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商如何应对新零售的崛起?
“品牌商如何应对新零售的崛起?”这样的话题是否似曾相识?对了!“厂商博弈”又续新篇。但这一次,品牌商能说“不”吗?
您一定记得2004年董明珠一怒撤出国美,也一定记得201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董明珠与雷军的对赌。对于中国营销,这是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
如果站在全球市场上会如何看?某资深外企中国公司营销总监说:为何全世界就中国在谈新零售?难道中国的零售终端已经很发达了吗?在他看来国内渠道至少落后发达国家30年。所谓的“新零售”之说,不是在装睡,就是一场别有用心的“精设”。
如果站在中国市场历史下呢?某在任外企中国区销售总监说,中国特色的厂商博弈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源于其脱胎自计划经济体制的商业体系先天不足。从知名度为王,到品牌为王,乃至长期的渠道为王,一直就是这种供需不均衡下的博弈关系不断演绎。乃至后来,这一矛盾就死死地卡在“供过于求”的节点。
当渠道商(大商超)一次次挟消费者以令生产(品牌)商时,后者是距消费者近了还是远了?商业生态体系是进化了还是原地折腾,乃至退化了?答案是确定的,这正是一场供给侧改革的由来!
早有国内营销学者忧切关注:中国市场供需矛盾、消费升级(自由竞争除外)为何迟迟无解?消费者在渠道商的连接(隔离)下为何渐行渐远?我们孜孜以求的营销本质 创造消费者,是创新还是翻新(换汤不换药的游戏)?从轻商到重商、从轻视渠道到过度依赖渠道……过犹不及。
一场技术驱动下的社群经济与零售革命,似乎给产品商带来了升级换代的商机,有学者甚至说这是上帝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眷顾!但很快人们就发现:问题依然在,只是平台改。供需之间,降维(零距离)诱惑下的陷阱无处不在,品牌(生产)商再次面临生死抉择与考验!
那么,供需博弈这样的终极命题,在中国这片市场土地上到底有没有解药?这甚至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消费者)的福祉。
品牌商之于新零售,是对抗、博弈、拥抱、融合,还是引领?
从被动应对到积极参与,商业生态下荣毁于共。建立共识,需要这样一场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