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2018年11月17日,王劲松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前些天过生日,演员王劲松回到了徐州父母家中,那个他童年生长的地方。母亲给他煮了一碗面,像往常一样打了个鸡蛋,“熟悉的味道,感觉很踏实”。第二天,他再次离家,回归演员的身份,继续马不停蹄地演戏。
王劲松把演戏称为“漂泊的工作”,常年不在家,剧组在哪里,他就去哪里。这次回北京是为了录制《国家宝藏》第二季,见缝插针才安排了两个采访。最近工作密度比较大,他的眼睛有些充血,“等工作完咱们都放个假吧”,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马上响起一片欢呼。但很快沉寂,恐怕连放话人自己也说不准什么时候算“工作完”。
眼前的王劲松,看起来要比51岁的实际年龄更年轻。他上身穿一件白色高领针织衫,显得人格外瘦,说话声音很小。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被遗忘的人”,就像这些年他演过的角色,“30多年来演过上百部戏,几乎没有出演过主角,一直在边缘,从来没有在一个特别辉煌的场合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不同的是这些角色并没有被遗忘,而是常常被人提起:《大明王朝1566》中的太监杨金水,《北平无战事》里保密局站长王蒲忱,《琅琊榜》中的侯爷言阙,《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谋略过人的荀彧……每个角色都扎实而生动,“只有把角色推到前面,舍掉你自己,角色的光芒才能出来”。
王劲松:演员,1967年生于江苏,南京市话剧团演员。主要作品有《大明王朝1566》《血色湘西》《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军师联盟》等,近两年参与录制《声临其境》《国家宝藏》《一本好书》等文化类综艺节目。
王劲松最近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是在综艺节目《一本好书》的舞台上。他一袭白衣,头发、胡子也是花白,自定陵中缓缓醒来。“……我5岁就能读书了,10岁就当了皇帝,10岁能干什么?还不是天天读书吗?那个时候的我,真的,是一个好学生。我的老师叫张居正,现在你们都说他是一代名臣,在我的眼里,唉——怎么说呢,说不清楚……”当这些话从他口中悠悠地说出时,明神宗万历的一生就此拉开帷幕。
作为一档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实际上是“一出戏”——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让书中的人物活起来。王劲松的角色是黄仁宇所作《万历十五年》中的老年万历。他站在舞台的一角,灯光亮时独自叙说,灯光暗时默守伫立,看着万历从童年、青年走到中年。
对于舞台,王劲松一点儿都不陌生。当年戏校毕业后,他直接到南京话剧团工作。因为年轻,基本上没角色可选,大都是群众演员。“懵懵懂懂的,反正就是跟着走,让你演什么就演什么。”他回忆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演“一堵墙”。
那场戏里,他被套上一件大袍子,从头到脚,衣服一边是黑的,一边是白的。“演一堵坏的墙时,把黑的一边转向观众;当墙变好,再把白的一面转过来。就是一道具,不需要你出一聲,一个字也不用说。”这一角色给他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自己无比渺小。此后,这种“渺小”几乎贯穿了他的演员生涯——他演了一个又一个配角,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躲在角色后面的人叫“王劲松”。
这一次在《万历十五年》中,王劲松成了一个有很多独白的主角。“这是一种孤独的对话,而万历本身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刚接到《万历十五年》的剧本,他就和导演关正文讨论“万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正文的观点是:皇上本是道德标准、最高权威的象征,却成为被制度玩弄的傀儡。
那么如何演绎和解读万历傀儡般的一生?王劲松的方法是“以平常心走进人物的内心”。“我们谈论一个古人,经常说的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功绩、他的性格特点、他犯的错误,很少有人想到他作为平常人的生活,去体会他背负的东西。”
在《一本好书》的舞台上,他既是“说书人”——引领剧情的走向,又是旁观者——眼睁睁看着小万历天天读经史子集,一节课接一节课;看着万历为了做“天下道德最高的完美象征”,饭不能多吃,觉不能多睡,女人不能多碰;看着他长大成人,因为一时儿戏剪了宫女的头发,被皇太后罚跪,一整夜不起;看着他和一群内阁大学士博弈,最终以头痛、脚痒等各种借口不上朝……
“他想打开束缚在自己脚上的锁链,有所作为,但发现拿掉一个之后还有另外一个。摆脱不了怎么办?就不摆脱了,选择无为而治。”王劲松说,褪去王朝的背景,万历就是一个“渴望平凡生活但又不得的无奈的人”。
在《一本好书》的舞台上,王劲松饰演老年万历。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王劲松饰演扶持曹操上位的辅臣荀彧。
《大明王朝1566》中,王劲松饰演大太监杨金水。
一个多小时的演绎,万历从书中跳脱出来,他的无奈、苦闷和呐喊一一在舞台上静静地流出。《万历十五年》播出时,王劲松在微博上写道:“历史没有绝对,只有接近和可能。谁知道万历十五年花开得如何?鸟飞过几何?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因此我们会有一颗渴望了解的心。”
王劲松一直对历史故事着迷。在他的眼中,那些故事看似发生在几百年、上千年以前,其实就发生在身边,“只不过人们换了装束,讲的还是人和人性那些事儿。”他说,正是在历史古装戏中,他真正摸到了表演的一些门道。
追溯起来,他早期演绎的历史人物也与明朝有关。2005年,他接拍张黎导演的《锦衣卫》,在片中饰演崇祯皇帝朱由检。其中一场戏,还是“信王”的朱由检派锦衣卫去刺杀怀孕的假奉天夫人。临行前,他摆了一桌宴席。在王劲松的理解里,朱由检当以高官厚禄、金银财宝相许之,但剧本的设计是他在饭桌前陈述锦衣卫之前犯下的7宗罪,一步步将对方逼到“我没有颜面面对你,我死给你看”,之后他才话锋一转说:“你先把这个事情做完,看看你还行不行!”
当时在剧本上看到这一幕,王劲松很纳闷,便去找张黎理论:“哪有把人说成这样的,万一他跑了怎么办?”张黎不理他,他只好回去自己琢磨。慢慢地他想明白了,“古人和现代人是有区别的,古人重名节而轻生死,这才是他的思维方式”。
“应该反向思考。”王劲松后来总结说。朱由检的成功,直接把他推到张黎2007年导的另一部戏《大明王朝1566》中,这部剧讲述的是嘉靖和海瑞的故事。王劲松在剧中饰演阴鸷狠毒,但对家人朋友重情重义的太监杨金水——一个戏份不多的小人物,上通下达,左右逢源。该剧播出后,在网上讨论最多的就是杨金水,他如何用不同的手法端盖碗茶,如何给干爹捶腿,如何装疯……几乎细致到每一帧表情,“有唱腔,有身段,折子戏一般,分毫不能易”。
也是自这部戏起,王劲松觉得自己演戏开了窍。“作为演员,你不能只想你的这几步,因为你是一个环境下、一整盘棋中的一颗子,必须整盘下完才可以做好这个事情。”
杨金水之后,王劲松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演着,刑侦剧、谍战剧、抗战剧、年代剧,不温不火。那段时间,他常常会想起自己是怎么来的北京,来北京要做什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视剧市场开始兴起。剧团允许演员在没有演出时自己接活儿,王劲松开始接触影视行业。1999年,《等你归来》剧组在南京拍摄,傅彪演贩毒团伙的头目,王劲松演团伙的境外联络人。有一天晚上,傅彪泡了一大壶铁观音,找王劲松聊戏,聊到最后傅彪说:“劲松,你是一个好演员,但如果待在这里可能就要被埋没了,你应该到北京去。”
2000年春节刚过,傅彪再次打电话邀请,王劲松坐火车来到北京,开始了北漂演戏的生涯。4年后,傅彪病重,王劲松去医院看望。傅彪对他说:“劲松,你演老生,这辈子就有饭吃。”
至今王劲松也很感念傅彪在弥留之际那样嘱咐他,而他也真是在一个个“老生”的角色中走了过来。2015年,《琅琊榜》播出,王劲松在剧中饰演机智过人的侯爷言阙,仅仅一个背影就将人们对“士”的记忆唤醒,圈粉无数。及至去年,他在《军师联盟》中成功饰演辅佐曹操上位的臣子荀彧,又大火了一把。
于是,很多热播剧中都有了他的身影,但依然还是配角。“最重要的是,在漫长的配角时代里,他们把自己打磨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可以帮助整部剧站起来的人物。”有人在《老演员为什么招人疼》一文中写道,这“老演员”中就有王劲松。
就像《万历十五年》中的老年万历一样,王劲松常常回望自己的过去。吃桑葚时,不小心忆起和小伙伴一起偷桑葚的时光;父亲节时,追忆和父亲一起的日子;今年中秋节,他记起年少时守护月饼的故事。“知晓来时路,方能找到归处。”
演了30多年戏,最让王劲松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当年拍摄《大明王朝1566》时的情形。他有100多场戏,随便问哪一场,他都记得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准备、怎么演的,“不是记忆力好,而是那种创作不能忘,也不可能忘”。
每个演员,无论角色大小,要进组必须试戏,择优录取。开机前,每天都要试妆,头套反复试,发际线要求由疏至密,自然而不呆板。试妆的照片,最后会贴满剧组工作间的四壁,导演带着大家看效果、提意见、做调整。遇到剧本不清楚的地方,直接问编剧刘和平。他经常待在剧组,一杯茶,一支烟,几句话就解开一切困惑。
每天晚上,导演会带着演员通读剧本。到了拍摄时,剧组安静得吓人,所有人进入摄影棚都要踮着脚尖,能大声说话的只有正在演戏的演员。整个剧组没有不通读剧本的人,包括场外工作人员。“有一次,一个临时演员在现场紧张,拍摄时老忘词,站在他身旁给他托板的灯光组师傅忍不住了,就用湖南话给他提词,结果一字不差。”
王劲松还记得饰演严嵩的倪大红有场戏,他身披朝服,头顶相冠,长跪不起。等到换机位了,他仍保持着那个姿势。没有人去打扰,大家都安静地绕着走。一个灯杆不小心碰着了他的帽翅,帽子略歪斜,他竟一言不发,以一个80岁老年人的状态,缓缓举手扶正帽子……
如今,那样沉下心拍一部戏的日子似乎再也没有了。“现在的节奏太快了。”王劲松说,有时一个月要拍20集甚至更多。在这种节奏下,人心是浮躁的,少有剧组围读剧本,也少有人为一个道具争论不休。“一部戏接一部戏演,甚至同时在几部戏上,演员根本没有呼吸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自处?”王劲松的答案是不要抱怨,身体力行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作为老一辈工作者,我们该承担什么责任?我们有没有把传承来的好习惯传下去,告诉下一代人?”
他坦言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拍《军师联盟》,有一场戏是荀彧弹琴,五官中郎将匆匆进来,荀彧說,“琴中宫音忽强,一定是有贵人到访”。但他不会弹琴。“宫音的位置在哪里?我的手应摆在哪儿?我不知道。”最后,镜头从他的肩膀扫过,他拨弄了两下琴弦,唰地一下就过了。
“如果大家抱成团一起做好自己,会有改变的。”王劲松说。有人曾问过王劲松,荀彧为什么会相信曹操可以帮他匡扶汉室?王劲松用剧中的一句台词作答:“万古长夜当中,哪怕有一盏微弱的光芒,都会让你身不由己追随,至死方休。”
这似乎也是王劲松这样的“老演员”的写照——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他们就像万古长夜中的一束微光,守着一个行业的尊严和底线。“让大家知道还有人在坚持。我把自己的戏演好,就做我自己的那条河,哪怕小一点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