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镗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建議以“创新+品牌”双轮驱动上海建设“五个中心”,迈向兼备经济影响力、科技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的卓越全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建设“五个中心”进程中打响“四大品牌”,引领全国发展“创新经济”“品牌经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重振昔日上海品牌享誉全国、上海产品畅销全国雄风,推动上海品牌上海产品阔步走向世界;形成上海独特优势,为中国/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波浪潮”蓄能聚势。
一、金融中心建设要秉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宗旨
上海建设金融中心,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对实体企业投资供给;着力金融创新助推科技创新,更好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增加对“双创”的投资供给
(一)建议上海向国家证监会申请开展以下两项改革试点
1.试行“同股不同权” (即双层股权结构)IPO
2.试行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纳米新材料等新一代高科技初创企业盈利前上市IPO
同时规定,发起人经营骨干必须在初创企业实际盈利一年后方可减持股份,盈利前其所持股份不得上市交易;并规定大股东减持股份必须提前一周公开信息披露,其意义在于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二)建议探索建立金砖版的SWIFT
SWIFT是全球最大合作支付网络。依托金砖银行设立在上海的优势,探索设立由上海管理的金砖版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的可行性。
二、科技中心建设要占领科技、标准制高点,为中国经济“第二波浪潮”蓄能聚势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中心,还应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
(一)确立三种观念
一是科技创新要有大视野、大局观。树立为中国经济“第二波浪潮”蓄能聚势的建设理念,致力于破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二是进入新征程,走内生性科技创新道路是不二选择。
三是处理好是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并不排除国际合作,应充分利用国外高科技输入中国的渠道,开放投资比例限制,以市场吸收国外高科技输入中国,助力中国高科技发展。
(二)加强中国标准研发制定
着力于中国科技、中国标准占据全球制高点。
实业界流行的说法是: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品牌,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其中蕴含着中国技术要占领全球制高点,离不开中国标准占领全球制高点的哲理。主导世界标准制定,将有利于本国产品出口。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标准的消长,最终取决于数量——应用范围广度。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这是推广中国标准的有利条件。 为了能进入中国市场,几乎所有国家都无法无视中国标准。例如在2008年奥运会前,大唐电信和德国西门子公司主导推进开发3G手机标准“TD-SCDNA”,中国移动公司提供服务。最初大部分专家都说TD方式不会普及,但事实证明标准的消长最终取决于数量,如今中国移动约有7亿用户,就连对移动通讯拥有压倒性优势的高通公司考虑到知识产权使用费等最终改变了初衷,接受中国标准。
建议在重视专利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强中国标准的研究制定。让全球更多行业采用中国标准,占领全球标准制高点。一要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行动计划;二要加强标准、科研人才的培养;三要加强标准制定的国际合作,协调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四要着力于在中国优势产品、优势领域率先推行基于国际合作的中国标准,打造先发优势。
(三)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对激发创新活力最大的制度和资源保障。
1.营造能够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
创新本是“九死一生”,是科技人员与失败博弈的过程,宽容失败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没有宽松的环境就难以激发调动科技人员不怕失败、持续攻关的激情和斗志。
2.改变急功近利的考核机制和“一刀切”的人才评价机制
创新和创意都有一个从萌芽到成长、成熟过程,急功近利的考核机制,只会助长科技人员浮躁心态,无助于催生科技成果。
3.改变行政过度管理创新活动的方式
让科技人员有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自主决定如何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活力。
4.给掌握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人员以公正的社会评价和相应的社会地位
以利于激励后来者,凝聚奋进力量。
(四)推进科技 与经济深度融合
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创新模式,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于使核心技术尽快转化为市场产品、技术能力、产业实力。破解新技术不能融入其产业链,上下游不衔接,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困局。我们同国际先进水平在核心技术上差距悬殊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骨干企业没有和科研机构形成协同效应,新形势下必须迅速补齐这块短板。
(五)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优质产品的背后是先进技术,先进技术背后是前沿科研,前沿研科研背后是现代教育。只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激情的人才,方能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迈进。
(六)建议实施几项具体规划、方案
一是制定《大数据应用及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二是制定《加快智能汽车产业体系建设战略规划》,包括智能公路及公路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制定《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方案》;四是向中央争取在上海多安装IPv6根服务器,为在自贸区内推进亚太信息枢纽建设提供硬件支撑,强化上海新一代互联网核心能力。
三、补齐品牌建设短板,让创新/品牌双轮驱动上海高质量持续发展
过去上海品牌驰名国内外,进入二十一世纪,上海品牌建设不尽人意,不进反退。
去年12月上海市委提出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为上海品牌建设注入新动力、活力,开启了上海品牌建设新征程。
(一)二个维度显示上海品牌处于第二梯队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担任主席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d)“十二五”中发布第九届《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在500个品牌中,上海入选品牌为45个,居北京(92个)、广东(84个)之后,位列第三;第四、第五位分别为浙江省(44个)和福建省(38个)。从入选品牌的数量对比,上海入选品牌数仅为第一第二名的1/2左右,差距悬殊,而与第三第四名十分接近,仅比浙江省多1个,此其一。
其二,从品牌价值分析,上榜500个品牌总价值为65837.64亿元,平均每个品牌价值为131.68亿元;而上海入选的45个品牌合计价值5237.5亿元,平均每个品牌价值为116.39亿元,仅为500个品牌平均值131.68亿元的88.39%,比平均值低11.6个百分点。
从入选品牌数量、品牌平均价值二个视角分析,可以认为,上海品牌在全国已跌入第二方阵,这与上海的经济科技地位很不相称。究其原因(短版)主要有三:一是过去上海从政府到企业未把品牌建设放到战略层面。企业经营者追求“赚快钱”,满足于为“他人做嫁衣裳”。二是企业缺少品牌领军人物。缺乏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没有认识到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创造高的附加值。三是企业改革中没有很好保护传统老品牌,浪费了长期积累的宝贵的无形资产。
(二)上海科技/品牌建设面临新机遇
机遇之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需要”就蕴含着对高品质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的需要,科技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机遇之二,市委高度重视,为品牌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活力。
机遇之三,中美贸易摩擦倒逼中国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和产业升级。
特朗普上台后,2017年12月18日公布的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2018年1月9日美国国防部公布《2018美国国防战略纲要》,都把中国列为对美国國家安全首要威胁的战略竞争对手,威胁到美国的实力、影响力和利益,并以“竞争战略”取代“接触战略”。力图遏制中国崛起,维持其经济、科技霸权,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关税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十大高科技产业)、企业战(限制中国通过收购美国企业获得高科技,遏制中国高科技企业在美国发展)、人才战(严重破坏中国“千人计划”,并加强争夺全球高端人才),明显聚焦于争夺高科技知识产权和能开发出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方位开展对中国“创新经济”遏制所形成的压力,必将激发中国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等)研发的决心,成为倒逼中国加快科技、品牌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三)上海品牌建设 发展“品牌经济”若干建议
做优做强上海“品牌经济”打造“创新经济”“品牌经济”引领上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品牌是一个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加强品牌建设,增加优质供给,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去年,我国将每年5月10日设为“中国品牌日”代表着“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深刻转变,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是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要求。
1.组织好各方力量协同发力
发展品牌经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个主体协同发力方能臻至全功。
发展品牌经济,一要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二要政府做好细致服务,要在增强创新支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优化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当好“店小二”;三要社会组织、教育系统、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舆论宣传等方面要在加强人才培训,优化品牌发展协作平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方面协同发力。四要各方协同,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响上海城市品牌。
2.做实做强“四大品牌”承载体
承载体之一是行政区。
上海市委市政府4月印发《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上海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个《三年行动计划》后,各区纷纷制定了各自的“四大品牌”建设方案。下一步,建议在明确各区功能定位基础上,根据各区在全市大局中的特殊地位,特殊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征,超前思考未来自身定位升级,功能拓展以及与兄弟区的协作项目,做到共同围绕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大局,差异定位,突出核心功能,核心亮点,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做实做强上海“四大品牌”,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承载体之二是企业。
对支撑上海“四大品牌”的企业品牌要分类指导,因企施策
上海“四大品牌”是以大批企业品牌为基础,由一大批骨干企业品牌为支撑而得以发扬光大。对隶属于“上海服务”“上海制造”……“ 四大品牌。”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群,要通过调研分析,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特征、成长潜力、尤其是领军人物的气质胸襟,分类指导,帮助其设定自身的品牌定位、分阶段发展目标,制定品牌成长战略规划,引导其按照品牌成长规律在市场竞争中成长为国家品牌、区域品牌、全球品牌。
3.打响“四大品牌”要明确重点、着力点
品牌分为国家品牌、城市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个人品牌,上海“四大品牌”属城市品牌。在打响“四大品牌”中应明确各自的着力点。“上海服务”重点有二,一是通过政府对企业的良好服务,引领企业为消费者、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政府持续提高对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上海制造”可借助“中国制造”已驰名全球的国家品牌打响城市品牌,重点是提高制造品质,改变海外已存在“中国制造”属低端制造的形象,打造“上海制造”就是“精品制造”、就是“上海高质量”的品牌形象。“上海购物”重点是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为中国建设“消费社会”和吸引每年赴海外旅游者在海外消费1.1万亿元的购买力,部分回流国内市场作贡献。“上海文化”重点是挖掘、弘扬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中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传递正能量,提升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4.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夯实“品牌上海”基础
做强、做优企业品牌是打响上海城市品牌的微观基础。
企业提高品牌社会知名度、美誉度,顾客忠诚度,成为优势品牌、市场领先者,应从以下几点着力:一是明确山寨永远不可能创造品牌领导力,高质量高附加值是优势品牌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品牌包含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消费者六方面内容,在属性、个性确定后应持续在提升价值、文化上着力,为顾客持续提供新价值和历史积淀的品牌文化,给顾客以更好的期望是造就顾客忠诚的要领;三是专注于做好一件事并比别人做得好,把产品做到极致、独一无二;四是以预期客户的期望为导向改进产品和服务,使客户有更多增值感、获得感,着力为客户创造终极价值,打造良好的客户价值,夯实优势品牌的基石;五是厚植品牌无形资产。经受时间考验,历史积淀,夯实品牌发展的科技基础,持续提高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近期可以苹果作为样板。苹果品牌手机,产品经久不衰,引领科技繁荣,今年品牌价值超过1100亿美元、市值破万亿美元,可以作为参照系。确立品牌就是发展,品牌就是未来,品牌就是市场通行证的经营理念。
5.成立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或品牌发展促进会)
接受政府委托,贯彻“弘扬老品牌、培育新品牌”方针,以推动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为工作重点。一是挖掘上海老品牌资源,提出重振老品牌雄风的规划建议,使沉睡的老品牌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二是在新兴品牌群中發现成长性好,前景预期远大的新兴小品牌,重点帮助其制定品牌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任务、分阶段目标,报请市政府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弘扬品牌文化,品牌说到底是文化。研究中心(促进会)要总结提炼各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和品牌发展的独特经验;四是制定品牌质量标准,参与制定品牌质量升级规划;五是创造条件成为《中国500强品牌榜》评选发布机构。
6.品牌建设与科技创新协同推进
品牌可以把短暂的技术优势转化为长久的企业竞争优势,品牌可以承载、蕴含其他知产权(如专利、商业秘密),也需要其他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成果的支持。只有在产品中持续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才能给客户持续提供新的使用价值,让客户获得更多增值感,满足感。要着力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引领、助力“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协同推进上海高质量发展。
7.营造环境,努力吸引外国优势品牌
打造上海品牌高地。在打响国内品牌的同时,努力吸引外国优势品牌,给进入上海市场的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选择,助力中国发展具有国内产业支撑的“消费社会”,吸引海外消费回流国内,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8.设立品牌发展基金
主要用于振兴老品牌,扶持新品牌,支持上海品牌走出国门,成为全球品牌。
9.着力降低企业打假维权成本
切实执行“以补偿为主、惩罚为辅“的侵权损害司法认定机制,破解权利人“举证难”、“赔偿低”、维权成本高、“周期长”。
10.企业要选配好三个领军人物
三个领军人物:企业领军人物、科技领军人物、品牌领军人物。
领军人物要能保持战略清醒、战略定力,具备大视野、大格局,爱国爱企,学有专长,勇于进取的素质。
同时,航运中心建设要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发挥好“桥头堡”作用,不失时机开发利用北极新航道。 经济中心建设要避免经济结构过度“服务化”,保持制造业约占GDP25%。贸易中心建设要创造一流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吸引外国优秀品牌,打造以内部实体产业生产力为支撑、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建设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补短板、拓空间,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引领融合发展、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嬴,增强上海对长三角城市群辐射力、带动力。
(作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注册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