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德育生态中的“破窗效应”

2018-12-10 08:16魏然
人民论坛 2018年32期

魏然

【摘要】德育活动并非是孤立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开放的、动态发展的系统。从德育生态维度考察“破窗效应”,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德育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我们应当查漏补缺、防微杜渐,消除德育生态系统中的不良因子,补上德育生态内外部的“破窗”,促进德育生态系统良性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破窗效应” 德育生态 德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是指生命体之间相互关联、良性互动所形成的生命体系,它体现了个体对生命体系的依赖以及生物和环境的互动性。在后工业时代,生态的内涵逐渐延伸成为一种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科学范式。德育生态就是把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德育活动之中,用生态世界观分析和解读德育问题、德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要求等,促使德育各要素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破窗效应”是管理学和伦理学研究中极为常见的问题和现象,是指当微小问题或隐患不能得到有效制止时,往往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在“破窗效应”视域下分析德育生态,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德育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

良好的德育生态对公众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活动并非是孤立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开放的、动态发展的系统。从总体上看,德育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征。

整体性是指德育生态以和谐、整体、综合、联系的思维方式考察德育问题,将教育者、教育活动、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等都纳入了德育生态系统之中,打破了封闭的、模式化的、单一的德育格局,建构了多元化、普遍联系的德育生态系统。动态性是指德育生态永远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并在德育主体、德育对象、德育内容、德育载体、德育方法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变化。开放性是指德育系统不停地与教育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会更加频繁,这必然会深刻影响德育生态的发展方向。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人的道德素质并非自然生成,而是后天环境和个人努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建构良好的德育生态对公众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良好的德育生态有利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德育环境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真实可感的社会环境,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信仰等。其次,良好的德育生态有利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感。情感是人的道德实践的底层动力,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德育生态能够有效整合各种生态因子,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最后,德育生态建构有利于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德育生态能够通过道德规范、制度奖惩、舆论评价等方式影响受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方式及道德习惯。

从德育生态维度考察“破窗效应”,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德育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破窗效应”启示我们,微小事件对德育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从德育生态维度考察“破窗效应”,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德育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维视角。只有及时化解微小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才能有效推动德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网络化、多元化的时代境遇下,德育生态面临着外部生态系统断裂、内部生态因子失衡等问题。

外部德育生态系统断裂。德育的外部生态包括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等,这些外部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德育生态的发展。如果德育活动与社会生态环境相脱节,忽视了社会、家庭等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无法有效整合各种社会道德资源,可能会培养出许多知行脱节的“伪君子”。

内部德育生态因子失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动态的、自组织的整体,不良的内部生态因子往往会影响德育生态的平衡发展,使德育生态背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及目标。从德育目标上看,在传统德育思维影响下,如果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网络社会等现实生活,变成了“高大上”的教条宣传、脱离实际的道德教化,就会破坏德育生态的整体性。从德育内容上看,学校德育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等为主要内容,一些学校忽视了对青年基本道德认知、道德习惯的培养。

及时补上德育生态系统的“破窗”,不断优化德育生态系统

“破窗效应”是一种心理暗示,它启示我们应当查漏补缺、防微杜渐,消除德育生态系统运行中的不良因子,促进德育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树立德育生态理念。德育生态性建构以教育者对德育生态理念的认知为基本前提,如果教育者没有树立德育生态意识,就不可能将德育生态思维运用于德育活动之中,也不可能有效地整合德育资源、优化德育生态。教育者应当树立德育生态意识,深刻理解德育活动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载体、德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道德教育的关键点和问题所在,推动德育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和动态平衡。比如,教育者应当树立整体性思维、动态性思维、开放性思维,从德育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视角分析德育活动中的“破窗”,及时处理微小的瑕疵、看得见的漏洞。

建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生态性建构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只有不断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补上德育生态的外部“破窗”,才能更好地推进德育生态建构。应当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生态体系,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建设等作为学校德育生态建构的重要途径,促进德育生态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此外,应当不断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嵌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马克思主义回应和消解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文化思潮的不良影响,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反对色情文化、暴力文化、封建迷信等不良文化,批判骄奢淫逸、盲目攀比、唯利是图等不良观念。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净化德育环境,实现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良性互动。

优化德育生态系统。德育生态的建构最终取决于德育生态系统能否良性互动、有效运行,只有不断优化德育生态系统,补上德育生态系统内部的“破窗”,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生态性建构的目标。首先,加强道德主体性建构。个体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所以,德育生态性建构要以个体为中心,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防止道德教育“物化”的不良倾向。其次,防范“破窗性”不文明行为。在道德教育中,微小的瑕疵从表面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往往会产生巨大的“雪崩效应”,给德育生态性建构带来严重影响。为此,在德育活动中应当细心观察个体的学习状况、行为习惯、情感生活等,抓住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性错误,及时解决行为习惯中的各种“破窗”,实现防微杜渐的道德教育效果。此外,以情境氛围熏陶德性。情境氛围总是能够创造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人的情感、推动人的行为,所以,应当通过营造积极的德育氛围带给个体正确的心理暗示,引导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习惯。

(作者为河南工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注: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8-ZZJH-9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金德:《学校生态德育的实践研究》,《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②郝艳霞:《破窗理论及其对德育生态性建构的启示》,《中国电子教育》,2009年第3期。

③徐德斌、张清东:《生态视角下大学生德育的探讨》,《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期。

④彭明珠:《破窗效应在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史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