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城
摘 要: 插部是曲式结构中插入或穿插其中的部分。插部在音乐作品中准确地使用,不但能完美地体现作品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诠释作品的意境,而且能满足人们听觉上的特殊需要,提升作品的审美功能。插部在曲式分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插部在音乐作曲中所起到的功能意义看,兼具主体性作用和从属性作用。插部作为音乐作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和充当着独特的角色,在音乐作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有价值。
关键词: 插部 主体性作用 从属性作用 功能意义
一、引言
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某种插部,插部在物体中能起到固化和稳定的作用。在文章中,插部能起到起承转合、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作品中有许多插部,并且由这些插部构成整个音乐作品。曲式就是音乐作品诸多插部之一。
插部在曲式中将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插部作为固化音乐作品的整体性结构,对体现音乐过程、展现音乐意境,显得举足轻重。
插部在曲式分析中从模仿性的教学训练开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是插部模仿的样板。到了19世纪末,曲式分析开始变成了一门研究课程。插部在曲式分折中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插部在音乐作品中准确地使用,不但能完美地体现作品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诠释作品的意境,而且能满足人们听觉上的特殊需要,提升作品的审美功能。
插部,从其字面意思上说,顾名思义,即指插入的部分或穿插其中的部分。在音乐作品中,常用于如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赋格曲等体裁形式之中。从插部在音乐作曲中所起到的功能意义看,兼具主体性作用和从属性作用。
音乐的本质是其审美功能,插部作为音乐作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音乐的各种配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插部在音乐作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有价值。
二、插部在音乐作品中的主体性作用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根据《诗格》中的要求,掌握“四法”不仅是对作诗的要求,而且对音乐创作不无作用。插部在音乐作品中发挥起承转合的功能,是音乐创作中应遵循的章法。插部作为音乐创作中的主体性,是一种自为自存、自为自在,不依附于他物,并通过其独特性存在进行表达。既然插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主体性作用,那么插部的主体性只有通过自身特有的音乐形象来体现。以回旋曲式为例,奏明曲、交响曲、四重奏等套曲结构中的末乐章常采用回旋曲式。回旋曲式的基本原则是主题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在主题重复之间加以对比性格的插部。下面我将以肖邦《第十七首前奏曲》(op.28)为例,说明插部起到的主体性作用。
肖邦《第十七首前奏曲》(op.28)的曲式结构是回旋曲式,其图示如下: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曾说:“艺术存在于自然中,谁把它从中取出,谁就拥有了艺术。”如果将“插部”从音乐作品中取出,就可以透过另一个角度重新发现插部在音乐作品中所起到的主体性作用,正因为“插部”的这一主体性存在,才使得音乐作品美之为美,美之更美,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
三、插部在音乐作品中的从属性作用
在回旋曲式中,一个主题至少出现两次,前后都有与之形成对比的材料,从结构意义上说,这里的插部是与主部等量的。具有循环特点的像带再现单二部、单三部、带再现的复二部、复三部曲式,不但第一主题都出现了不止一次,而且中间都插有不同的材料,其实这里的插部的结构意义起到了过渡、衔接、纽带的作用。在赋格曲中通常把插部称为间插段,下面我将以肖斯塔科维奇的e小调赋格曲为例,说明插部起到的从属性作用。
赋格曲是从16到17世纪经文歌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来的,是复调乐曲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表现曲式,到了18世纪,j.s.巴赫运用插部的形式,赋予了赋格曲的新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个性化,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面,将展开部和再现部通过插部的形式,进行了新的组合和部局,使赋格曲几乎达到了相当完美,拓展了情景表现手法。在赋格曲呈示部以后,音乐段落在主题每次重新进入之前,称为间插段。这个间插段可以看成是小尾声的扩大和形式的扩展。在结构上起着补充、相互照应(即联系)的作用。一般地说,小尾声的篇幅比较短小,有时甚至只有几个音作为照应主题与答题的枢纽。在音乐作品中,间插段的篇幅通常要比小尾声长一些,织体的写法呈现复杂、多样化的形式。有些赋格曲中间插段的篇幅较长,规模之大,对推动整首乐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肖斯塔科维奇的e小调赋格曲是运用三部性的结构原则写成的四声部赋格曲,有两个主题,每个主题各有呈示部分和展开部分。其图示如下:
e小调:
间插段(19-21小节)、(63-66小节)起到引入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展开部分的作用。间插段(30-35小节)、(74-76小节)则起到将主题(36-40小节)、(41-44小节)、(76-79小节)从新调C大调、F大调、c小调上引入的作用。间插段(45-46小节),调式调性从降B大调逐渐过渡到b小调,采取等音手法转换,即把降B等于升a变为b小调的导音很自然地进入了b小调,起到调性转换,引入第二主題的作用。间插段(83-87小节)起到引入再现部的作用。
从对肖斯塔科维奇的e小调赋格曲的分析,可知间插段是将呈示部中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作进一步的发展,具有展开性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间插段的旋律音调一般特性不强,常运用流动性的音调进行,这样便于展开并可以烘托出音乐主题的特性;间插段富有强烈的动力性,中间无明显的停顿,音乐在进行中常采取模进的方法展开乐思,推动乐曲的发展;对音乐情绪的发展,间插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间插段常作为引向乐曲高潮的过程,使音乐情绪逐步高涨。当主题再次出现在中音区或低音区而情绪逐渐平静时,也需要间插段过渡。在间插段的调性发展方面,不仅本身可作离调或移调的处理,而且当主题在新的调性上进入时,也要通过间插段逐步过渡到新的调性上。
间插段很少保持在一个调性内,它常常是从前面主题结束的调性上开始,然后逐步地向主题重新进入时的调性上过渡,在过渡中可作调式、调性的变化(如从大调转入小调或从小调转入大调等)以促进乐曲的发展,增加色彩上的对比。
四、插部造成某种象形的意象显现
“文似看山喜不平”,强调的是文章的跌宕起伏,好比登山观景,美不胜收。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也一定是主题多种变奏,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变幻出很多形式,并通过人们的主观感知觉,可以有某种象形的意象显现,使欣赏者陶醉于美妙的情境之中。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第一乐章插部的意象所指就是这种象形的意象显现的代表作。这部作品采用一个主题加十一个变奏,人们听了这首交响曲后,有的说其作品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法西斯强盗像疯狗一样,其气焰不可一世;有的说插部主题同古老的德意志普鲁士军队进行曲有着血缘关系;有的说是对斯大林肃反扩大化运动的控诉;有的说主题与希特勒侵犯进攻无关,而是描写被斯大林破坏,希特勒只是把它最后毁掉的列宁格勒;还有的说可以带着善恶的情感去感受作品、去理解作品,发挥联想和想象。我认为这些音乐并不是都不能表现,一个主题加十一个变奏就是一种表现,抱持亲历的唯一性,就是要用耳朵去听,用心感受这首十一分钟强的音响结构之本身,其整个音乐的形态之进程及其动力、方向、力度、厚度、强度、幅度、音色、演奏技法等都是表现其所为。一个主题加十一个变奏,无关乎希特勒、斯大林。就这一个插部,足以在十一分钟强的时间里,充分地调动了人们的情绪,激发了人们的某种冲动。
五、结语
当人们创造某一插部的时候,插部本身就已经承载着让自身发挥作用,完成使命的任务。每一个插部都包含一定的特性,具有诠释音乐作品的功能。尽管插部本身在并不附加任何外因的条件下没有语意表达能力,但它还是通过音乐作品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刺激,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影响。
在音乐作品中,由于每个人的欣赏心境不同,观点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使得人们在看同样事物的时候抱持的音乐形象各具特色,各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插部”作为主体性和客体性而存在于音乐作品之中。
人们通过“插部”这样的媒介更好地理解了作品,透过插部这样的音乐要素看到了作曲家所表达的善恶、悲喜、正义、苦难,并且将其内化吸收,从而真正用心感受到、体味到音乐作品的真实,并随之伴随着对世界的看法和態度,激发对于好的事物、美的东西、真实的世界的渴望,这样的功劳无不和插部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我们对于音乐作品中插部功能意义的分析,不应忽视从不同的立场去分析,即“局内人”和“局外人”,在音乐作品内部,我们可以用主观的分析方法分析,在音乐作品外部,我们也可以用客观的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克里斯坦森,编.任达敏,译.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陈铭志.赋格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高为杰.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北京:音乐研究,2003(1).
[5]宋瑾.音乐的功能、价值与本质[A].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2003年北京第一届全国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