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整理
图/王宁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
从广东境内驶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首先要通过巨大的综合交通枢纽——珠海公路口岸。它也是全国唯一的粤港澳三地互通、客货兼重的陆路口岸,位于珠澳口岸人工岛北侧,南与澳门口岸相连。
可以上桥的车辆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车、货运车辆、跨境私家车等五大类,其中穿梭巴士是大桥粤港及港澳口岸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提供频密接驳服务。
在通关模式上,港珠澳大桥采用“三地三检”模式,还率先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型边检查验模式,大大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内地和澳门居民只需排一次队,30秒即可完成双方边检查验手续。
“效率至上,智慧通关”——在珠海口岸,随处都可以感受得到通关模式的创新便利。
在珠港口岸进境旅检大厅,海关采用智慧旅检监管模式——通过引入CT行李机智能分拣线、动态人脸识别系统等多项先进检查设备,让行李物品监管和检验检疫变得“耳聪目明”。
在车辆通道,“一站式”的创新通关模式可以让往来港澳的客车和货车完成快速通关。
以货车为例,车辆在驶入查验通道后,系统会自动识别车牌,抓取车辆和人员备案信息,并推送到后台。司机无须下车,只要选择两侧的卡口面板进行登记,最快通关只需35秒。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也是最美的大桥之一。大桥跨海段长达42公里,桥岛隧错落有致、线形优美,体现了“珠联璧合”的景观理念。
首先经过美丽的近岸景观“风帆塔”九洲桥和“海豚塔”江海桥,然后是距离海面近50米的全线最大跨径的斜拉桥“中国结”青州桥,接下来通过西人工岛,驶入宽敞明亮的6.7公里海底隧道,穿过隧道,即抵达东人工岛,通过这座如同白色巨轮一样的人工岛后,再沿着海岸一路前行12公里,就抵达香港大屿山口岸人工岛。
这趟旅行的成本要多少?目前,对开车的司机来说,大桥可以现金收费(只接收人民币)。没有携带人民币现金?没问题,可以刷银行卡、微信、支付宝,收费标准是:7座以下私家车、出租车150元每车次,过境巴士200元每车次,穿梭巴士300元每车次,普通货车60元每车次,货柜车115元每车次。旅客搭乘的穿梭巴士,分港澳线和珠港线运行,价格为80元港币每人次(约合人民币65元)。
经大桥来往粤港的车辆须购买香港及内地的法定汽车保险。不入珠海境的港、澳车辆在经大桥跨界通行时,也要购买与通行期限相匹配的内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正面直击珠三角。港珠澳大桥上,实测风速最高超过每秒55米。
强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大桥主体结构、岛上房建及收费站结构、交通工程附属设施均未受损,人工岛上建筑的窗户玻璃没有一扇破裂。
2017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先后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说,台风如同一次次“超大规模的全尺模型风洞试验”,充分验证了港珠澳大桥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艺和雄厚实力。
在中国桥梁的“百万军中”,港珠澳大桥堪称佼佼者,创造了众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它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拥有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是世界最长钢结构桥梁……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的达成。
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CB05标项目经理谭国顺用“集大成者”来形容港珠澳大桥。他说,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科研团队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
和其他跨海大桥不同,港珠澳大桥是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出来的。
4年时间,34次“深海之吻”,大桥建设者用艰苦奋斗的精神诠释了“中国力量”。“第一个管节沉放持续了96个小时,连续四天五夜没合眼,眼皮打架就用风油精擦擦。”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部副总经理尹海卿回忆说。
14年来,大桥从设想到图纸,从开工建设到建成开通,桥梁专家、工程师、设计师、一线工人组成的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凝聚起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磅礴力量,在伶仃洋上“作画”,构筑起世界级跨海通道。
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是建设者们的承诺。港珠澳大桥设计之初就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和“海豚守望者”。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此时此刻,两位大桥有缘人将被历史铭记——最早倡议兴建大桥的香港著名实业家、工程专家胡应湘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分处港珠澳大桥的东西两侧,今年83岁的胡应湘与61岁的林鸣共同眺望伸向海中的大桥。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到内地投资的香港实业家之一,工程师出身的胡应湘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珠三角投资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广深高速公路、沙角电厂等多个标志性项目。而他早期的一个梦想——一座跨越伶仃洋的大桥,足足让他等待了近40年。
早在1983年,胡应湘就提出了《兴建内伶仃洋大桥的设想》,成为提出港珠澳大桥具体修建设想和计划的第一人。根据他的设想,从珠海东岸上建桥连接伶仃洋上的两个天然岛屿,再伸延至香港最西面的浅水区,可以最短距离连接到香港。
“当时内地方面对我这个方案非常感兴趣,但港英政府持反对意见。因此,伶仃洋大桥的方案就被搁置了。”胡应湘说,这是当时的一大憾事。
20世纪90年代初,林鸣在建设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座大桥——珠海大桥时听说了胡应湘的名字。
2006年,为了探讨双方合作投资建设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可能性,林鸣所在的中国交建派遣他带领专业团队专程来到香港拜访胡应湘。在位于湾仔合和中心的办公室里,林鸣第一次见到了胡应湘。
2011年7月的一天,林鸣团队在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后暂住珠海,胡应湘前去拜访。同为工程师的两代人第二次见面。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建设外海沉管隧道,当今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具备外海沉管隧道建设能力。提起岛隧工程的自主创新,林鸣表示并不轻松。“中国人第一次做,没有任何经验。每一点进步和突破对我们来说都是压力、风险、挑战和责任,伴随着无数个日夜煎熬。”
2018年2月4日,胡应湘应邀参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景观设计暨工程美学研讨会。那天,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林鸣与胡应湘第三次相遇。
林鸣向胡应湘介绍,大桥建设者之所以在人工岛桥头安放四个青铜鼎,就是要寻找一种具备时代标志、能被三地接受、又能承载大桥精神和建设者寄托的创作。青铜鼎是中华民族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安放在大桥人工岛上,成为寄托祝福港珠澳大桥百年平安的象征。
2018年夏天,林鸣陪同胡应湘在港珠澳大桥内地段接受媒体的采访,这是他们第四次见面。
2018年10月23日这一天,胡应湘应邀在珠海出席大桥的开通仪式。而作为大桥重要的建设者代表,林鸣当天则奉命驻守在大桥的东人工岛。林鸣说,虽然他们今天没能见面,但连通三地的港珠澳大桥让更多的人见面了。
这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一组数字带你更好地了解这座“超级大桥”。
55公里: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通车后,旅客从香港大屿山口岸人工岛出发,沿海岸一路前行12公里,就会抵达大桥东人工岛,再穿越6.7公里海底隧道,即可上升到距离海面达50米、有着“中国结”美誉的青州桥上。之后,在海面上御风而行22公里,经过美丽的“海豚塔”江海桥和“风帆塔”九洲桥,抵达珠澳海滨。全桥跨海段总长42公里。
120年: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标准。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提出了“港珠澳耐久性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工程防腐技术措施。在研究和建设过程中,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应运而生,在多个领域填补了中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空白,诸多施工工艺及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2万吨: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仅主体工程的主梁钢板用量就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体育场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500人:2010年,“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正式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1家企事业单位、8所高等院校组成了超过500人的科研队伍,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
“零伤亡”: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者始终高度重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从工程管理到技术研究,都在生态管控与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目标。
100公里和80公里:通车后的港珠澳大桥,桥面限速100公里/小时,隧道限速80公里/小时,实行货车与小客车分道行驶。
(注:以上文章本刊综合新华社新闻稿整理)
图/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