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儿童教育观

2018-12-08 09:37马义珵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丰子恺父爱

马义珵

摘 要: 丰子恺是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以润泽人的生命为指导思想,在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同时为后世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思想。本文從儿童教育出发,对丰子恺教育子女的事例进行研究,以从丰子恺对子女的关爱及教育和其儿童教育观具体思想等方面阐述丰子恺儿童教育观的精义。

关键词: 丰子恺 儿童教育观 父爱

1.丰子恺对子女的关爱

丰子恺十分关爱孩子,在《儿女》一文中,丰子恺写道:“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的时候。但我自以为这关心与悬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加味。所以我往往不顾自己的画技与文笔的拙陋,动辄描摹。因为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最年长的不过九岁,所以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天下当父母的,没有人会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有多个活泼可爱孩子的丰子恺也不例外。

当儿女幼小时,他对他们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兼母的父》的漫画便是丰子恺的真实写照。他陪伴孩子的日常生活,教他们唱儿歌,陪他们玩耍,一同做游戏,搭积木。他写道:“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还开心;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还伤心;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了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跤更痛……”

丰子恺的儿童观、生活观和教育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丰子恺在儿女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纯洁美好的儿童世界,形成了儿童教育观。

2.丰子恺儿童教育观的具体思想

2.1保有“赤子之心”的儿童教育观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必也。”(《孟·离娶章句下》)意思是贤德高尚的人不能丢失童真无瑕的心灵。丰子恺对“赤子之心”颇为推崇,他说:“所谓赤子之心就是……孩子的本来的心。这心是从世外带来的,不是经过这世间的造作后的心。”明言之,就是培养孩子纯洁无瑕、天真烂漫的真心。“这位崇尚真善美的艺术家,对于旧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虚伪世故、自私自利与冷酷无情是极端厌恶的,正因如此,他异常珍爱儿童的‘天真无邪,他满怀赤子之心,‘兴奋而认真地描摹儿童日常生活中那些耐人寻味的平凡琐事,衷心地赞美儿童的‘彻底真实与纯洁,称他们为‘全部心身公开的人”。

丰子恺认为,成人的事业和活动都是虚伪的,而孩子的“赤子之心”则珍贵无比。儿童贵乎其赤子之心,因而要守护之。在《华瞻的日记》中,作为父亲的丰子恺被孩子的情感完全陶醉。他摒弃了大人的一切成果窥探儿童纯洁的心灵,认为:“大人们的所为,真是越看越稀奇了!”《给我的孩子们》充满了对儿童的憧憬:“我在世间,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儿童时代是黄金时代,从儿童变为成人,在丰子恺看来是十分可悲的。他实在不愿意看到孩子们因为大人的错误教育而失去赤子之心,因此,他呼吁:“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而硬拉他们到这枯燥苦闷的大人的世界里来。”他常常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反省自己作为大人的虚伪之处。《作父亲》一文中描写了一件事:孩子们在街上看见了卖小鸡,甚是喜欢,小鸡贩子看孩子争着要买便不肯让价,孩子们买不成小鸡,都哭着跑回屋里去了。然而这篇文章并不是表达对孩子们的同情,而是要借这件事衬托出大人的虚伪:“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儿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父亲呢?”他认为成人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对待孩子,培养而不是扼杀孩子的童心。在《童心的培养》一文中,他要求世间教育儿童的大人们,不能斥责孩子的“痴呆”(即“童心”),也不能盼望儿童像大人一样,把儿童大人化,而“要处处离去因袭,不守传统,不顺环境照习惯,而培养其全新的、纯洁的‘人的心”,并教孩子保有这种全新的、纯洁的赤子心感受和领悟这个世界。

2.2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儿童艺术教育观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在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各种关系的同时,作为创造者和被欣赏者投身于艺术的精神表达和创作中,并慢慢成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习专业人才,更是在于培养具有想象力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丰子恺总能发现孩子们思想中的灵光,通过自己的漫画描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女儿阿宝看见凳子有四只脚却没有鞋穿,便把自己的小鞋脱下来给凳子“穿”上,妈妈看见想阻止她时,丰子恺连忙制止妈妈不要破坏这样有趣的景象,迅速作了《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长子华瞻才两岁时就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看见大人骑脚踏车的样子,就把两把蒲扇前后一放,当作两个轮子,拿着走,就俨然是在骑脚踏车了。因此,丰子恺画了著名的《瞻瞻底车——脚踏车》。在他七岁时,有一次想吃书桌上放着的苹果,可是手够不着,大人又不在身边,情急之下,孩子就把书桌的一排抽屉依次拉出来,形成一个小楼梯,爬上去拿到了苹果。这个景象恰好被走进门来的父亲看到,他惊喜地拿起笔来,赶紧把这个富有创造力的想法画到他的漫画速写本里。丰子恺通过记录孩子们富有童趣的行为,就是对儿童赞许和鼓励,更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丰子恺认为游戏也可以启迪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常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权利,玩可以启发儿童的智慧与能力。”孩子们有时在大厅上玩“猫抢四柱”;有时到天井里“造房子”;有时在花草里采集标本,捉蟋蟀,看蚂蚁搬家。丰子恺总是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有的时候他也会加入子女们一起玩。他的女儿回忆:“记得有一次父亲让我们到园子里去挖来烂泥,教我们塑造各种小动物。父亲特地上街去买来了彩粉,教我们调匀后给小动物涂上色彩,成为鲜艳夺目的泥工玩具。然后又逐一评比,看谁手最巧。这游戏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持续玩了很久,越做越像样了。连母亲、姑妈她们看了也都赞不绝口。”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尽情想象和创造,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铸造个性,培养能力。

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梦想的,在想象的世界里,“游戏与工作”“现实与幻想”“科學与想象”“理智与梦想”是可以水火相容、合二为一的。儿童在想象中不断地认知和探索世界、创造世界。

2.3融入中国智慧的儿童教育观

老子曾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一章)丰子恺完美地继承了老子诲示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爱生之念。其中他为弘一法师所绘的《护生画集》便是中国智慧在其漫画中的集中表现,也是他实践护生之爱最直接的途径。丰子恺尊重生命,认为众生平等,任何一种生命均享有天地恩养的权利。在他的诗中同样也表达了对于万物可贵的平等意识。抗战期间,丰子恺一改前期出世的态度,转而积极入世,期间创作了不少抗战题材的绘画,为实现人类的和平事业而高歌吟唱。他痛恨不尊重生命的万恶的侵略者,并运用中国智慧抗争到底。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袭击了上海。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到处狂轰滥炸,丰子恺一家逃难到长沙。后来丰宛音回忆战乱时期谈道:“父亲平时遇到任何危急和困难,都能保持乐观的情绪,但在这长年兵荒马乱,交通阻塞的情况下,独力带领老幼十余口,长途跋涉,毕竟极其辛苦。因此他的须发便在流亡途中渐渐斑白了。但他还是很达观,常常捋着胡子,把楚国伍子胥过韶关,须发在一夜之间完全变白的故事讲给我们听。”面对战乱和苦难,丰子恺没有向孩子们抱怨,而是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影响着他们,让孩子即使在流离失所之时能仍然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长沙安顿不到半年,九江失守,丰子恺只得又带领老幼十余人,来到了桂林。此时,妻子在流亡中怀了孕。“想起了未来的孩子,丰子恺觉得虽然多一个孩子多一点麻烦,但孩子降生在神圣抗战的时代,受到生气蓬勃的环境的胎教,生下来一定是个好国民,是未来新中国的坚强的一分子。丰子恺不怕麻烦。”这个孩子是丰子恺最小的儿子。他的名字叫“新枚”,取自丰子恺在汉口所作“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一诗的意义。丰子恺还把所喜爱的牛棚书屋让出来给新枚住,他说:“……让他吃牛奶,住牛棚,将来力大如牛,可以冲散敌阵,收复失地……”(引自《教师日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丰子恺先生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希望他们能自强不息、顽强地生存下去,为抗战为国家贡献。

3.结语

本文以丰子恺儿童教育观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广泛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以对子女的教育为例,结合丰子恺的儿童散文、故事、漫画的作品进行分析,对丰子恺的儿童教育观做出简要的概括。丰子恺关爱儿童,赞美儿童,其教育观从涵养人的内在生命出发,以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融入中国智慧,期待人们能保有赤子之心,用健全的心灵和睿智的慧眼达观万物。最后丰子恺的子女皆有所成就,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勤砚.以培养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教育[M].北京:柏实,2011:21.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

[3]丰一吟.我的父亲丰子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128.

[4]丰宛音.父亲丰子恺轶事[M].桐乡:桐乡市丰子恺纪念馆,2006:48.

猜你喜欢
丰子恺父爱
爆炒米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父爱如山
谦卑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