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8-12-08 09:37周桂楼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对策

周桂楼

摘 要: 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毕业生党员 党组织关系转接 对策

2015年7月,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15〕33号)文件,文件指出:“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从源头抓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既是高校党委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日常工作,又是增强党员党性和组织观念的一项教育活动,更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中组部有关文件精神的一项严肃和重要的政治工作。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毕业生党员教育活动,组织毕业生党员学习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流程和政策规定,保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高质量地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毕业生党员不重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在毕业离校之前,部分毕业生党员不清楚按时转接组织关系的重要性,影响组织关系的正常转接。一是部分毕业生党员离校后未办理交接手续,长期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其中有部分毕业生党员,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在较长时间内不正常参加所在党组织活动,成为“流动党员”。二是有的毕业生党员未在介绍信有效期内转接组织关系,使得毕业生党员和组织之间难以建立联系。他们不够重视党员组织关系,人在一处、组织关系在另一处,不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组织关系长期放在“口袋”中,成为“口袋党员”。三是没有按照党员组织关系逐级转移的程序,部分毕业生党员越级办理转接手续。四是毕业生党员对所去单位的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准确。部分毕业生党员毕业前在校外实习,主观上不重视,向学校提供了错误的介绍信抬头,影响正常组织关系转接。

2.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程序较为复杂。

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过程需要根据各级党组织的隶属权限来进行。以江苏盐城某高校党员毕业生赴浙江杭州某高校继续读研为例(两所高校党员组织关系均隶属于所在地的市委组织部),其转接过程如下:一是先在该毕业生所在的二级院系党组织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1;二是至该毕业生所在学校党委组织部,开具介绍信2;三是至盐城市委组织部,开具介绍信3;四是至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开具介绍信4;五是至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开具介绍信5;六是至杭州市委组织部开具介绍信6;七是至杭州某高校组织部,开具介绍信7,最后将介绍信7交至所在的二级院系,二级院系根据需要将该毕业生编入支部。毕业生党员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办理有关事项。

3.部分社会基层党组织不重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未就业的毕业生党员可以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由于个别基层工作人员对组织关系管理规章制度理解不同,认为只有当人事关系和户口关系同时调入本地,才能给其转接组织关系[1]。

4.党员学籍档案的管理与组织关系转接存在矛盾。

根据相关规定,大部分高校将党员档案放入毕业生党员的个人学籍档案,通过机要形式派遣至人才服务机构或有接收权的单位。但有部分社会基层党组织以未收到党员档案为由不接收其介绍信,影响到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部分毕业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

部分高校在发展学生黨员中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问题,部分毕业生党员对一些的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不熟悉,不清楚党内的一些基本管理制度。一些毕业生党员在毕业时不知道需要转接组织关系。有的毕业生党员暂时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他们准备随时换工作单位,这就导致他们不愿意及时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工作单位,存在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的情况。

2.部分高校党务工作者工作力量单薄。

一方面,建党97年来,我们伟大的党已发展到有8000多万党员的规模。在校大学生党员的规模也大,每年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党员需要转接组织关系。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力量未相应增强,他们不仅要承担党建工作,还要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因此,他们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布置毕业生党员落实接收单位、开具介绍信和整理党员档案等工作上,而忽视对毕业生党员的转接工作培训和党性教育,导致毕业生党员对组织关系转接工作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足,出现部分毕业生党员不能够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的情况。另一方面,部分党务工作者不能够及时总结经验,缺乏创新精神,对于新形势下党员组织关系转接过程中的问题,未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

3.组织关系转接程序较烦琐。

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管理程序比较繁琐,从一个基层党组织转出至另一个基层党组织,本省内进行无纸化转接,至少需要经过四个党组织进行四次转接,部分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系统”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还未更新或者安装,增加了转接工作的难度;省外,多的情况需要经过六个党组织进行六次转接。由此可见,学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复杂,程序烦琐,如学生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很容易出现遗失现象或怕麻烦不转接组织关系,而成为“口袋”党员。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对策

1.重视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党委组织部门要会同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定期对组织关系转接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各街道、乡镇党委要为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建立省内“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系统”无纸化转移。要结合工作实际,开通档案转接特殊通道,使组织关系转接工作顺利开展。

2.提高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增强其转接组织关系的自觉性。

首先,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发展党员的程序和党员标准,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其次,对于那些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经常不参加党组织活动,经过教育仍不悔改的,要严格处理。要从源头上提高党员培养质量,增强其党性意识和组织观念组织纪律性,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3.对毕业生党员加强离校前教育,增强其责任感。

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要对全体毕业生党员进行一次组织纪律的专题教育,强调组织关系转接的重要性,告知转接的程序和规定,要求毕业生党员及时按要求转接组织关系,增加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相关知识教育。广泛宣传有关组织关系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教育毕业生党员毕业后要主动保持与挂靠党组织的联系,及时采用电话、信函、网络等多种方式向党组织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等情况,及时按规定缴纳党费。毕业生党员在组织关系转接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只有按照“高标准管理毕业生党员”的原则,才能确保每一个毕业生党员都能全面地掌握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的意义和要求;才能确保毕业生党员都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及时转接党员组织关系[2]。

4.切实做好毕业生党员档案材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高校二级学院要做好毕业生党员档案材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归档材料主要包括:入党申请书、个人自传、积极分子登记表、思想汇报、团支部推优、党校结业证书、群众座谈会记录、支委会讨论记录、政审材料、发展对象审查表、入黨志愿书、预备党员考察表、预备期思想汇报、转正申请书等。特别要检查《入党志愿书》等材料填写是否完整规范、审批签字及盖章是否完备。预备党员的预备党员教育考察登记表应填写到毕业前。在毕业生党员档案材料的整理、归档和转移过程中,要认真办理登记和交接手续,确保档案材料完整转移。

5.强化教育培训,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实行分类指导。

一是制定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的时间表,确定培训内容。二是根据毕业生党员考研、就业、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等状况,加强分类指导。例如省内转接的要求:在省内转接党员组织关系的,通过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关系转接子系统实现无纸化转移。在江苏省内转接党员组织关系的,必须上报接收组织关系的具体党支部名称,且必须完整正确无误。由于党员个人上报信息不准确原因而导致网上转移党员关系错误或难以转移的,由党员本人负责。省外转接的要求:党员组织关系转至江苏省外的,需开具纸质介绍信。介绍信抬头是××省××市××单位全称。二级学院在开出介绍信前应请毕业生党员与所往单位党组织核实介绍信抬头和去向,要确保填写准确,转接顺利。充分利用QQ群等软件,提高分类指导的效率,帮助毕业生党员制订转接方案。三是针对个别党员申请自带党员档案的,高校党组织应事先和地方党组织沟通好,帮助毕业生党员成功办理转接手续。四是省内转接的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通过该系统及时更新转入、转出相关信息,转出地党组织通过该系统可及时了解组织关系是否转入,转入地党组织通过该系统向转出地发出回执信息。省外转接的党员,毕业生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新的党组织后,要将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回执寄回原所在学校。对未收到毕业生党员回执的,必须及时通知督促该党员在介绍信有效期内及时落实组织关系、完成转接手续,防止党员组织关系“挂空”,形成“口袋党员”,确保毕业学生党员顺利转接党组织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宏惠.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接转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7(06):67-68.

[2]蔡亮.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31-33.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