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佩娴 叶百维
【摘要】 目的:研究在精神科护理中与患者特殊交流的方法,以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疾病程度,从而选择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上对精神科患者治疗中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有效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8月接诊的128例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对患者的特殊交流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给予精神科患者得当的特殊交流方法,做到认真负责、勤思考、勤总结,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时优化护理方案,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 精神科; 临床护理; 特殊交流; 护理方法; 满意度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5.0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5-0-02
精神科患者一般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1]。精神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年增加,这与人们生活环境、压力水平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随着医疗的进步,临床上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在不断优化,护理方法也层出不穷,目前与精神疾病的患者沟通交流的方法得到广泛关注[3]。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通过沟通交流,信息流动传播的过程,医护人员和患者将彼此的信息提供给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对症护理治疗[4]。为了进一步完善对精神科患者的护理,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的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特殊交流的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8月接诊的128例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精神科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精神病史、有心肝胃脾肾等严重疾病、患者拒绝入组等。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且同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24~60岁,平均(41.25±4.47)岁。观察组:男37例,女27例;年龄25~60岁,平均(40.76±4.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检查对照组患者一般状态、各项生化指标,评价患者疾病状态,为患者提供整洁安静的病房修养,出现不良情况及时对症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对患者的特殊交流方案。
1.2.2.1 入院时的交流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精神病患者的状态处于“有病而不知病”,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自主求医,因而难免会产生烦躁、抵抗、愤怒的情绪,但其心理较为脆弱。医务工作人员应该耐心、主动走进患者,安抚患者情绪,待其情绪稳定后为其介绍治疗环境、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的信任,尽可能了解患者具体情况,满足患者需求,并且要做到尊重患者,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会保守医疗秘密,引导患者和家属以正确的态度接受相关治疗和护理。
1.2.2.2 住院期间的交流 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首先,医护人员应该保证病房的干净、整洁、安静程度,以促进患者情绪和心理的稳定;其次,医护人员应该以温和的口气、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疾病的情况、诊治和护理过程中需要的注意事项,以患者的角度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做好患者基本护理工作,及时对其进行生活上的指导。另外,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案:(1)与不愿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的交流。要避免呵斥患者,积极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帮助患者积极接受医院治疗;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接触患者敏感话题,以免对患者造成刺激;在必要时,可以隔离患者(如情绪过于激动、暴怒患者),了解其内心真正想法,对症治疗。(2)与交流性问题患者的交流。若患者不愿与人沟通,医护人员应该及时与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并针对其具体情况想方设法了解患者所需,取得患者信任,消除抵触情绪;若患者喋喋不休,医护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所讲的内容,在内容中寻找重点,正确引导患者进入正常活动。(3)与抑郁患者的交流。在与抑郁患者进行交流时,医护人员应该做到耐心陪伴,在陪伴的过程中,以温暖的语言感化、引导患者,肯定患者曾经取得的成绩,提高患者的自信心,用外界的新鲜事物吸引患者注意。(4)与妄想症或者有幻觉的患者的交流。与妄想症患者进行交流时,不可打断患者的话语,要耐心倾听,以得到患者有意义的信息;在交流中要采取真诚的态度面对患者,以使患者从内心接受医护人员的帮助。
(5)与被约束的患者的交流。在与被约束的患者进行交流时,一定要保持语气温和,态度和蔼,为患者解释此种治疗方法的重要性和目的,说明这是对其的一种保护方式,以免其出現过激行为(自杀、自残等),用行动感化患者,以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2.2.3 出院时的交流 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来说,即将面对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患者难免出现害怕、紧张,甚至抵触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该主动走进患者,做好出院前的教育:安抚、鼓励患者,为其讲解疾病的痊愈情况;用阳光、积极向上的语言感染患者,为其描述新环境的美好事物,使其对未来充满信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服药、家属监督、定期复查等,确保患者被治疗的有效程度。
1.3 观察指标
制定满意度调查问卷,并有医护工作人员指导患者或其家属正确填写,比较两组被观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十分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当今社会在不断进步,护理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优化,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患者身体的护理,更应该注重其心理护理,做到人文关怀[5]。在对精神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更为重要,这与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有关,精神科患者处于心理障碍状态,其认知、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有明显的异常,需要医护人员在护理的同时应使用对其特殊的交流方法进行交流[6-8]。
在患者疾病的急性期时,医护人员的一个小小的反应或者动作都可能引起患者情绪的巨大波动,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医护人员应该尊重患者(使用适当的称呼、熟记患者姓名等),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使患者感觉到医护人员对他的重视和尊重,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医护人员的态度应该保持诚恳、友好。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各种诉求,认真体会患者内心的感受,使用保护性、鼓励性的语言获得患者的认同。
在仪表方面,医护人员应该着装得体、面带微笑、举止端庄;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要注意自身仪态,真诚注视患者;陪伴,对于患者来说是最温暖的行为,在患者发生抑郁性心理变化时,医护人员可以采取陪伴的方法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在患者发生应激的必要情况时,医护人员要结合手势、肢体语言(如抚摸患者双肩、亲和的手势等)使患者更快接受医护人员的引导[9-12]。
本研究中,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8月接诊的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特殊交流方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特殊交流干预后,其对护理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对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过硬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方式缺一不可,有效的沟通交流方案可以拉近医患之间距离,使护理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患者情况,促进疾病的痊愈,可见医护人员应该在工作中做到认真负责、勤思考、勤总结,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时优化护理方案,提高患者在治疗中的依从性,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自身幸福感,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
总之,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得当的特殊交流方法,不仅有助于其疾病的痊愈,还能拉近医患间的距离,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敏.精神科护理中与患者的特殊交流方法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25(11):98-100.
[2] Bennett J,Stennett R.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illness of nursing students in a Baccalaureate programme in Jamaica: a questionnaire survey[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5,22(8):599-605.
[3]史越.人文关怀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5,29(37):182.
[4]刘黎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护患沟通技巧[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31(8):226-227.
[5] Evins, A ,Cather C,Laffer A,et al.Treatment of Tobacco Use Disorders in Smoker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Toward Clinical Best Practices[J].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2015,23(2):90-98.
[6]王小蓉,康世文.语言沟通技巧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7,10(14):73.
[7] Whitley R,Adeponle A,Miller A R,et al.Comparing gendered and generic representations of mental illness in Canadian newspapers: an exploration of the chivalry hypothesis[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15,50(2):325-333.
[8]丁艳英.浅谈精神科护理之护患沟通技巧[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2):292.
[9]孙田田,徐爱莲.浅谈精神科护患沟通技巧[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1):14050.
[10] Loos S,Arnold K,Slade M,et al.Courses of helping alli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Europe: a latent class analytic approach[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15,50(3):363-370.
[11]吳淮玲.论精神疾病康复教育及有效护理指导[J].养生保健指南,2016(35):57.
[12] Mcginty E E,Goldman H H,Pescosolido B,et al.Portraying mental illness and drug addiction as treatable health conditions: Effects of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on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15,61(126):73-85.
(收稿日期:201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