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利
我家世代务农,祖辈和父母平平凡凡,普普通通,没听他们说过家风家教这几个字,但我的父母常常对我说——
“第一碗饭先盛给爷爷”
“吃饭了!利,快去喊爷爷。”妈妈一边盛第一碗饭一边对我说。“嗯!”我像领了圣旨似的奔向西屋(爷爷在西屋里休息),弟弟和妹妹像两个跟屁虫似的跟在我后面跑。我姊妹三人,我排行老大,从我记事起,喊爷爷吃饭这个任务便交给了我。“爷爷,吃饭!”“爷爷,吃饭!”“爷爷,吃饭!”我们争先恐后地喊着,唯恐爷爷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好,好,好,吃饭去喽。”爷爷笑容满面地回应着我们。而后我们就前呼后拥地跟着爷爷走向厨屋。“爷爷,您的碗!”我们三个小不点儿异口同声地指向妈妈刚刚为爷爷盛好的家中那个最大的碗。“妈妈,我也要。”小妹抢先跑到妈妈面前说,我和弟弟站在边上——小时候我们大多是不坐在桌边吃饭的。“都有,别慌,第一碗是……”“爷爷的。”我们接过妈妈的话茬儿,那句话被妈妈说过无数次,所以只要妈妈一开口说那句话,我们就会替妈妈说完。
“奶奶,我要吃咸鹅蛋。”弟弟拉着奶奶的手撒嬌。这个时候我和妹妹自然是不吭声的,因为奶奶最喜欢男孩。“好,一半留给爷爷,一半你们三个分着吃。”奶奶一边应付着我们,一边熟练地切着鹅蛋。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只有一半的三分之一的鹅蛋,心中窃喜:奶奶、爸爸、妈妈都没得吃呢,只有爷爷和我们三个孩子才有的吃!
“家中第一碗饭是给爷爷的,有好吃的要等爷爷回来才能一家人一起吃。”这些话,爸爸妈妈常常对我们说,也一直伴随我们长大。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给我们姊妹三人定过什么家训,也没写过什么家书,更别说写什么治家格言了。但爸爸妈妈用他们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我们姊妹三人自然而然地秉承了父母孝敬老人的思想品德。我们长大后,参加了工作,都用拿到的第一份工资为爷爷买了他喜欢吃的——奶奶去世早,我们上学的时候她就不在了。
“远亲不如近邻”
爸爸妈妈都是随和的人,街坊邻居没有处不来的,街坊邻居也爱往我家借东西,不论妇孺老幼,爸爸妈妈皆笑脸相迎,从没说过半个不字。偶遇借出去的铁锹、洋叉、筛子坏了,爸爸妈妈也从不责怪,更不用说让人家赔了。爸爸妈妈经常说:“谁家的东西能全部置齐?谁都有用着别人的时候。平常你帮了别人,等你需要别人帮忙时自然会有人帮你。”邻居之间是要互相帮助的,这样大家才能处得好。爸爸妈妈虽然不知道三尺巷的故事,但他们常常给我们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要我们与邻居们友好相处。
“人勤地不懒”
爸爸妈妈是勤快的,不论春夏秋冬总是早早起床,要么做农活,要么收拾家里,要么去邻居家帮忙(在我小的时候,还不兴打工)。总之,只要醒来没有一刻是清闲的。邻居们不止一次地说我妈妈:“好邻居,快来歇会吧!你不累吗?”妈妈每次都笑着说:“不累,咱庄稼人有的是力气,力气用完了,歇歇还有。”爸爸这个时候总是笑而不语,继续干着手里的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只要地里有农活都会叫上我们姊妹三人一块去干:拔草、拉犁、给玉米苗施肥……每当有邻居夸我们家的玉米长得好时,爸爸总是谦和地说:“都一样,你家的也不差。人勤地不懒嘛!”我们姊妹三个听了,干得更有劲了,因为爸爸总向外人夸我们勤快。在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我们更加爱劳动,经常扫地、收拾屋子、收拾妈妈晾晒好的衣服。当时,几乎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夸我们姊妹三人勤快呢。现在,我们回家看望爸爸妈妈时,还争着抢着干家里的活。
“咱得对得起这份工作”
2001年我踏上了三尺讲台。在我即将走上讲台的前一天晚上,爸爸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利,你可要好好教书,好好教人家孩子啊,咱得对得起这份工作!”因此,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一直认真教学,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现在,教学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哪天不上课,不与学生交流,我心里就仿佛少了点什么。妈妈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却教会了我钟爱自己的事业,用心爱学生,我想爸爸妈妈说的“咱得对得起这份工作”或许是对爱岗敬业的最好解释。
我的父母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姊妹三人践行着家风,那些家风犹如春雨般随风潜入我们的心灵。我们会像父母一样践行家风,让优秀家风发扬光大,为共同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