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少伟 阮赞林
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健康生活的热门话题。不久前,在某地区一季度食品抽查结果中,有9批次豇豆因为“灭蝇胺”超标导致不合格;有些市场发现的灭蝇胺超标豇豆,其灭蝇胺检出值为2.4 mg/kg,是国家标准限值的3.8倍。对于农药残留超标豇豆的出现,不由让消费者担忧。灭蝇胺到底是什么物质?怎么会出现在豇豆中?国家对此有什么限定?我们应该如何降低此类食品安全风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期的食品安全报道。
灭蝇胺是什么?有什么功能?怎么会出现在豇豆中?
灭蝇胺,又名环丙氨嗪,纯品为无刺激性气味,无腐蚀性白色晶体。它是一种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主要对“蝇类”害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它对双翅目幼虫有特殊活性,可以诱使双翅目幼虫和蛹在形态上发生畸变,成虫羽化不全或受抑制。灭蝇胺适用于多种瓜果蔬菜,目前主要用于防治美州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豆杆黑潜蝇等蔬菜瓜果类害虫。豇豆正是这类虫害的主要攻击对象。
超标豇豆有何食品安全风险?对灭蝇胺的使用涉及哪些标准?
据相关毒性研究报道,供试动物未出现其他中毒症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肝、肾、心、脑及其他各脏器均未发现中毒性反应性改变,属于环保友好型农药品种。
灭蝇胺若在短期内大量接触,会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甚至引起急性中毒,产生恶心、呕吐、眩晕等健康危害。
目前,涉及的相关标准有:GB 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豇豆中灭蝇胺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5 mg/kg,每日允许摄入量:0.06 mg/kg bw;NY/T 1725-2009《蔬菜中灭蝇胺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如何降低此类食品安全风险?
农户种植时应注意不同阶段灭蝇胺的科学施用,并控制灭蝇胺用量浓度,不随意增减,施药均匀;该农药具有挥发性,因此新采摘或购买回来的食物原料,在加工制作之前最好放置一段时间,以利于挥发掉部分农药残留。另建议用淘米水浸泡或采用小苏打浸泡,或洗干净后用沸水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