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总结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研究

2018-12-10 12:13许文丽
教师·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重要性有效性

许文丽

摘 要:上海市初中科学学科开设在六、七年级,学生年龄基本处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辩证逻辑思维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缺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概括的能力,并且由于遗忘规律和首因、近因效应,学生对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容易遗忘,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总结。总结应该由处于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亲自完成,形式可多样。其中,手绘思维导图的总结方式能够提升思维的系统性,强化记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初中科学课堂中使用。

关键词:课堂总结;重要性;有效性;思维导图

笔者在校内外百余节各类公开课的听课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引入环节的新颖独特和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丰富多彩,但对于整节课的总结,不是教师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就是时间来不及而直接下课。公开课尚且如此,随堂课则自不必说。由此可见,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总结环节并不重视,甚至认为整节课的总结可有可无。

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青少年认知特点和科学学科特点,课堂总结环节不可或缺,它对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活跃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课堂总结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是对整个课堂行为过程的思考性回忆,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概括。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掌握情况良好,但是当课程结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回顾时,学生却不积极发言,仿佛一下子失去方向,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始遗忘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刚记完,记忆量是100%,而20分钟后,记忆量是58.2%。以后逐渐缓慢。”一节课40分钟,课堂总结一般在30分钟后进行,这时学生已经把一部分内容遗忘。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具有“系列位置效应”,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即指在系列学习中,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要好于中间部分。

因此,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预留5分钟左右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固化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和认知心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对学生的重要性

(1)树立学生全局观,建构完整知识体系。布鲁纳认为,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知识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迟早会被遗忘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割为若干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的实现依靠各个小活动支撑,这样学生获得的是零碎分散的知识。因此,如果没有总结,则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单一而孤立的,经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课堂总结教师可以以点带面,把这些小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的视野贯穿整个课堂,从全局的角度来理解领会所学的知识,使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培养学生思考习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的能力。课堂总结是教师带着学生回忆整个学习过程,综合概括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及体会。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综合分析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3)加深学生记忆,及时提取所学知识。由于初中科学学科六年级每周2节课,七年级每周3节课,如果课堂上没及时总结,学生会遗忘掉很大一部分,再到下次课又继续遗忘一部分,这样一节课学到的内容就会所剩无几。虽然教师课堂上辛苦耕耘,但却没有收获。因此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将整节课的重要内容,一环套一环地搭建在一起,犹如脚手架一样,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内化于心,这样学生在今后学习或生活中,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再认时,能够进行及时的提取。

2.对教师的重要性

(1)教师学会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一节科学新授课的主要流程大致有导入、新课探究、课堂总结、课堂练习等环节。教师往往会在前两部分投入过多的时间深入打磨,导致课堂总结匆匆带过或者直接省略,使得课堂时间分配不均衡,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做好课堂总结可以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安排布局,做到首尾呼应,课堂前后平衡有序地进行。

(2)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总结,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重难点是否突破,哪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还有所欠缺等,便于及时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个班级以及以后的教学改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知识掌握良好,并能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则说明课堂效率高效。课堂总结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让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也会让学生有意识地总结学到的科学方法,以及日后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及时总结是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科学课堂总结方式的有效性分析

目前,課堂总结行为主体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教师总结型和学生自主归纳型,或者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师生合作型。总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提问式、填空式、表格式、思维导图式等,但是效果却各有不同。

1.课堂总结主体不同,学生亲自总结更为有效

教师总结则是教师个人将一节课主要知识点、方法按先后顺序罗列,简单加以表述。学生总结则是学生将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当然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经过调查显示,初中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约为30分钟,而总结是在30分钟后进行的,这时学生已经分心走神,因此教师个人的总结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容易被大脑拒绝和遗忘。这样的总结显然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避免唱“独角戏”,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总结最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

2.总结方式可以多样,思维导图式总结效果显著

总结方式有多种,比如提问式,教师提问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这种总结方式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但是他们的回答有可能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点,或者随意说出几句应付,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比如,牛津上海版科学(下同)“金属的特性”一课,总结时有的说金属可以导电,有的说可以导热,虽然大家能补全,但对学生个体而言,缺少独立思考和系统分析的过程。

再比如填空式,将课堂知识要点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补充完整。优点在于能够较为快速地完成总结。比如“营养物质的检验”一课,教师总结时出示填空:可以检验葡萄糖的试剂是 ,如果有 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葡萄糖;可以用来检验蛋白质的溶液是 ,如果溶液呈 色,说明溶液中含有蛋白质。但缺点是教师已经搭好框架,学生只需单调地完成线性表述即可,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印象不深刻。

当然还有口诀式、表格式等方法,这些总结方式的局限性较为明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让学生手绘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效果显著。思维导图已被全球多个国家用于教育行业,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知识整理工具,一种激发思维增长的可视化工具。它通过发散性思维,放射状式地把知识和信息整理的过程可视化、关联化、全局化,并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整理过程中主动地通过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将思维导图用于课堂总结,原因在于:

一是思维导图采用“关键词”的方法,即把关键词写在分支的线上方,一般为名词或动词,用于提炼关键信息,迫使学生思考事物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充当了许多回忆的线索,而线索是再认的支点,当再认出现困难时,往往需要寻找再认的线索,通过线索进行联想,达到对事物的再认。因此思维导图便于学生提取所需的线索,进而联想还原出整个知识脉络。

二是思维导图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整节课的要点。中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中学生记忆的主要特征有: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思维导图正好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

三、科学课堂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的有效策略

在思维导图中,图像可以自动地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联想,手绘这些图像时利用右脑加强记忆,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极有效的方法,思维导图已被证明是非常实用的学习工具和思维工具。将它引入初中科学的课堂总结中,离不开合理的使用策略。

(1)指导梳理,搭建框架。教师要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要领,做思维导图主要分三个步骤,分别是:点—线—面,即找到主题、画出分支、整理要点,以点带面。比如“光线和眼”一课,让学生在总结时先找点,即确定主题为“光”。接着连线,即画出分支:光源、条件、光速、现象、应用。最后构面,即整理每个分支的具体要点,这样一张蕴含了学生清晰思维过程的思维导图立刻跃然纸上。再比如“摩擦力”一课,可以指导学生这样整理:主题是摩擦力,分支有固体间的摩擦力、液体间的摩擦力、气体间的摩擦力。这三个分支的要点分别有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亲历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自然印象深刻、加深记忆。

(2)各取所需,熟能生巧。随着思维导图使用次数的增加,学生逐渐可以独立绘制。总结时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个人最擅长的形式,发挥思维导图的最佳效果。思维导图常见形式有圆圈图、气泡图、树形图、流程图、括号图等。比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有的学生选择绘制树形图总结:树干部分是声音,“树枝”是知识、方法,知识的“分枝”是产生、传播,方法的“分枝”是观察法、实验法,产生的“叶子”是振动,传播的“叶子”是介质、声波,观察法的“叶子”是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实验法的“叶子”是反证法、转换法、推理法。当然也有的学生选择了括号图或者流程图来进行总结。绘制完成之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欣赏和评价,进一步修改和美化思维导图。学生必须独立地使用思维导图,才会熟能生巧,最终真正地掌握这门工具。

(3)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刚开始,学生可能不熟練,但长期坚持,必然会提高熟练程度,减少绘制时间。每节课的总结绘制在一个本子上,日积月累,就成为一个专用的笔记,并且不是单调枯燥的线性笔记,更加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这为下一节的课前提问提供了支点,也为日后的总复习提供了宝贵资料。只有坚持使用,才会养成习惯,最终潜移默化地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

总之,课堂总结是40分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省略或流于形式。当然,总结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内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总结方式,思维导图因需而用,贵在得法。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定能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既有耕耘,也有收获。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马特林.认知心理学[M].李永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重要性有效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