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李胜,雷 燕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翁李胜1,雷 燕2
1.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2.中山大学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275; 3.国家体育总局 人事司, 北京 100763
体育旅游对我国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852篇体育旅游文献的产出时间分布、载文期刊分布、研究主题网络结构及学科发展演化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共词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了体育旅游研究的网络结构图。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可以分为初步萌芽期(1989—2000年)、快速发展期(2001—2008年)以及波动增长期(2009—2018年)3个阶段。2001年之前发文量较少,2001年之后发文量快速增加,大型体育赛事的申请与举办对发文量具有较大影响;2)绝大部分文献(98.9%)发表在体育类期刊上,这可能与学科的研究范畴及学者的专业背景有较大关联;3)体育旅游的研究对象大多关注我国中西部发展,形成了体育旅游与休闲研究、产业融合、民族传统体育、体验经济等交叉研究领域,是体育与旅游研究的桥梁与载体。最后从理论方法及热点研究领域的视角对中国体育旅游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体育旅游;文献计量;内容分析;研究进展
体育旅游(Sports tourism)是以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为主要动机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体育业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3,33]。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产业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20]。在经济层面,体育旅游活动能够带来外汇收入,大量回笼货币,改善投资环境,增加政府税收,进而增强经济实力[33];在社会文化层面,体育旅游业的开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与此同时,体育旅游活动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乡村旅游及西部体育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16,17];在产业调整层面,体育旅游的开展将带动第三产业的比例增加,有助于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33];在个人层面,参与体育旅游活动能够达到锻炼身体、释放压力、调节心情的效果[28]。由此可见,体育旅游能够带来全方面的发展契机,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6]。在初始阶段,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概念、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论文数量相对较少[2,7]。进入21世纪,体育旅游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关文献快速增加。虽然有文献对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但大多为定性描述,鲜见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进而掌握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动态变化和演进特征的研究[14,27,28]。鉴于此,本研究检索了发表在体育类与旅游类优秀期刊的体育旅游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产出时间分布、载文期刊分布、研究主题网络结构及学科发展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鉴于对文献质量的考量,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源自于体育类与旅游类的优秀期刊,其中体育类期刊有16个①,旅游类期刊有2个②。为有效提取体育旅游相关文献,本文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中以“体育旅游”“赛事旅游”为主题,检索我国体育旅游的相关文献,共得到951条论文题录,删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最终得到852条题录。
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文献题录进行分析[10]。文献计量法主要是以统计学及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文献的外部形式特征,从而掌握文献的数量关系、分布结构及变化规律[37];内容分析法则研究文献的内容特征,是对一定时期内文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推理[4,13]。基于此方法,本文首先使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软件SATI 3.2提取体育旅游文献信息,将生成的信息导入Excel中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其次,根据文献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进行共词分析(co-word analysis),并利用Netdraw功能绘制出高频关键词的网络分析图。
通过文献年代分布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18]。中国体育旅游学术研究论文的逐年产出量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总体上论文数量呈现出“前少后多”的特征。在检索的文献中,体育旅游研究最早的一篇文章是王仕平1989年发表在《旅游学刊》上的文献[6],他提倡利用亚运会的良好契机促进北京旅游业的发展,并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国的积极影响[24]。1989—2000年总发文量为13篇,平均每年1.08篇,发文数量较少。随着2001年北京成功申请到奥运会举办权,我国体育旅游研究逐渐受到学界关注,论文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尤其在奥运会举办当年及奥运会之后的2009年,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达到顶峰。2001—2008年期间共发表体育旅游的论文337篇,平均每年42.13篇,是1989—2000年期间的39倍。2008年奥运会之后,论文数量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虽然有些年份数量相对减少,但总量依然较多。2009—2018年共发表502篇论文,平均每年50.2篇。
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对体育旅游的发展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影响[28]。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促进举办城市的经济文化及各项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城市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对于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也会因为大型体育赛事而快速增加,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体育旅游研究推向高潮。未来冬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将在我国举办,举办城市应利用好赛事机会,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成为新兴的国际性大都市。
对某个学术领域的载文期刊分析,能够掌握该学科的核心期刊分布情况[18,30]。本文中体育旅游的论文主要发表在16种体育类的期刊上,共有843篇,占文献总量的98.9%;旅游类的期刊只有9篇,占总量的1.1%。从各期刊载文量来看,《体育文化导刊》刊载体育旅游的论文最多,为173篇,占文献总量的20.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的载文量位于第2,为79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位于第3,为75篇。其他期刊的载文量如表1所示。
由此可知,体育旅游的研究多来自体育学科。其原因可能有以下2种:1)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体育学科的重要研究范畴,能够引起体育学者的高度重视。而体育赛事与旅游的交叉性较强,因而体育学者对于体育旅游的研究较多[6];2)旅游管理研究具有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如旅游规划、酒店管理及会展旅游等。此外,旅游学者的专业背景多为地理学,如著名教授郭来喜、陈传康、保继刚、吴必虎、张捷、黄震方等均是地理背景,他们对现有的旅游学科具有重要影响,所做研究多为地理视角的旅游地理研究。因此,旅游学者对体育旅游的关注相对较少[13]。
(年)
Figure1. Number of Sports Tourism Papers by Publication Time from 1989 to 2018
表1 体育旅游研究的载文期刊分布
关键词是对论文核心内容的提炼,能有效表达文章的研究目的、对象、方法和结果等[10]。关键词的频率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热点主题,对关键词的词频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该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25]。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构建体育旅游研究的关键词矩阵,然后使用Frequency功能对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前50个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
表2 体育旅游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关键词共词分析法是一种较新的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它主要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共被引矩阵,从而判断主题间的关系[38,39]。共词分析法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可视化网络结构图形,从而客观系统地展示学科研究结构及研究热点[36,40]。
在构建关键词矩阵的基础上,将体育旅游研究的前50个高频关键词导入Ucinet,然后借助Netdraw画图功能绘制学科网络结构图(图2)。网络图内排列越接近中心的节点,表明在整个关系网络中越居于核心地位,节点越大的关键词频次越高[13]。从图中可知,体育旅游处于网络图的最核心位置,节点面积最大。次中心关键词为体育经济、体育产业,它们与最核心关键词间的连线较为密集,与体育旅游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说明学界对体育旅游与产业融合、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较多探讨,同时也说明了体育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次中心关键词也有一系列其他关键词与之共现,如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等。处在较边缘的关键词,虽然其受关注程度较低,但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较为新兴或亟待突破的研究领域,比如体验经济、体育休闲、民族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以及产业融合等。
图2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图
Figure 2. The Network of the Most Frequent Keywords in China’s Sports Tourism Area
总体来看,当前体育旅游研究已形成多样化的研究主题,主题之间联系紧密。从共词分析图中可以发现体育研究与旅游研究有较多的交叉研究领域。如图2及图3所示,体育学与旅游学的交叉研究主题包括体育旅游与休闲研究、体育旅游与产业融合、体育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旅游与体验经济等[17,21,29,31]。从高频关键词中可知,河南、广西、西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等出现频率较高。由此可知体育旅游的研究对象大多关注中西部发展,这也可从高产作者所在的地理区域得以验证。这些交叉领域的研究主题既是体育旅游的重点研究方向,也充当着体育学与旅游学研究的桥梁。
图3 体育与旅游研究的学科交叉图
Figure 3. Cross-disciplinary Structure of Sports and Tourism Research
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与大型赛事的举办有着紧密联系[28,6]。杨强(2011)认为,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与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体育旅游研究的2个重要节点,学术界自2001年对体育旅游的关注度开始增加,到2008年体育旅游研究文献达到顶峰[28]。根据此标准,将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时期划分为3个阶段:1989—2000年是初步萌芽阶段,2001—200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8年是波动增长阶段。根据发展阶段的划分,对文献题录进行分阶段统计分析,对各阶段频数最高的前20种关键词进行提取并绘制网络结构图,同时对各阶段的文献进行综述,从而归纳总结体育旅游研究演进的阶段特征。
由图4可知,初步萌芽阶段的网络节点数量较少且面积较小,节点之间的连线稀疏。此外,还有部分节点与主要网络节点脱离,说明该阶段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较为松散,没有形成核心研究主题与理论体系。在该阶段,体育旅游尚未形成研究核心,由图4可知,旅游产业处于核心位置,节点面积最大,体育旅游和旅游业为次核心关键词,其余关键词或与这3种关键词存有直接或间接联系,或独立于这些联系,如体育产业及体育旅游结构等。
初步萌芽阶段涉及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1)体育旅游研究的前景与构想。该阶段的研究较多地探讨了进行体育旅游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曹缔训指出,体育旅游对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2];2)体育旅游的概念。曹缔训[2]与韩鲁安等[8]讨论了体育旅游广义与狭义的内涵,从广义角度可以将体育旅游概括为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角度可以将体育旅游理解成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然而,虽有较多学者探讨了体育旅游的概念内涵,但目前尚未有较为统一的定义;3)体育旅游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体育旅游学是研究体育旅游的体系结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研究范畴包含体育旅游产生与发展的演变过程、揭示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体育旅游活动的结构及其内部的相互联系、探究体育旅游活动的规律及其商品化规律、体育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益以及体育旅游的科学管理体制[8];4)体育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韩鲁安等认为,体育旅游是实现产业化的经济增长点,是平衡国际收支、带动投资环境改善以及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7]。
总体来看,该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前景与构想、概念内涵、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以及体育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该阶段是体育旅游研究的萌芽阶段,相关研究主题较为狭隘,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研究方法以概念性探讨为主。研究内容多为理论探讨,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反思。
图4 1989—2000年中国体育旅游研究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图
Figure 4. The Network of the Most Frequent Keywords in China’s Sports Tourism Area (1989—2000)
由快速发展阶段的网络结构图(图5)可知,该阶段的节点密集程度有了较大提升,关键词也更为规范化。该阶段形成了以体育旅游为核心,体育产业、开发及中国为次中心的格局,且他们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此外,次中心周围也有一系列词频与之共现,可看出本阶段的体育旅游研究已相对成熟,处于外围的关键词为本阶段边缘或新兴的研究主题,如体育经济、体育休闲旅游等。
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研究内容:1)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该阶段对体育旅游的基本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比如体育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影响[3,15];2)体育旅游的类型。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类型的划分尚无统一定论,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体育旅游进行了分类。如汪德根等根据旅游者动机,将体育旅游分为5类,即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观战旅游、刺激体育旅游和竞技体育旅游等[23];3)奥运旅游研究。奥运旅游是指由于奥运会的召开而引发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是体育盛会与各种旅游活动的融合[19]。作为该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奥运旅游研究主要包括奥运旅游的经济效应、奥运旅游的社会发展影响、奥运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研究、奥运旅游促销研究等内容[22,35];4)体育旅游开发与规划。体育旅游的开发目前是体育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相关研究也占绝大多数。韩忠培[9]与吴必虎[26]认为,应加强对体育旅游的发展规划,进而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形成体育旅游品牌,在预测旅游需求的同时,合理配置体育旅游设施,调节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5)体育旅游发展对策。包含发展环境政策、产品开发对策、宣传营销对策、品牌建设政策、人才保障对策与安全机制对策等[28, 5]。与此同时,还应建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机制,培育体育旅游市场体系。
总体而论,该阶段相较于萌芽阶段的初步探索,体育旅游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形成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主题,已有的研究主要讨论了体育旅游的开发与规划、奥运赛事旅游、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等,研究的实用性相对增强。然而,该阶段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缺乏一定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局面。
图5 2001—2008年中国体育旅游研究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图
Figure 5. The Network of the Most Frequent Keywords in China’s Sports Tourism Area (2001—2008)
波动增长阶段的网络结构图(图6)显示,该阶段仍以体育旅游为核心,以体育经济、民族传统体育及体育产业为次核心。网络节点密集程度与快速增长阶段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进。究其原因,可能与该阶段出现了较多新兴研究主题有关,因而导致共现关系没有更加紧密。但该阶段的文献数量仍然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
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1)体育经济与旅游发展。体育旅游不仅是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经济现象。体育旅游产业具有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作用。对于体育经济的研究涉及旅游产业、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的经济效益等[1];2)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开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形式的表现,又是一种颇具传统色彩的文化形态,因而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包括概念辨析、发展困境及策略、文化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等[12,34];3)体育与旅游的产业融合。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既可以体现体育产业的链条作用,又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效应。所涉及的研究热点有后奥运时代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休闲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产业政策调整、体育与旅游的产业融合及结构评价等[29, 32]。总体而言,该阶段的研究主题更加细分与聚焦,研究内容更具专业化,且出现了较为新兴的研究话题,如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管理及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回顾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3个阶段,可以发现每个阶段在原有研究基础上都会出现新的研究热点,这也可以说明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内容的阶段演进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深入与全面发展。然而,纵览体育旅游的研究方法,多数为描述性和概念性方法,使用定量方法的多数是一般描述性统计,缺乏更加多元和深入的分析方法。
图6 2009—2018年中国体育旅游研究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图
Figure 6. The Network of the Most Frequent Keywords in China’s Sports Tourism Area (2009—2018)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所选取的852个研究样本均来自旅游类和体育类的18种优秀期刊,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 总体而言,中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稳步发展,年发文量呈现“前少后多”的特征:1989—2000年发文量为13篇,平均每年1.08篇;2001—2008年发文量为337篇,平均每年42.13篇;2009—2018年发文量为502篇,平均每年50.2篇。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会受到学术界的格外关注,对体育旅游的发文量具有较大影响。从期刊载文分布可知,《体育文化导刊》载文量最多,达到173篇,占文献总量的20.3%。此外,绝大部分文献(98.9%)发表在体育类期刊上,这可能是因为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体育学科的重要研究范畴,能够引起体育学者的高度重视。而旅游学者的专业背景多为地理学,因此从地理视角出发的旅游研究较多,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
2.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已形成多样化的研究主题,主题之间联系紧密。体育旅游研究的网络结构是以体育旅游研究为主中心,其节点面积最大,与之联系紧密的体育经济、体育产业、开发等为次中心,次中心也有一系列其他关键词与之共现。边缘为多样化的新兴研究领域或者研究薄弱领域,如体验经济、体育休闲、体育文化以及产业融合等。此外,体育旅游的研究对象大多关注我国中西部发展。体育旅游与休闲研究、体育旅游与产业融合、体育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旅游与体验经济等交叉领域是体育旅游的重点研究方向,也充当着体育学与旅游学研究的桥梁。
3. 根据文献逐年产出变化特点,将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初步萌芽阶段(1989—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8年)、波动增长阶段(2009—2018年)。各阶段呈现出以下演进特征:初步萌芽阶段研究内容较为薄弱,学科理论不成体系,缺乏主体研究对象,体育旅游并不处于研究的核心位置;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实践驱动明显;波动增长阶段研究主题更加细分与专业化,且出现了较为新兴的研究话题。
1. 体育旅游研究的理论及方法有待突破与创新。理论创新与方法融合是促进体育旅游研究科学化、规范化与纵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31]。虽然体育旅游研究者在理论与方法上进行了较多探索,但目前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仍然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学科体系[28]。已有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体育旅游的开发与规划、旅游者需求与市场、体育旅游的类型以及奥运赛事旅游等,研究领域仍需进一步拓展。此外,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大多源自体育及旅游学科,缺乏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地理学等学科的融合。今后应注重吸收借鉴国外及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局面。在研究方法层面,目前国内体育旅游研究以描述性和概念性的探讨为主,定量研究较为匮乏,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的研究相对不足。未来应加强对数理统计、模型构造、实验法等方法的运用,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与此同时,注重体育旅游研究范式的构建,进而形成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2. 加强对体育旅游热点主题的关注,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通过对关键词的共词分析发现,体育旅游研究出现了较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首先,“体验经济”作为现阶段的热点话题,经常被运用到体育旅游研究中[42],游客体验与体育旅游营销、共享经济视角下的体育旅游体验、体验经济的影响与评估等课题均值得重点关注;其次,休闲学与体育旅游研究的交叉较多[41],未来可加强体育休闲研究,例如体育休闲与居民幸福感及生活质量的关系、特定群体体育休闲参与、体育休闲管理以及休闲体育文化等主题;最后,“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扶贫”是当前国家促进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利用民族地区乡村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发展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的方式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11]。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关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模式与生态补偿机制、民族地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等领域。
[1] 白金凤, 江涛. 2022 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经济效益展望及其现实解析——基于体育产业发展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6):56-62.
[2] 曹缔训. 体育旅游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1):6-9.
[3] 昌晶亮, 徐虹. 体育旅游与相关概念辨析及其概念界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5):24-26.
[4] 陈维军. 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1,19(8):884-886.
[5] 邓凤莲, 于素梅, 武胜奇.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与影响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35-40.
[6] 付业勤, 闻扬.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进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8(6):103-108.
[7] 韩鲁安, 韩丁, 崔继安, 等. 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41-43.
[8] 韩鲁安, 杨春青. 体育旅游学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 13 (4): 61-64.
[9] 韩忠培. 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6(3):39-41.
[10] 柯平, 贾东琴. 2001—2010 年国外信息管理研究进展——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 37(5):61-74.
[11] 李佳, 钟林生, 成升魁. 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8):71-76.
[12] 李凌.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旅游开发构想[J].体育学刊,2010,17(6):89-92.
[13] 李秋云, 韩国圣, 张爱平, 等. 1979—2012 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14,29(9):110-119.
[14] 刘庆余.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39-43.
[15] 刘笑舫, 武胜奇. 体育旅游在我国体育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J].体育学刊,2003,10(4):18-20.
[16] 孟峰年. 西北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前瞻性分析[J].体育科学,2004,24(10):26-30.
[17] 饶远, 张云钢, 田世昌. 我国西部体育产业状况与发展模式探索——以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为例[J].体育科学,2006,26(3):21-25.
[18] 史海阳, 郭玉成. 美国近 20 年太极拳研究热点与内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1):3-10.
[19] 舒宗礼, 夏贵霞.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进展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2):54-57.
[20] 宋杰, 孙庆祝, 刘红建. 基于 WSR 分析框架的体育旅游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5):139-144.
[21] 孙永梅. 体验经济时代下体育旅游产品的优化创新——以温州为例[J].体育科技,2012,33(4):36-38.
[22] 陶于, 李益群. 奥运会观战旅游及第 29 届奥运会旅游状况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6-10.
[23] 汪德根, 陆林, 刘昌雪. 体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旅游学刊,2002,17(1):49-53.
[24] 王仕平. 充分利用亚运会良好契机促进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J].旅游学刊,1989,4(1):22-24.
[25] 王知津, 李赞梅, 谢丽娜. 国外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116-123.
[26] 吴必虎, 严琳. 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J].体育科研,2007,28(5):1-4.
[27] 杨倩, 李海, 吴昊峰. 基于 Web of Science 的体育旅游研究前沿及热点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2):81-88.
[28] 杨强.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 20 年: 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5):90-100.
[29] 杨强.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23(4):55-62.
[30] 杨亮斌, 郭玉成, 史海阳. 近 20 年中美太极拳与健康促进研究的对比分析[J].体育科学,2018,38(4):73-84.
[31] 叶小瑜, 李海. 中国休闲体育研究进展及热点评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6):37-44.
[32] 于清, 袁吉. 论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J].体育与科学, 2009,30(4):7-10.
[33] 于素梅. 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 2007, 27(5):23-35.
[34] 张建华, 常毅臣, 芦平生.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价值, 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3):133-139.
[35] 张立明, 赵黎明. 奥运旅游的入境客源市场开发——以北京 2008 年奥运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47-1049.
[36] 张勤, 马费成. 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6):65-75.
[37] 周文杰, 于斌斌. 国外认知视角的信息行为研究现状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J].图书情报知识,2012(1):109-114.
[38] CALLON M, RIP A, LAW J. 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ology Of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M].Springer,1986.
[39] CAMBROSIO A, LIMOGES C, COURTIAL J, et al. Historical scientometrics? Mapping over 70 years of biological safety research with coword analysis[J].Scientometrics,1993,27(2):119-143.
[40] COTTRILL C A, ROGERS E M, MILLS T. Co-citation 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of innovation research tradition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J].Knowledge,1989,11(2):181-208.
[41] HALLMANN K, ARTIME C M, BREUER C, et al.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delling the decision to engage in sports and culture[J].J Cultu Econ,2017,41(4):467-487.
[42] PINE B J, GILMORE J H. The Experience Economy[M].Harvard Business Press,2011.
① 16种体育类期刊为:《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体育与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②2种旅游类期刊为:《旅游学刊》《旅游科学》。
Research Progress of Sports Tourism in China: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WENG Li-sheng1, LEI Yan2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
Sports tour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ety, culture and economy. The present study selected 852 articles of sports tourism published in sports and tourism core journals and applied bibliometric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output time, the research topic network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disciplines. This study used the co-word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oftware to draw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ports tourism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ports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as the stage of initial germination (1989—2000),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2001—2008), and the stage of volatility growth (2009—2018). Fewer papers were published before 2001, but the publications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2001. The application and hosting of large sports event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publication; 2) Most of the literature (98.9%) was published in sports journals. This may be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scholars; 3) Most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sports touris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forming sports tourism and leisure research, industrial integrati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experience economy and other research fields. These fields are the bridge and carrier of sports and tourism research.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d three a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methods, and hot research field.
G80-05
A
1002-9826(2018)06-0012-08
10.16470/j.csst.201806002
2018-08-01;
2018-10-31
翁李胜,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社区恢复力与体育旅游,E-mail: lishengsteven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