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技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甘肃省农技推广系统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大局,聚焦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把握稳粮增效这个原则,紧扣结构调整助推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全力推进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精心组织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实施,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强化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方法创新,推进农业信息化,深入开展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为助力我省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省是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旱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气候影响,旱作区降雨稀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因此,长期以来水分是旱作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甘肃省农业科技人员在与干旱长期不懈的抗争中,探索总结出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变了有限降雨的时空分布规律,破解了水分对旱作农业的瓶颈制约,开创了主动抗旱和科技抗旱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发展旱作农业的成功之路,总结形成了旱作农业“甘肃模式”。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旱作农业作为稳定全省粮食生产大局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来抓,以建设国家级1 000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完善政策,创新技术,健全机制,强化投入,依靠科技走出了一条内涵式旱作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三个确保、两个缓解、三个提高”。
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自2007年大面积推广以来,近五年每年推广面积都超过1 500万亩,2017年推广面积达到1 614.7万亩,生产粮食734.8万吨,用占粮播面积38.7%的山旱地,生产了占全省总产量65.1%的粮食。二是确保了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近年来,我省将地膜覆盖作为旱作区基础设施的主要内容加强建设,突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支撑作用,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强化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结合,强化与草食畜、深加工等产业结合,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确保了我省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三是确保了脱贫攻坚稳步推进。我省旱作农业实施区域全部为贫困县或插花县,涉及除临潭县以外的22个深度贫困县,在这些区域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是贫困户增产增收的主要措施,旱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有力支撑了脱贫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带动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两个缓解:一是缓解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通过近几年旱作农业的发展,成功实现了由过去被动抗旱到科学抗旱和主动抗旱的巨大转变,做到了“大旱少减产、小旱不减产、不旱就增产”,大幅提高了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二是缓解了粮经争地矛盾。旱作农业的纵深发展,不仅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而且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腾出了更多空间,2017年全省夏秋作物比例调整为31:69,粮经比例调整为55∶45,蔬菜、苹果、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3 100万亩,比上年净增100万亩。
三个提高:一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旱作农业区采取秋覆膜、顶凌覆膜,垄沟方式种植,实现了有限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平均2.20 kg/mm.亩,是传统栽培方式的5倍以上,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二是提高了技术模式集成度。产区向优势区域集中,集成推广以新优品种、测土配方施肥、一膜两年使用、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单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技术模式,提高了旱作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旱作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三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使旱作区粮食平均亩产从传统的100公斤小麦增加到现在的600公斤玉米,亩收入从原来的不到2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元,使全省70%的市州、60%的县区、44%的农民受益,每年农民通过种植全膜玉米增加收益30多亿元。
自2008年以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以高产创建为平台,以促进粮食主产区均衡增产,全面提升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通过精心组织,科学选点,认真落实高产创建集成技术,建立高标准高产创建示范区,重点推进12345高产创建模式,确保了高产创建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探索出了粮食稳产、高产的途径,为今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省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将高产创建、增产模式攻关这一技术行为、部门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为了将技术部门的示范田、专家的试验田总结出来成功的技术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甘肃省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为组长的省级高产创建实施领导小组,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农业工作会、抗旱春耕电视电话会、春季顶凌覆膜现场会等重要会议上,对高产创建工作做重点安排和部署。同时各项目承担县区也分别成立了由主管领导挂帅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推动高产创建工作的组织落实。这一工作行为的转化,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力促进了综合增产技术的转化应用。
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形成了由行政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专家技术小组,实现了行政与技术双轨推动机制,行政承包两头,面积落实、适时收获,技术承包中间,保证各项攻关技术的落实,建立了“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通道,形成了省市县乡合作社多部门协作运行的良好机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的提高了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按粮食产量构成的三要素分阶段突出重点抓好对应措施。依据决定粮食产量构成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要素,有针对性的按照产前定品种、定面积、定目标保证亩株数,生育前期攻穗数,生育后期攻穗粒数、粒重,分阶段突出重点抓好对应措施。针对冬春连旱,专家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冬小麦、冬油菜田间管理意见》《冬小麦、冬油菜中后期田间管理意见》,在玉米、马铃薯生长的关键时期,提出了《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意见》和《马铃薯中后期田间管理意见》,有目的的加强冬小麦、冬油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田间管理,确保高产创建任务的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四个测定确定四项措施。在万亩示范点建设中,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专家、定期会商的“四定”办法,以土壤养分测定数据确定配方施肥措施,以土壤墒情监测确定水份配套措施,以苗情监测数据确定田间管理措施,以病虫测报数据确定病虫害防控措施,针对主要障碍因素,从种子、肥料、灌水、机械化等四个层次上,优化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以科技入户为平台,强化技术指导,狠抓技术培训,为圆满完成创建目标和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服务基础,确保了高产创建的优质高效性。
近年来,全省农技推广部门团结一致,把履行农业技术推广公益性职能仍然放在重要位置,努力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继续按照“面上、片上、点上”三个层面谋划,全方位组织开展试验示范,丰富技术推广和技术研发内容,增强创新动力,扎稳推广根基,助推全省农技推广履职增效。
面上推广区域增产技术。重点组织推广了小麦宽幅匀播高产栽培、灌区玉米全膜增密高产栽培、间套复种、春油菜区域增产模式攻关等粮油作物生产十大推广技术和马铃薯黑色地膜全覆盖技术。
片上示范提升潜力技术。示范旱地马铃薯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灌区玉米密植高产及机械粒收等五大潜力技术,取得初步成效。一是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全面提升,全程机械化步伐稳步加快。二是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项目有序推进。推广了“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箭筈豌豆、毛苕子、草豌豆及混播)+杀青还田+深翻晒垡+旋耕保墒”“种植冬油菜+杀青还田+深耕晒垡+增施有机肥+旋耕保墒”等5套技术模式。土地确权基本完成,四至信息全部上报,休耕协议全部签订,取样检测和试验研究如期开展。三是旱地马铃薯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在15个县(区)开展示范,共落实6 221亩,超计划面积221亩。另外,庆阳市自筹资金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示范,落实示范面积335.5亩。四是马铃薯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示范项目。为解决马铃薯生产中肥料农药过量和不能合理、适时、对症用肥用药等一系列问题,在安定、庄浪、临洮等6个县区实施了该项目,示范了专用型品种、专用新型肥料、减肥减药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点上试验研究挖掘储备技术。结合项目实施,大力开展新技术研发、新品种引进和新产品开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会宁、陇西、镇原、灵台、徽县等15个县区开展了多项试验研究,包括春小麦、玉米、马铃薯秸秆粉碎微垄覆盖栽培技术,旱地小麦黑色全膜垄作穴播高产栽培新技术,春油菜不同覆盖模式增产机理及“一菜多用”新技术,钾肥与铁、锌肥耦合对马铃薯生物强化效果,不同形态的铁、锌肥对马铃薯吸收运转铁、锌的影响等。同时开展了冬小麦吨田宝喷施剂量与时期,冬小麦不同化控剂防倒增产效果,玉米密植机械粒收,长效膜,不同作物、不同覆膜方式,以及可降解膜试验。分区域开展了新品种引进和筛选试验,包括小麦新品种(系)32个,玉米新品种20个(青贮玉米10个,粮饲兼用型玉米10个),马铃薯新品种(系)8个,油菜新品种15个,胡麻新品种8个,小杂粮新品种12个,豆类新品种(系)21个。这些试验研究和新品种引进工作的开展,为提高我省粮油作物栽培技术水平,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和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储备。
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城乡人口结构的巨变,新型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农技推广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都发生着重大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技体系建设上要聚焦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全程社会化服务,改变传统服务方式,提高信息化、精准化服务水平。
农业社会化服务切实推进,服务方式拓展。省农技推广总站探索开展了农业技术评价工作,目的就是向新型经营主体、广大农民推介先进适用技术,新优品种和生产资料,降低技术产品应用的盲目性。
农技推广机制方法创新,服务模式优化。省农技推广总站在全省推广“立足主导产业、突出新型主体、紧扣关键节点、区域整体推进、全程全员服务”的“山丹模式”和“突出产业、区域建站、特色管理、创新运行、高效服务”的“庄浪模式”。同时,山丹县在突出专业化灵活服务主体方面。探索试行了农技推广“1+N+N”[1(农技人员)+N(新型经营主体)+N(种植大户)]结对服务方式。这种结对服务以技术和信息传递为主,解决了农业科技和农技推广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递到大户手中的问题,扩发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创建成果显著,硕果累累。以打造一批“机构形象好、班子队伍好、管理运行好、工作业绩好、服务口碑好”的“五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目标,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突出典型培养,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信息化、精准化服务加快推进,成效显著。探索建立我省“互联网+农技推广”工作新模式。一是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技一点通手机APP服务三农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了农技一点通省市县三级管理员体系,累计发布各类指导信息105篇,回答问题总条数4.8万条,位居全国第一。二是为了及时准确掌握我省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作物的苗情、墒情及生长动态、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田间管理技术对策,指导生产,在榆中、会宁等10个县(区)联合建立苗情墒情监测联建点,定期开展苗期监测工作。三是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三农继续每周上传一期,截至目前共上传信息48期,上传信息数近2 800条,服务用户数30余万户。四是为了及时掌握全省旱作农业覆膜进度。为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宽农技推广新领域、实现由注重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我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全省农技推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钉钉子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卷起裤腿下一线,主动作为,为推动全省农技推广工作取得新成就,为稳粮增收,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