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和 罗瑞长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马太效应”及其成因和消极影响,借鉴“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暗示、期望和激励作用,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解决“马太效应”问题的有效途径,探讨了高等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应对“马太效应”的方法,阐述了其在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马太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141-03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1968 年,美国专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据此引出“马太效应”这一概念,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优势积累,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2]。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3]。教师如果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根据《教育辞典》的定义,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一旦好意地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相应地产生这种期望的效应[4]。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5]。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马太效应”现象客观存在并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和辅导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推进工作,是当今高校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理性分析“马太效应”现象,正视其消极因素,并探索消除其不良影响的对策,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作者旨在从班级教学管理中微观层面的教育资源分配现象“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着手,探讨教育过程中“马太效应”的不良影响,并就如何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克服和抵消“马太效应”给出意见,以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目标。
一、教学管理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影响
在教育微观层面的马太效应体现为“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相比于成绩落后的学生,老师把精力和希望更多放在了勤学好问的个别学生身上,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获得好的学习条件,会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指导。这种分配微观层面教育资源时存在的马太效应,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重视。那些成绩优异、其他方面能力也突出的学生,经常会得到优待。学校中很多荣誉称号的评定及其他评比,虽说是面向全体學生的,但真正落实起来,只有优等生才有评定资格,每年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总是固定的少部分人群,而大多数学生就读期间竟然一次都未获得过奖学金;优等生们更容易被吸纳为学生干部,所以当有师生活动、研讨会、外出实践、学科竞赛等活动时,负责的老师们因希望达到活动期望的效果,就会更多选择学生干部们来完成任务,他们较其他同学就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了更多的机会锻炼和学习。
“马太效应”偏重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这种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的做法容易导致学生之间恶性竞争,形成班集体里少数和多数的隔阂,学生间和师生间的隔阂,导致学生两极的分化对立,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这将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的发展,对教育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影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阻碍了教育目标的达成,同时,也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当教师对学习好、能力强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对班里其他同学忽视时,会让大学生们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一部分人自负自傲,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信,丧失进取心,失去班级活动话语权。随着时间的侵蚀,意志力也会消灭殆尽,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和动力。
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班级内部容易形成“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氛围,“金字塔型”的不平衡发展使得部分大学生愈趋功利化。只要成绩好,就能得到奖学金、获取各项奖励和荣誉、当上学生干部、加入党组织等,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过分追逐分数的高低,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永远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成为“王子”,而多数大学生则成了仰望金字塔的“贫儿”。长此以往,师生关系容易出现紧张局面,受老师喜爱的学生会遭到同学的排挤,需要“仰视”的后进生容易产生类似“仇富”心理,甚至会产生分化对立等极端情绪,成为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潜在不稳定因素。这将使思政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让思政教育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解决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马太效应”问题的有效途径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他的学生雅各布森(L. F. Jacobson)在旧金山一所普通小学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从各个年级中各选出一些他们认为的有前途的学生,并把学生名单交给了学校老师。一年之后,凡列入名单里的学生都比其他学生进步快,求知欲强,充满自信,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都大大超过其他学生。然而教师们并不知道,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心理学家从总名单中随机抽取出来的。这是一个研究教师和学生双重心理的心理实验。这个实验证明教育对象有可能按照教育者期望方向的发展,学习成绩向教师的预期转化。故皮格马利翁又被称为期待效应(Expectation Effect)。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所有人都渴望被人赏识”[6]。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期望与赞美是满足人的需要,激励人自我实现的有效方式,而皮格马利翁效应和人的需要是相符的、一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推动力量既来自教师的赞许与表扬,又来自学生的观察和模仿。根据积极情绪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积极情绪和体验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总之,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许多心理学理论中都能找到理论依据,这些依据证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机制是教师的期望会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教育氛围,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本质是教师期待与学生成就之间的相关关系问题[7]。
(一)尊重和理解学生,给予积极的暗示与期望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认为: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大学生处在心理转型期,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上大学后,很多人感觉自己没有在高中时受重视,感觉别人都很优秀,而自己不再引人注目,这时,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赏识。
学院辅导员可以通过面对面座谈及猫课等各种形式,合理引导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展示自我的成长发展空间,让所有学生成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角,引导各种不同的学生社团支持各类活动。将学科竞赛纳入学生考核指标,重视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从通知发布到积极动员,从组队到联络指导教师,从培训指导到保障支持等各环节,给予学生极大支持,一系列的动员工作促进学生形成更强的持续发展意愿和潜能。
当大学生遇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教师应当用心分析学生的全面情况,有效地实施赏识教育。通过赏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促使其更加自觉主动地顺应社会规则的约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想去提高自己,证明自己。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控能力,动态运用各种激励措施
阿德勒认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提升人的自我认知和觉察能力。选择到非双一流院校学习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高考考试成绩不理想才进入他们理想外的学校的,他们在与考上双一流院校的同学相比时往往有一种不成功的感觉,有更强的社会需求,希望能得到社会认同、老师认同和同学的理解,如果他们不能尽快融入到班级团队当中,班主任不放手让他们表现、发挥,不给他们施展才华和进一步培养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能力的机会,势必会对他们四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辅导员和老师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波动,做好对具有自卑心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给予正确的建议和意见,使其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以及激发其内在潜能的发挥。
(三)发挥情感教育,关爱呵护学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兴趣能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有兴趣才能保证持久不断的动力。为了刺激本科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能力,学校可以设立学术导师制度,一对一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训练、境外交流等。在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可以采取研究生学习中的那种围坐交流式。日本心理学家古烟和孝认为:在同团体所有成员平等交流时,交流和竞争的效果最佳[8]。因此,班主任可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以平等的身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展开各种形式的诱导教育。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如果发现学生的缺点,要以合作的心态帮助他们,以求学生自我改进,不断提高。这样有助于形成师生二者之间互相信任的融洽关系,学生从而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取得一定的进步。
(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当今,大学教育除要求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通识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教育的要求,就应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鼓励学生的多样要求和个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滿足学生张扬个性的需求。高校学生的思维有成人化的趋势,比较早熟,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他们还是比较单纯的,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和提供发展的空间。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是激励、唤醒、鼓舞”[9]。因此,应该从注重情感性交流入手,倡导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从而不断期望和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鼓励喜爱教学工作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勤工俭学,鼓励对其它专业课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其它系的课程理论和实训课程。严格管理学生实习和实践过程,并为学生安排社会调研任务,将问题和研究意识的培养贯穿到实践中。
三、讨论与结论
为减少“马太效应”对学生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是学习者认为正确的、愉快的经历。”这句话是著名心理治疗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为此,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愉快地学习、愉快地生活。老师要做到准确把握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当前的大学生情绪有很大的波动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期望也不能一蹴而就,事实上,上世纪罗森塔尔实验的时候周期较短,而且学生岁数较小,容易说服。而大学教育是四年甚至更长,很难通过一两次期望就让后进学生一直信心百倍、不断进步。所以,教师在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影响和改变学生时,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这样当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产生波动时,教师也不能放弃,要适当容忍一定程度的退步,直到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总之,皮格马利翁效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抵消“马太效应”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坚持公平和高效的双重目标、保持协调并重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马太效应”背离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当务之急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管理的公平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上个世纪国外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把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精神实质,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将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有效地进行专业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充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效应,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对所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有助于达到教师对学生所期望的教育目的。不仅可以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能够提高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值得进一步调研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圣经·新旧约全书·新约·马太福音[M].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25:14-30.
[2]马来平.科学界的马太效应:范围与限度[J].贵州社会科学,2010,251(11).
[3]乔塞尔森.皮格马利翁效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评价与管理》,2010-09-15.
[6]高占海,刘永恒,赵爱学.关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四个不等式[J].教书育人,2005,(6)
[7]王菁.诠释教育教学中皮格马利翁的期待效应[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8)
[8][日]古烟和孝.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2
[9][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