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胜 钟朋标
颅脑损伤在意外伤害的死亡和伤残中居首位, 由此所致颅脑损伤已成为神经外科常见病, 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检查仪器越来越精密、轻便, 其检测的敏感度提高,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是通过短声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干部位收集信息的一种诊断技术[1]。具有无创安全、快速简便、重复性强的优点,还可以确定头部外伤患者有无脑干损伤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临床上此检查已作为在颅脑创伤方面的神经电生理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2]。本文主要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为颅脑损伤患者的检测及治疗提供合理的参考, 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1例, 女35例;年龄18~65 岁, 平均年龄(35.47±10.3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1例, 坠落伤25例, 打击伤12例, 其他伤型8例。患者入院时均行急诊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挫裂伤18例, 颅底骨折15例, 一侧颅内血肿13 例, 两侧颅内血肿10例, 弥散性脑损伤9例, 脑干损伤4例, 脑挫裂伤6例, 脑震荡11例。此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和监测使用NDI-200P+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批准文号:沪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210307号]、脑电图检查使用Nation9128W数字化32导、20导脑电图仪, 生命体征监护使用Mindray迈瑞VS-800生命体征监测仪, 气管插管器械, 气管切开包中心静脉压监测器械。
1.2.2 方法 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其进行检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检查前, 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家属, 了解有无听力障碍病史和服药、饮酒史, 排除传音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②检查前对患者前额正中发际处、双耳垂及外耳道进行清洗处理, 使极间电阻<4 KQ, 患者安静平卧于隔音室;③使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查, 采用银盘电极及导电膏。电极安放位置为 :记录电极(+)置于颅顶, 参考电极(-) 置于刺激侧耳垂, 电极位于前额中线发际下1.0 cm, 接地电极置于前额近发际处, 各电极使用胶布固定;④插入式耳机给声, 用交替声作听觉刺激, 带通100~3000 Hs, 分析时间10 ms, 叠加1024 次, 对侧耳以60 dB白噪声进行掩蔽。刺激重复率18 次/s, 刺激强度 0~80 dBnHL;⑤结果显示于屏幕后使用光标测量Ⅰ波、Ⅲ波、Ⅴ波各波并打印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预测治疗结果及预测治疗结果准确率。①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分为4 类, 分别为:Ⅰ类: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 ;Ⅱ类:潜伏期和Ⅰ~Ⅲ、Ⅲ~Ⅴ波峰期延长, 波幅降低;Ⅲ类:波形异常, Ⅰ、Ⅲ、 Ⅴ波难辨认或Ⅳ~Ⅴ波消失;Ⅳ类:所有各波消失,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成直线。②治疗结果按 Glasgow 分级评定分为2类:功能恢复或仅有轻残者定为良好;重残、成植物人或死亡定为不良。
2.1 86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分析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显示53例患者为脑挫裂伤、颅底骨折、一侧颅内血肿(其中Ⅰ类26例, Ⅱ类18例, Ⅲ类7例,Ⅳ类2例);22例患者为两侧颅内血肿、弥散性脑损伤(其中Ⅰ类3例, Ⅱ类5例, Ⅲ类8例, Ⅳ类6例);11例患者为去大脑强直(其中Ⅰ类4例, Ⅱ类3例, Ⅲ类2例, Ⅳ类2例)。见表1。
2.2 86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预测治疗结果分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预测治疗结果显示53例患者为良好(其中Ⅰ类17例, Ⅱ类16例, Ⅲ12例, Ⅳ类10例);31例患者为不良(其中Ⅰ类4例, Ⅱ类5例, Ⅲ类17例, Ⅳ类5例)。见表2。
2.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预测治疗结果准确率分析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预测治疗结果显示55例患者为良好, 实际治疗结果显示57例患者为良好, 预测准确率为96.49%;预测治疗结果显示31例患者为不良, 实际治疗结果显示29例患者为不良, 预测准确率为93.55%。见表3。
表1 86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分析[n(%)]
表2 86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预测治疗结果分析[n(%)]
表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预测治疗结果准确率分析(n, %)
听觉诱发电位亦可通过蜗神经动作电位进行术中监护[3]。蜗神经动作电位在术中通过使用电极片直接放置蜗神经或第四脑室侧孔, 得到的波幅大, 叠加时间短, 能够及时将听力的情况反馈给手术者[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可以直接反映脑干的功能, 直接地从神经电生理方面判断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伤情轻重程度, 有助于对脑干和听觉功能作出相应的评估, 有指导临床治疗的功能[5]。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具有无创、安全、便捷及可动态监测等优点, 易于推广应用[6]。本次研究表明,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显示53例患者为脑挫裂伤、颅底骨折、一侧颅内血肿(其中Ⅰ类26例, Ⅱ类18例, Ⅲ类7例, Ⅳ类2例);22例患者为两侧颅内血肿、弥散性脑损伤(其中Ⅰ类3例, Ⅱ类5例, Ⅲ类8例, Ⅳ类6例);11例患者为去大脑强直(其中Ⅰ类4例,Ⅱ类3例, Ⅲ类2例, Ⅳ类2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预测治疗结果显示53例患者为良好(其中Ⅰ类17例, Ⅱ类16例, Ⅲ12例, Ⅳ类10例);31例患者为不良(其中Ⅰ类4例, Ⅱ类5例, Ⅲ类17例, Ⅳ类5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预测治疗结果显示55例患者为良好, 实际治疗结果显示57例患者为良好, 预测准确率为96.49%;预测治疗结果显示31例患者为不良, 实际治疗结果显示29例患者为不良,预测准确率为93.55%。
综上所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重要依据, 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