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姚峰 ,2
1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2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输电线路应用范围广泛,运行环境复杂多变(如高原,极地,沙漠,雨林等),对输电线路的可靠运行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卫星热设计[1-2]以及部分复杂环境下的发电站已将大功率线路发热[3-4]纳入热设计范围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常压或高压条件下的输电线路发热特性[5],对低压条件下发热特性研究较少。而与常压相比,低压条件下冷却效能下降,势必会对线路的发热特性产生影响。本文将基于不同工况下电缆的发热对其传热特性进行分析。
本文设计并搭建了输电线路发热特性实验系统,对输电线路的发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输电线路内部传热过程,并研究了负载电流,保温层以及大气压力对电缆本身在通电运行过程中表面温度,温度时间常数的影响。
如图1所示,输电线路表面散热特性实验系统主要由电缆测试系统,低气压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其中,电缆测试系统主要对电缆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包括被测试BVVB电缆,电流表,功率表以及多个固定电阻(阻值为256±5%Ω)并联组成的回路,电缆参数如表1所示。低气压系统用来创造实验所需的低压环境,包括真空罐,真空泵,真空表和空气流量计。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和记录电缆表面温度,主要包括了数据采集仪,计算机以及k型热电偶等。
图1 电缆实验系统图
表1 电缆参数
实验时,将BVVB电缆置于真空罐中并与外界环境隔离,保持输电系统电压不变,通过改变并联电阻的个数调节电路中负载大小,从而改变通过电缆的电流大小,实现电缆发热功率的调节。利用数据采集仪实时采集和记录真空罐内电缆表面温度的变化情况。测温点布置如图2所示,电缆上共布置6个测温点,测点由电源接头指向电阻方向等距离布置。本实验中,输电系统电压保持220 V不变,不同工况下通过电缆的电流分别为I=1.72 A,I=4.30 A。实物图布置如图3所示。
图2 电缆测温点分布图
图3 电阻布置实物图
电缆具有一定的电阻,因此当电缆通过一定负载电流时,必然会产生热量,导致电缆温度上升。为了评价电缆在施加恒定功率之后的热响应速率,本文引入温度时间常数tp对电缆温度上升速度进行衡量。温度时间常数tp的定义为,从施加恒定功率开始,电缆温度达到稳定状态温度的62.23%时所经历的时间[6]。
图4给出了电缆护套与绝缘层表面平均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中,Tiso为绝缘层表面平均温度,Tsur为护套表面平均温度,Tair为空气温度。由图4可知,当电路接通之后,电缆温度开始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基本保持不变,达到稳定状态。这是由于电缆铜芯外依次包有绝缘层以及护套(如图5所示),电缆向外界环境散热时存在一定热阻,电缆发热量与散热量存在一个逐渐平衡的过程。当电缆发热量与散热量达到平衡时,电缆表面温度不再升高,达到稳定状态。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电缆温度上升过程中,绝缘层表面平均温度高于护套表面平均温度,这是由于导体发出的热量需要依次经过绝缘层、护套后才能向外界环境释放,而绝缘层与护套之间存在接触热阻,对热量从绝缘层向护套的传递造成了阻碍,因而热量在绝缘层积聚,导致了绝缘层温度高于护套温度,使得绝缘层的温度时间常数有所增加。
图4 加热30 min中护套表面平均温度与绝缘层表面平均温度
图5 电缆结构图
由于电缆导体本身具有电阻,根据Q=I2R可知,电缆的发热功率随着负载电流的增大而增加。图6(a)和图6(b)分别给出了在常压条件下,通过电缆的负载电流为1.72 A与4.30 A时电缆护套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从图6可以看出,当负载电流从1.72 A增大至4.30 A时,电缆本身的发热功率随之增大,而电缆与周围空气的换热能力基本保持不变,因此电缆的温度上升幅度从0.4℃增大至2.0℃,温度时间常数从12 min减小至9 min 23 s。由此可得,电缆的温升与负载电流呈正相关,而温度时间常数与负载电流则呈负相关。
图6 不同负载电流下电缆的温度变化图
电缆除采用架空的方式进行敷设之外,还可以采用埋地等方式进行敷设。由于土壤导热性能较差,热量从电缆传递至土壤之后在电缆周围积聚,阻碍了电缆向外界发散热量,此时土壤相对于电缆而言起到了保温层的作用。为了研究这种情况下电缆的发热特性,本文对电缆进行保温处理后进行了实验测试。图7比较了负载电流为4.30 A时,未保温电缆与保温处理后电缆表面平均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对电缆进行保温处理后,电缆温度达到稳定后温升约为3.4℃,比未保温时的温升增加了1.4℃。温度时间常数为15 min 39 s,比未保温时温度常数增加了6 min 16 s。以上数据表明,与未保温的电缆相比,保温处理后的电缆散热能力下降,表面温度上升幅度增大,温度时间常数增加。
图7 负载电流I=4.30 A时电缆保温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
与常压环境相比,低气压环境下空气密度减小,空气的冷却效能降低。图8比较了压力分别为0.1 MPa(如图 8(a)所示)与 0.02 MPa(如图 8(b)所示),电缆负载电流为4.30 A时电缆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常压时,电缆温度达到稳定时温度上升了2.0℃,电缆的时间常数为9 min 23 s,而在低压环境中,电缆温度达到稳定时温升约为3.4℃,比常压时温升增加了1.4℃,温度时间常数为7 min 52 s,比常压时缩短了1 min 31 s。当压力降低时,空气密度下降,空气的换热能力下降,导致电缆散热效果变差,使得电缆表面温度相对于常压时更高,同时上升速度更快,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
图8 不同压力下电缆的温度变化图
本文搭建了输电线路传热特性实验系统,对输电线路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输电线路内部传热过程,研究了负载电流,保温层以及大气压力对电缆本身在通电运行过程中表面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①导体发出的热量需要依次经过绝缘层、护套后才能向外界环境释放,因此电缆向外界环境散热时存在一定热阻,其发热量与散热量存在一个逐渐平衡的过程。在电缆温度上升过程中,绝缘层表面平均温度高于护套表面平均温度。
②增大负载电流增加了电缆的发热功率,使得电缆的温度上升幅度增大而温度时间常数减小,当负载电流从1.72 A增大至4.30 A时,电缆的温度上升幅度从0.4℃增大至2.0℃,温度时间常数从约12 min减小至9 min 23 s。
③与未保温的电缆相比,进行保温处理后的电缆散热能力下降,表面温度上升幅度增大,温度常数增加。当负载电流为4.30 A时,保温后电缆温度比未保温时的温升增加了1.4℃,温度时间常数增加了6 min 16 s。
④与常压环境相比,低气压环境下空气密度减小,电缆表面的换热能力下降,导致电缆散热效果变差,使得电缆表面温度相对于常压时更高,而时间常数缩短,电缆温度更快达到稳定状态。与常压(0.1 MPa)相比,低压(0.02 MPa)情况下,电缆温升增加了1.4℃,温度时间常数缩短了1 min 31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