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立,黄和飞,张 悦
(大理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云南大理 671003)
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持续有效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推动力是质量文化。地方本科院校要获得长久、持续的快速发展,更应当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并把它融入到学校的基因里,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1〕。
文化指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反映了特定人群世代相传的本质特征,代表着该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质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人类质量实践活动的自然结果,质量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既定的需要和期望以及满足需要和期望能力的持续改进。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企业追求卓越和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其结构化特征由物质、行为、制度和道德四个层面构成。近年来,质量文化被广泛地引入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及运行中。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2〕。参照企业质量文化结构与层次特征,高校质量文化也分为四个层面,由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构成〔3〕。
物质文化是高校教育质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文化的基础,包含大学独特的校园道路、绿化、建筑风貌等育人环境,是可感知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事物。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这种行为方式体现着该群体的价值取向,受制度的约束和导向。制度文化是高校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是文化层次理论要素之一。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高校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了质量文化的整体,有学者把它比为金字塔,认为物质文化是基础,属金字塔的底部,而精神文化是质量文化的最高境界和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我们认为,构成质量文化的四种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关联,把它比作一个球体更为恰当(如图1)。
图1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构成示意图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高校的发展分为创业期、中兴期和成熟期。创业期,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学校能正常运转起来;中兴期,高校主要是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成熟期,当学校的办学质量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只要常规动作,就能做出高水平的贡献〔4〕。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建校时间短,基础薄弱,虽然学校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专业数也增加到几十个,并建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制定了许多质量标准,但创业期的任务还未全部完成,同时要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处在创业期向中兴期过渡的阶段。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本科院校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物质层面的质量文化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育人环境等人才培养所需的基础条件。师资队伍是学校的最重要资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的数量、结构和水平,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学校应对人才引进、教师培养、评价晋升等方面进行改革,着力建设“德高、学高、艺高”的潜心教书育人的专任教师队伍和为教学服务的管理队伍;教学条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改善教学条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物质保证;育人环境是通过独具特色的校园规划与建设、校舍建筑、校园绿化、文化景观、学校标识等来体现学校的外在形象、精神风貌、审美风格和文化品味,给全体师生员工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和文化启迪。地方高校的物质质量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地方特色,更要遵循教育规律,体现出学术品位、办学思想、质量理念和价值观,有效发挥环境育人的基本功能。
行为质量文化是指在物质质量文化的基础上,在精神文化的支配下,在制度层文化的约束下所形成的质量行为风气、质量行为方式和习惯〔5〕。
从行为模式上看,行为质量文化包括质量行为方式、习惯和风气。质量行为方式和习惯是指可以直接遵照执行和操作的基本程序、行为习惯和行为方法等,是可仿效性强的范式〔6〕,当质量行为方式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成为自觉行为,就形成了质量习惯;质量行为风气是指全校师生员工对质量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教风、学风、管风和校风等。
从行为主体上看,行为质量文化包括决策层行为文化、管理层行为文化、执行层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等。
决策层行为质量文化是指学校决策层通过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方式,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和重要规章制度等,同时对学校教学工作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学校决策层是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和示范者,通过以上率下,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质量文化。
管理层和执行层行为质量文化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教学质量行为,表现出部门间的团结协作,塑造良好的管理作风,并在长期的人财物管理、教学运行、质量监控等管理与执行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能为全体师生员工接受的教学质量理念和组织文化。
教师行为文化体现了高校教师的价值观、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全体教师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老师的标准及内涵,一名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应把成为一名好老师,把追求高质量的信念融入到言传身教中,以榜样作用带动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
学生行为文化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大学精神、校风、学风的具体体现。通过学生行为质量文化建设,让全体学生真正认识到刻苦读书学习是大学生活的第一要务,要明确学习目的,做到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国家优秀人才。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行为准则、质量标准,并能有效执行,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良好运行,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和学校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建制度、立标准的过程中,不仅要参考其他学校,更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不要贪大求全,而要追求有用、实用、管用。有了好的制度和标准,学校还要做好宣传,做到利益相关者人人知晓、人人敬畏、人人遵守。
精神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认同和信守的精神文化成果,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高校应有人人知晓的先进办学理念,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质量和效果至上的质量意识,有团结奉献、求真务实、崇教爱生的质量道德和精神,全校所有单位的工作都要围绕教学、为了教学、服务教学,全体教职员工要自觉关注质量、敬畏质量、维护质量,做好本职工作。
全校师生员工要树立建设质量文化的理念,强化质量文化意识。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学要自觉地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纠的质量文化。要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唤起每个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大学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质量文化是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奋发有为的凝聚力,是回归教师潜心教书、学生努力学习的止滑力,是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如图2)。各级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以身作则,通过“示范效应”推动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传播质量文化,使维护学校的质量荣誉、品牌形象成为每个人的质量行为习惯。
图2 质量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示意图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强调教学、管理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7〕。在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学习结果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主要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评价管理部门的服务效果、评价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能力等评价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最重要的指标。只有这样,学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才可能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学校津贴分配、教师评聘、组织人事管理、教学运行、教学手段、质量监控、学生管理、服务保障等是否有利于老师潜心教书、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学校做出改革。要做好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我们认为,高校的相关人员应该向管理严格的中学领导、任课老师、班主任、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学习。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高校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是人才培养〔1〕,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在资源配置、教师评聘、津贴分配等方面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引导教师潜心教书、管理者服务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科研反哺教学、管理改革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认真分析判断自身发展阶段、办学条件,确定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合理分配和规划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投入和发展。
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运用有效的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全校各单位、各环节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从而形成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到全校师生员工,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到教学、科研、组织人事、学生管理等全部工作,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仅要建制度、立标准,还要使之有效运行,其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动力是质量文化。学校通过质量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达成质量至上共识,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教学、服务教学,一切工作都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理念内化为各级领导、管理人员、专职教师、服务人员等全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明确“培养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应通过组织学习,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师生员工深刻领会四个回归内涵,并自觉开展相应改革,让持续推进四个回归成为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当前高校学生的毕业率都很高,大多数高校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都高于96%,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毕业,没有感到应有的学习压力,致使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不足,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好。学校应加大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采用形成性评价、课程结束考试、毕业综合考试等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严把学生出口关。学校要通过系列改革,让学生感受到如果不努力学习、达不到学业标准,就不能如期毕业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良好学风,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学校要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把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津贴分配等的第一标准,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营造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的教风,实现全体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引导教师开展研究教学、反思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来传授专业知识,提高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总之,质量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全校师生员工对待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观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高校育人环境、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行为、管理制度、意识形态等在文化层次上的综合和结晶。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建设好先进的质量文化,才可能在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行动中书写好教育“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