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红
摘 要: 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英语是交流思想和思维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思维能力培养与英语阅读教学有效对接。本文以Father Dearest阅读教学为例,从阅读准备、阅读体验、阅读延伸及课后作业方面阐述高师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學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以及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以主动参与为前提、以问题设计为灵魂、以动态生成为保障、以实践创新为旨归实现其诉求。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实践及诉求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关注的话题发生了重大变革,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的思维品质首次作为显性目标提出,足见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是摆在一线英语教师面前亟待探索的课题。
一、思维能力培养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对接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的分析、比较、综合、推理、抽象、概括、批判、创新的高级认知活动。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英语是交流思想与思维的工具,英语学习与思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高师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解码文本的表层信息,更要展开深层次的文本阅读活动,读出文本背后所承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人文情怀因素,有效的阅读活动集阅读、分析、交流、质疑、思考于一体,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各个维度紧密契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力求将英语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对接起来,使学生学会辨析语言和文化现象,通过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建构自己的观点与概念,形成独特的思想与品格,实现自我价值。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路径
下面,笔者以郑树棠、周国强主编的新视野英语教程(第三版)2 Unit 5 “Parents Love”中(Text A) “Father Dearest”的教学为例,帮助学生建构以思维为核心的阅读活动体系,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阅读准备:点燃思维火花
1.巧妙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一开始笔者用这段话导入:The older you get, the more deeply you begin to realize your parents love. When you were young, your parents made sure that you were always safe, and for sure this sometimes seemed silly to you.听到这儿,有些学生默默笑了。接着,呈现这个问题:Is there anything funny that your parents (especially your father) do even now to protect you?学生争相说出各自父母对自己所做的有趣事,有些学生觉得父母始终把自己看成小孩。
【设计说明】巧妙的导入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开动脑筋(brainstorming)。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更趋敏捷、灵活。上述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2.解读标题,培养预测推理能力。
由上面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出阅读文本的标题:Father Dearest,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及已有知识预测文章主要内容。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乘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然后,笔者把学生的预测列出来,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核对所列出的预测哪些更符合文章内容,哪些更具想象力。
【设计说明】预测活动是一项卓有成效的阅读策略,它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被动接收信息的模式,让学生在读前主动积极思考,大胆推理预测文章的整体内容,这样的预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为全面理解文章做好铺垫,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打下基础,使学生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阅读体验:拓展思维维度
1.分析结构,训练综合概括能力。
笔者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学生用了love, protection, protect his children, Dad tried his best to protect his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等概括,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经过思考给出多样化的答案。之后,让学生分析叙事类文章结构并概括各部分主旨,如下表:
【设计说明】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框架结构,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关系,这样学生阅读文本甚至写作时,也能关注这种逻辑关系,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训练综合分析能力及概括思维能力。
2.相互提问,激活求异思维。
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把握之后,笔者适时让学生就文本内容相互提问,先在小组提问,而后向全班汇报。学生的问题精彩纷呈,有的在文本中能直接找到答案,有的要从几个句子或者几个段落概括出答案,有的要回答作者的言外之意……
【设计说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式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这似乎成了提问的不二法门,然而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扼制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古人云:“知而好问,然后能才。”从这个视角看,提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因此,要改变课堂提问“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形式,实现提问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交织,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思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阅读延伸:推进思维深度
1.比较反思,培育批判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体裁、结构,而且要辩证地看待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导他们质疑作者的观点,更要让学生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想法。为此,笔者设计以下的问题链: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to write the passag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athers love? Can you endure i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r fathers love and that of the authors father for him?
【设计说明】真正的阅读不仅是获取表层信息,更是借助思维对表层信息进行深层推理,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问题链的设置能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在问题情境中思考、质疑、探究,通过比较反思,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持续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2.小组合作,促进深层思维。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观点:父爱得到回报,孩子同样深爱自己的父亲,这里笔者顺势让学生小组讨论:How would you love your parents?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爱护照料下健康成长,班级学生如今远离父母,更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他们怀着感恩之心畅所欲言,讨论热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设计说明】基于“做中学,学中用”的教学理念,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获得自由发言的机会,讨论的内容来自文本又高于文本,既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做到言之有物,又能让学生尽情发挥,实现知识迁移的同时,让语言与情感、思维产生共鸣,不仅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学生思维向纵深跨越。
(四)课后作业:倡导实践创新
通过阅读文本及课堂所呈现的交互活动,可以看出学生兴趣盎然,因为本堂课讨论的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父爱及对父爱的回报。鉴于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来我们学校学习,心中肯定有许多话跟父母讲,为此笔者设置的课后作业是:Write a letter to your parents and show your love and gratitude to them.
【设计说明】孔子曾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发展过程,阅读教学正是这样一个过程,阅读输入的信息经过思维内化、整合后输出,即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帮助学生巧搭支架,启发他们联系实际进行想象、创造,真正以读促写,有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多维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诉求
(一)以主动参与为前提
英语阅读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显性目标,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参与、去探究,体验思考带来的乐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满堂灌”,而非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这样既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又泯灭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易于形成思维定式,遇事缺乏主见。因此,要打破传统,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作为生命的主体地位,所设计的活动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参与作為组织教学活动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学生可获得丰富的经历、完善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因此,思维型英语阅读教学要以积极主动参与为前提,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和谐发展。
(二)以问题设计为灵魂
阅读课的课堂提问是一个与学生互动交流、促进他们主动建构的过程,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进行科学的引导,教师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情境、有梯度的开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及固定思路,而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想象,融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生成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适度“留白”,留出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和鼓励学生相互提问或向老师提问,通过提问、质疑、辩论,让学生大胆思维,在说理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真正的理解、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对思想方法宝贵的体悟。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应逐渐设计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的问题,以增加其思维含金量,促进自学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关键处为他们搭建好“支架”,这样的问题设计是阅读教学的灵魂,能真正保证思维的持续发展,有效提升综合素养。
(三)以动态生成为保障
阅读教学并非只是固化的预设的文本阅读,它更是动态的生成体验和感悟。在教学中,“师生不断缘遇着、创造着、解释着课堂事件,在此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教学正是这一系列课堂教学事件及由此实现的内容的变革与意义的生成”。为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将部分生成演变为整体生成,教学的生成常常分散于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其次,从浅表生成发展到深层生成,如对阅读文本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那么这样的生成过于浅表化,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通过品析、追问、读悟等多种手段,达到深层次的生成。再次,从单维生成推进到多维生成,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单维的知识流动,更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教学的方法、视野、思维及价值取向等维度均显示生成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以实践创新为旨归
学习的终极旨归是“学以致用”,知识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教师要理论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切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主动探寻、思考、运用知识,使学生感悟到学习与掌握知识的价值,只有亲身体验、实践的知识才能透彻理解、熟练应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实践意识的关键,除了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外,还在于思维习惯的养成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创想,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运用思维对实际问题进行辨析,养成追问的习惯,培育批判思维品质,积聚创新能量,提高实践能力。
在高师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把握最佳切入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解读文本信息,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让每个学生充分思维,形成自己的文化理解,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的品格,增强学生的持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2]林崇德.从智力到学科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3]刘道义.启智性英语教学之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4]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