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娥 杨舒霞 万艳琴
【人物简介】
林伟生先生,曾在美国主修计算机和工商管理专业,1986年毕业後留美工作约半年,毅然决定回国发展。现任香港中小企业经贸促进会会长、池光(联光)金属製品电镀厂有限公司董事、松岗池光(联光)金属製品厂董事,达利香港有限公司和达利塑料製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
一位海归,接手父辈的工厂,在改革的大潮中激流勇进;他深谙“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道理,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及时转型,在金属製品行业中用质量赢得了信赖;他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小企提供人际关係和商业网络的支持,致力於推动经济发展。他,正是香港中小企业经贸促进会会长林伟生先生。
胸怀夙愿大转型
林伟生先生说,虽然计算机和工商管理专业在美国的就业前景可观,可在美国参加工作必须要申请绿卡,但只有合法居住美国7年以上的人才具备申请绿卡的条件。当时,如果他愿意留在美国,还得向公司担保7年内不能申请离开,而那段时间恰恰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不甘心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被束缚在不可预知的海外工作中,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回来发展比较好,於是毅然决定回到香港。
回港後,他从上一代手中“接班”,从事首饰类产品的生产。
改革开放开始後,林伟生先生看到很多行家跑到内地寻求发展,於是,他在1991年做出了重大改变,决定把工厂搬到深圳去。
到了深圳,初期租厂房搬迁,经过两年稳定经营,他初步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一缕缕春风,更觉内地经济发展日趋稳定。在1992年到1993年间,林伟生先生厂里的员工也纷纷走出去,自己当起了老闆。
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员的流动现象,林伟生先生深知企业“不进则退”的道理。“所以我就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向前走?最终决定转型产品,专注做一些饰品类产品,尽力跟品牌合作,並接到了一些品牌的订单。”大概从1993年开始,林伟生先生带领工厂走向转型之路,他考察市场,洞悉时尚,从此开始专注如香水、洋酒等奢侈品上金属包装配件的生产。
“目前我们所接的订单大部分都是一些一线品牌化粧品、香水的金属包装,比如很多不同类型的化粧盒、香水的瓶盖、还有其他化粧品的包装金属配件等。”林伟生先生在工厂转型的道路上挖掘到了金属製品的发展潛力,於是,他开始专注於新产品的生产。
紧接着,1994年,他买地建厂,扩大了原有的规模。到了1996年,又将工厂迁到深圳市宝安区,即现在工厂的所在地——松岗池光(联光)金属製品厂。该厂拥有最佳的产品和专业的销售和技术团队,主要经营金属塑料、装饰品、圣诞製品等。在工厂发展壮大的二十多年里,林偉生先生一行始终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技术支持、健全的售後服务。正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所言:专注、热爱、全神贯注於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穫。
用质量赢得信赖
日月如梭,掐指算来,林伟生先生的工厂转型已有25年。回忆当年从事饰品礼品盒生产时,他说,那时大大小小有两三百家工厂,但历经多年的淘汰,如今已不超过五家,而且这五家都转型了。在激烈的市场竞爭中存活下来,林伟生先生坦言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
“其实,金属製品行业是欧洲的一个专门行业,上海也有高级奢侈品的包装工厂,包括化粧品、香水、洋酒、手表,甚至还有香煙盒,现在已经退出这个行业。由於这个市场的竞爭力很强,所以我们只专注做一线的品牌。其他一些二三线品牌,因其要求比较低,他们一般会去找一些小工厂帮忙做。”
当时,林伟生先生在生产饰品礼品盒的同时,也做一些高端的欧美品牌,如香奈儿、迪奥等,还製作皮包、衣服、化粧品等金属装饰配件。谈到产品的设计,林伟生先生说,当时正好有一个设计师在迪奥做设计,他就询问那位设计师能不能先把设计好的方案给他报价,爭取把机会留给自己的工厂做生产。没想到,迪奥的产品设计被他爭取到了,“他们试了几次之後发现我们产品的质量很好,以後就经常找我们做他们的一些常规的产品。”林伟生先生主动抓住机会,还用质量赢得了迪奥的信赖。
那时,欧洲的大品牌的包装製品主要还是以塑料和玻璃的材料居多,因为用金属製品的成本太高,他们用金属只做限量版的。当时,林伟生先生则寻找机会跟法国和德国的一些小工厂合作。他们在其常规包装里面多用金属,致力於提高产品的质量,渐渐有了口碑。国外的厂商便主动找他们合作,帮助他们打开市场,开启了稳定合作之旅。
工厂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团队的有效管理不仅仅依靠领导的力量,更应该在於团队自身的自律。林伟生先生强调,国家大力整顿环保、安全问题,也是团队管理的福音。三年前,他便带领团队开始对每一个有隐患的环节进行严格把控。他认为,工厂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安全和环保。此外,整个工业都要不断地去适应生存,及时主动地去改变,而不是固步自封。
国家提倡“一带一路”已经有五个年头了,林伟生先生去“一带一路”的有关国家考察,初见企业发展的基本雏形。还有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提出,现整个“9+2”地区已进行明确的分工,各界人士都可以依照自己行业本身的业务去参与。对於製造业,林伟生先生有两种看法:一是有些运气好的企业,比如说像他们一样,因为当年自己买地建厂,现今厂地的价值相应高涨,那麽,这类企业可以大胆迈向粤港澳大湾区以外的地方,保持竞爭,继续发展;还有一部分没有深厚根基的中小企业应该迅速找準定位,瞄準市场,寻找适合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提升服务 希冀再攀高峰
林伟生先生经朋友介绍加入香港中小企业经贸促进会已将近8年,连任两届会长。据悉,香港中小企经贸促进会协助香港中小型企业发展、联繫世界各地友好商会、团结业界力量,不断拓展内地业务,举办商务考察、研讨会、专题讲座、企业互访、家庭同乐遊等活动,为中小企建立了资源共享的互动平台,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令人欣喜的是,商会成员与日俱增,规模已至400多人。林伟生先生介绍道,该会由传统行业发展至包括新兴理财、IT、电子商贸、医疗器械产业、高铁零部件製造业、汽车零部件的產业链等,由粤港澳地区延伸至内地多个省市,有赖历届会长和理事的耕耘,为中小企提供扩大人际和商业网络的支持,推动经济发展。该会将顺应国家未来发展策略,以“一带一路新征程,中小群英创高峰”为主题,为中小企提供有关拓展“一带一路”业务的信息,组织商务互访,扩展商机。“香港与内地中小企业佔整体企业90%以上,未来该会全体会员将上下一心,面对地区和国际经济发展的挑战,群策群力再攀高峰。”林伟生先生信心十足。
香港中小企业经贸促进会是香港社会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骨幹,为社会提供就业和向上流动的机会,为推动经济发展贡献良多。林伟生先生诚恳表态:商会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中小企发掘适合发展、具备潛力的市场,让他们能夠一同抓紧机会,共同发展,令香港经济更加繁荣。
工作之餘,林伟生先生常常在周末或节假日参与扶轮社的工作,时至今日,他与扶轮社风雨同舟二十多个春秋寒暑。在他看来,能有餘力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幸福的事,付出才会得到更多快乐。他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而且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总会带着自己的两个小孩亲身感受社团服务。还记得,他与扶轮社一起到河南郑州山区盖了一间希望小学,为山区的孩子们搭建学习的平台,这件事不仅感动了山区百姓,还深深触动了他自己那从小生活优越的两个小孩。他言传身教,带领孩子们体验了艰辛的生活,同时在他们心中也播种了一颗服务的心。因此,他常常感叹:“一个幸运的人去帮助不幸的人,这是一种良知。助人即助己!”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工业与科技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林伟生先生代表海归一派深感欢欣与鼓舞,因为人在海外根在中国,始终保持着一颗中国心,情繫祖国,愿在改革的浪潮中为中国崛起贡献更多。在未来的十年里,一批批80、90後,即将迎来人生的辉煌年代,这些年轻人有的是冲劲,他殷切希望青年人能好好把握机遇,储备丰厚经验,打造多姿多彩的人生,勇攀人生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