较多,且0°和30°时被试的反应时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以往研究只要求被试做单一任务判断,比如,Janczyk(2013)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包含一张圆桌和一个纸牌玩家的图片,被试仅需判断纸牌在玩家的哪只手上。而在本研究中,被试除了判断小球相对于人偶的位置外,还需要判断小球相对于自己的位置。因此,当人偶与被试之间的角度差异是0°时,被试无需使用心理旋转策略就可以迅速做出位置判断,此时他们的反應时较低。而当角度差异开始增加时,为了能使自己做出更确定的判断,被试会使用心理旋转策略,因而此时的反应时会增加较多。

综上,other任务中角度效应的存在说明本研究是一个有效的空间视角采择任务。

4.2自动的空间视角采择

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就是指,个体在表征某个物体相对于自己的空间位置的同时,自动表征了该物体相对于他人的空间位置关系。本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1)一致,发现以正确率为指标时,出现了显著的一致性效应,即当小球相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位置一致时,被试的正确率显著的高于不一致时。这表明当小球在自己的左边,但在人偶的右边,或当小球在自己的右边,但在人偶的左边时,被试对小球相对于自己的空间位置的判断受到了小球相对于人偶的空间位置的干扰,因而,小球相对于自己和人偶的空间位置不一致时,被试的错误率更高。由于在self任务中,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小球相对于自己的空间位置,因而,此时被试对小球相对于人偶的空间位置的判断是无目的性的、没有意志努力参与的、刺激导向的,符合自动性的三个特点(Bukowski et al,2015;Moors&DeHouwer;,2006)。所以,这说明被试自动的做了空间视角采择。同时,以反应时为指标,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0°-30°时,一致性效应不显著,而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60°-180°时,出现了显著的反向一致性效应,被试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高。这说明被试在判断小球相对于自己的空间关系时存在速度一准确性权衡。此外,研究中还出现了显著的角度效应,随着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增加,被试的反应时升高,这进一步证明了被试在判断小球相对于自己的空间关系时,自动地加工了小球相对于人偶的空间关系。综上,本研究首次证明了成人可以做自动的空间视角采择,这是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

4.3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对空间视角采择自动性的影响

本研究假设(2)是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会影响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在self任务中,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比较小的时候,被试会自动做空间视角采择,且被试在一致条件下的表现显著的好于在不一致条件下的表现,而当角度差异达到60°-90°并继续增加时,被试将不会自动做空间视角采择。本研究结果与假设(2)不完全相符。结果表明,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影响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但150°才是空间视角采择自动与非自动的角度分界点。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0°-120°时,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差异极显著,成人在空间关系的一致性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不一致条件。而当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在150°-180°时的一致性效应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随着角度差异的增高,被试越来越难以判断小球相对于人偶的空间关系。因此,当角度差异到达150°时,被试难以迅速对小球相对于他人的空间关系作出反应,因而这种空间关系没有对被试判断小球相对于自己的空间关系造成影响。

4.4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对空间视角采择自动性的影响

本研究假设(3)是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会影响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在self任务中,相对于小球在人偶的后面的情况,当小球在人偶的前面时,被试更倾向于自动加工他人的视角。本研究结果与假设(3)不相符,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不影响视角采择的自动性。这说明,虽然小球在人偶的前面时任务相对简单,但这种简单还不足以使小球在人偶的前面和后面这两种条件下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产生差异。

4.5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使用计算机二维平面来呈现三维客体及三维空间,这种呈现方式可能对被试的左右判断造成干扰。比如,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为60°时的图片较难判断。空间图形是实际物体的抽象形式,对二维平面上呈现的三维空间的判断需要有准确识别和编码空间图形的能力。如果被试在识别空间图形上存在困难,则很难准确形成表征,因而其判断必然受到影响。未来研究可以尝试使用实物在真实的三维空间中探究被试的空间视角采择能力。

5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成人被试完成空间视角采择任务情况的考察,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本实验任务对成人而言是一个有效的空间视角采择任务。(2)成人在判断小球相对于自己的空间关系时,可以自动地做空间视角采择。(3)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影响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4)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不影响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

猜你喜欢
成人
养大成人
山西省成人高校招生录取照顾对象登记表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英语(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英语(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英语(三)
材料作文“成人与成功”导写
2019高考押题关键词之“成人与成功”
神奇的太阳
用替换法求票价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