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到南,看中企深耕阿根廷

2018-12-13 04:21
环球时报 2018-12-13
关键词:水电站阿根廷环球时报

本报赴阿根廷特派记者白云怡

“世界粮仓”阿根廷是拉美地区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但铁路交通滞后、电力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只“潘帕斯雄鹰”,导致粮食产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失去价格优势、百姓日常生活遭遇很多不便。近些年,随着中国在这个距离遥远的国家投资增多,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合作项目的推进,当地社会已发生变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环球时报》记者走访中国企业在阿根廷发展的最新情况。正如阿根廷—中国商会执行理事埃内斯托·塔沃阿达所说,当阿根廷经济不景气、欧美企业在阿投资兴趣下降时,中企参与的项目犹如及时雨,改善当地就业与民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翻修铁路,打通大动脉

在一望无际的潘帕斯大草原上,一列工作车伴随着汽笛声行驶在阿根廷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简称“贝铁”)上。几年前,这段几乎被荒废的铁路还残破不堪地掩埋在荒草与土石之间,但今天它变得光亮而崭新,重新迎接轰鸣的列车。乘着列车前行,两侧风光不断变化,辽阔的草甸、碧绿的农田、黄色的沙土,阿根廷独特的地理风貌不断映入眼帘。

贝铁建于1876年,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向西和向北延伸,是一条连接阿根廷十几个粮食产区和罗萨里奥港的“大动脉”。过去20多年,由于阿根廷国家政策调整和经济动荡,贝铁大部分路段渐渐陷于荒废,整个路网全线7409公里的货运路段一度仅有1400公里勉强营运,火车平均时速不到30公里,且事故频发。

让贝铁重焕生机的是一家中企:2013年12月,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阿根廷签署贝铁改造项目总承包合同,对其中长达1500公里的路段进行翻新整修。该项目经理尹志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2014年9月开工以来,贝铁改造项目已完成500公里轨道的重铺翻修并交付验收,而全部路段的改造预计将于2019年完成。此外,中国提供的107辆机车和3500节车厢均已到位。尹志新欣慰地说:“如今,列车在已交付的500公里路段上来来往往。根据我们的设计,贝铁时速可达每小时80公里,挂车数量达到每列100节车厢。即使在目前信号系统等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列车也能跑每小时50到60公里,比原来速度快得多。”

在尹志新这样的中国铁路工程专家看来,贝铁改造工程还带来运力的显著提升:贝铁覆盖的区域都是阿根廷最重要的产粮区,以前铁路不发达时,玉米、大豆等粮食多采取卡车运输的方式,运力小、成本高,导致阿根廷的粮价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他表示:“改造后的贝铁将为阿根廷这个农业大国的出口提供一条更有力的运输大通道。”

阿根廷交通部的统计数据或许更为直观:今年7月,贝铁共运输货物180722吨,为近20年来最高值;而2015年7月仅为75502吨。阿交通部长迪特里希说,与中国企业合作以来,阿根廷铁路货运成本降低40%,很多客户又重新选择铁路运输。

工地上,《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一群阿根廷工人正在给土层换土,添加石料并夯实。不远处,另一群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钢轨接缝检测和重新焊接。他们清楚,脚下的工程正悄然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由于交通不便导致有货运不出,阿根廷北部许多农场一度荒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铁路升级后,数以万计的生产者将重新融入阿根廷的物流经济体系,并因此获益。这一大动脉的打通也将为阿根廷增加出口创汇、改善贸易平衡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建水电站,破解“大停电”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向南飞3个小时,就是地广人稀的南美“巨足”之地巴塔哥尼亚。500多年前,随麦哲伦环球旅行的欧洲学者看到当地土著居民脚上穿着笨重的兽皮鞋子,就给这里取了“巨足”这样有趣的名字。巴塔哥尼亚有高寒深远的天空、郁郁葱葱的白桦与松林,还有纯净并宛如钻石的莫雷诺大

冰川,仿佛就是“世界的尽头”。即使是夏天,这里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也要穿厚厚的冲锋衣,以抵御大风。

就在这片遥远的蓝白色之地,也能看到中国企业的足迹。在莫雷诺冰川下游200多公里的地方,中国葛洲坝集团与阿根廷企业组成的联营体正积极建设孔多克里夫和拉巴朗科萨两座水电站(简称“孔拉水电站”)。为避免水电站对上游的自然湖泊阿根廷湖产生不利影响,水库蓄水高度比最初的设计低了2.4米。此外,水电站还设计了鱼道、生态放水底孔等,以满足当地居民对生态环保的要求。水电站项目常务副总经理袁志雄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孔拉水电站是位于世界最南端的水电站,也是中国和拉美合作的最大项目,总投资约53亿美元。此外,它还是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最大的电力投资项目,是阿根廷在建的最大能源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以提升该国电力供应的6.5%。

电力供应紧缺一直是困扰阿根廷的一大问题。在阿根廷居住过的人大多体验过“缺电”的苦恼——特别是每年12月下旬南半球盛夏时,阿根廷都要来上几场“大停电”。居民家里空调停摆,冰淇淋店的雪糕因为冰箱无法使用而融化,就连商场和学校里也常黑洞洞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孔拉水电站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据袁志雄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达49.5亿千瓦时,可以满足约150万户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并为阿根廷每年节约燃油进口所需的11亿美元外汇。

根据葛洲坝集团与阿根廷合作方的规划,孔拉水电站预计将在2019年4月进行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并在2022年4月实现首台机组发电。要如期完成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在高纬寒冷地带,中方技术人员和阿根廷工人不得不顶着风沙、穿着厚厚的外套和防护帽共同作业,尤其在冬天,极端低温会让施工变得十分艰难。尽管条件艰苦,但承载着阿根廷人的期盼。袁志雄说,施工高峰期需用5000名员工,其中超过80% 来自阿根廷当地,这对该国的就业推动不容小觑。与此同时, 施工中钢筋、水泥、柴油等主材与拌和筛分系统设备也均采购自阿根廷本地,给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据他估计,孔拉水电站为当地创造的间接就业岗位能达到1.5万个至2万个。

规避风险,中企不会选边站

阿根廷民众希望中国参与的铁路、水电站等大型工程能尽快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有时项目的推进也会出现一波三折的情况。以孔拉水电站为例,该项目2013年正式敲定,但2015年末阿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先是经历合同条款变更谈判,后又因所谓“环保人士及居民质疑”于2016年年底被阿最高法院裁决暂停,直到2017年10月才重启。实际上,孔拉水电站的遭遇是因为被牵连进阿根廷的内部政治争斗:该项目是前总统克里斯蒂娜任内最重要的公共工程项目之一,水电站甚至一度还以克里斯蒂娜已故丈夫、同样担任过总统的基什内尔的名字命名。而当执政党更替后,这些也一度成了项目的“风险因素”。

“政治风险是中国企业在阿根廷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有了解阿根廷等国政治形势的中企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一些拉美国家,政治内斗往往十分激烈,用各种手段把反对党打下去,永远是最重要和最惯常的,有时中国企业和相关项目就成了内斗的靶子和牺牲品。新上台的政党不仅重新任命部长等高层官员,还要把政府及国企中层人员“大换血”,甚至更换无党派所属的国务秘书。这些做法会导致国家发展规划缺乏延续性。

让《环球时报》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在和阿根廷—中国商会执行理事埃内斯托·塔沃阿达讨论这个话题时,他连连摆手说:“对不起,对不起。项目进展缓慢真的不是中企的错,而是阿根廷传统政治风格的错。”他解释说,自己国家的政治生态比很多人想象得还要复杂,工会、环保组织等都是重要的政治势力,如铁路的修建可能会威胁到卡车工会的利益,这时他们就会找各种理由对政府表示抗议。塔沃阿达建议,中国企业在阿根廷发展比在其他国家更要注意不要在政治上“选边站”,而且要注重项目本身的实际效益。“事实上,目前仍在阿推进的几个项目,都是因为能为双方真的带来实在效益,才能历经各种考验继续存在。”至于阿根廷政府是否会因“亲美”等立场而影响对中国大型工程的态度,塔沃阿达表示:“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阿根廷政府‘亲美也亲中,同时和两国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一直是阿根廷的现实需要。”

另一个被炒作的问题是中国工程在阿根廷的盈利前景和为该国带来的潜在债务问题。对此,袁志雄表示,孔拉水电站建成后每年收益可达11亿美元,只要短短几年阿根廷就可收回投资成本,无论是项目本身的盈利前景还是更深远的经济效益都非常乐观。尹志新则认为,贝铁翻修的贷款金额约30亿美元,这对阿根廷来说并不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尽管阿根廷面临严峻的经济考验,但程度早已不像2001年遭遇金融风暴时那样严重,其经济状况依然比世界上许多国家要好得多,人均GDP约1.4万美元。依靠粮食出口,阿根廷创汇能力依然较强。

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前顾问恩里克·杜塞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基建工程耗资巨大,任何国家都不会免费施舍。这就是考验各国战略眼光的时候:到底最需要什么样的基建项目?是华而不实的还是能服务公众和社会的?并且是否已提前做好规划,用不同的方式来偿还债务?”在他看来,决定一个国家债务状况的是该国政府的财政政策,而非来自中国的工程项目。▲

猜你喜欢
水电站阿根廷环球时报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第二次奇迹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俄最大水电站发生事故
20、30、40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