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瑾
早在 1993 年,蒋高明便开始研究数字化经编。“当时,我自己投资了1万多元。”蒋高明坦言。那时的 1万多元对身为教师的蒋高明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但因为对经编事业的浓厚感情,蒋高明说服家人全身心投入到数字化经编的研究中。
如今的他,担任江南大学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江南大学针织技术研究所所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和科研人员,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勤恳与敬业,为近千家企业提供了产品创新开发与技术服务,在科研成果转化、行业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着突出贡献。
蒋高明教授在纺织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在互联网纺织技术、纺织智能化生产与管理、纺织装备数字化控制、纺织产品仿真与虚拟展示以及纺织成形结构与材料性能等方面进行集成创新,取得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科研成果“数字化经编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领衔创建的“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外影响力最大的针织技术研发和推广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长期担任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讲《针织工程》、《新型针织技术》、《纺织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带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针对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导”的艺术、“引”的技巧、“帮”的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持和参与多项教改项目,获教学奖励5项,指导学生获得多项省级、校级奖励,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名。
在教学工作中的努力也让蒋高明教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先后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被推荐为教育部优秀教师宣传典型,2017年获得“纺织之光”教师奖,更在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教学研究之余,蒋高明还在多个行业协会与学术组织中承担社会兼职,尽其所能推动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每年组织承办大型针织技术交流会和多项纺织学术沙龙与行业研讨会,为高校与企业搭建桥梁,建立产、学、研、用的科学链条。例如,他的团队专门针对针织企业员工以及纺织类高校每年定期开展4期经编培训班,课程主要包括:针织理论、原料以及设备基础;经编高速工艺、加卡工艺、多梳工艺以及工艺软件教学内容;针织花型设计、面料设计以及设计软件教学内容。
据了解,从2015年至今蒋高明教授团队先后参加了近120期相关行业的学术交流会议并进行汇报,就纺织行业发展新趋势、互联网纺织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等内容与行业内人士进行交流,担当起了我国针织技术的“宣讲人”,积極促进了国内纺织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更令人称道的是,蒋高明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95%以上,实属不易。其中,具有高动态响应的电子横移系统和先进的压电陶瓷贾卡系统的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已与国内10家纺织机械公司合作,将技术推广到10个国家地区的300余家纺织企业,累积升级设备500余台,整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为国内外企业创收达2.5亿元。同时,他的团队自主研发的适用于各类针织物设计与仿真的CAD系统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发的互联网针织 CAD系统,已推广至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家企业,分中文版和英文版,技术处于国际领先。
而且,蒋高明教授团队采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将针织装备、织造、染整和服装加工等工序实现互联网通讯连接和数据交换,已使浙江万方、超达、江苏丹毛等10余家企业的300多台设备实现生产全流程的“物物相连”,提高了企业效益,实现了智能化在线定位、监控和管理。
此外,他的团队积极与纤维制造、针织织造、机械、染整、服装、贸易等企业及科研院所联合进行针织产品开发和针织服装设计,研发范围覆盖针织服装、针织装饰、针织成形、针织新材料和新结构及针织智能产品等多个方向。
自2015年以来,蒋高明团队已与国内20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共同推动针织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开发,尤其是在经编多轴向复合材料、生物医疗自修复材料和航天航空针织材料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怀揣梦想,勇往直前。蒋高明教授用自己的执着与责任感,诠释着他对针织行业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