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建
中国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文/王雪建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文章简要介绍了新型城镇化的四个方面内涵,即市场主导、以人为本、内生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结合中国1980-2015年城镇化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城乡差距对城镇化有一定阻碍作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偏离并存,财政支出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但存在财政资金效率低下的问题;建议加强政企合作,提高运作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员流通。
新型城镇化;城乡差距;政企合作;户籍改革
城镇是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政府为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在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上都重点提及,城镇化发展也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理念由单纯重视数量和规模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由资源依赖和污染排放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转变,由单一考虑城镇自身发展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显著提高,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1.78亿,城镇化率仅为17.92%,然而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1亿,城镇化率达到56.1%,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我国整体城镇化也进入了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2000年到2015年15年中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大约20个百分点。从政府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2020》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应包含市场主导、以人为本、内生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四个方面内涵。
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造成了城市规模的泛滥和无效扩张,也造成了中国城镇化效率低下,土地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当前中国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要想实现经济增长,缓解城乡之间矛盾,解决三农问题,就要运用新的思路,实现新的增长,而要想改变城镇化先前存在的矛盾,必须打破政府主导的地位,引入市场机制,合理进行土地流转,以市场为主导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确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生活从农村生活转变为市民生活,更加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以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只追求城镇扩张,片面认为地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侧重于农民工生活问题的解决,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增添一份保障。同时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建设为起点,全面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动力发生转变,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应转变发展方式,从以前依靠外部出口拉动的外生城镇化,转变为现在的依靠内需、创新驱动的内生可持续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强调绿色发展,减少能源消耗,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必须放弃以往高耗能盲目开发、片面追逐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
中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有存在很多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这造成了城镇化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拉大了城乡差距,与城镇化的初衷相背离。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空间均衡发展,要做到城乡布局合理、城乡发展均衡、城镇文化多样性。乡村大多留有当地文化传统与特色,不能因为城镇化建设而将这些乡土文明放弃,要注重发“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保持城镇文明的多样性。
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多个领域,更要注重与其它产业战略均衡发展,不能顾此失彼。理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脉络,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合理快速建设。本文将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迅猛增长,如今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68元,增长到2015年的50251元,增长了近107倍,这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镇和乡村人均收入均有大幅提升,并保持强劲地上升趋势,同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远远大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这也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但也有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城乡收入差距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逐渐拉大,在2015年达到新的高点,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个阻碍。总体来说,经济增长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只是进程中出现的短期现象,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建设,收入差距在长期内将会缩小。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现阶段,政府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动者,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都要由政府做出合理的规划。在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下,只有政府才能发挥这种巨大的调节作用,对城市布局、城镇化演进做出统筹的安排。对于投资周期长、收益率低、现金流要求高的行业,尤其在道路、桥梁、公园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方面,都需要政府进行大量投资,进行政企合作,从政府引导开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才是确保此类公共服务提供的可行性。
一般来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背后往往是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这需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充分发挥土地规模效应,,加强农业创新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村民的城镇化。过剩劳动力的涌入,使得二三产业有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在吸收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提高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的同时,一方面促进了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人均收入,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和服务业水平的提高,产业效率不断提高,技术对于低水平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低端产业的人力需求已经饱和,而高端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又极具缺乏,就会产生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扭曲,阻碍技术进步,阻碍城镇化建设。
要形成有序的社会,必须注重规则和制度的建设。制度水平是一个区域的重要软实力,是城市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内部保障,制度建设更是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水平与城镇内的居民息息相关,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使人民生活有所保障,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能吸引众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管理、行政等在内的各项其他制度更能提高城镇的运行效率,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无形增加了人民的相对收入,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
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层次各领域共同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中国财政支出虽然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财政支出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只有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才能更有效率的实现预期目标。政府职能的局限是财政资金产出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采用政企合作的形式是弥补政府功能缺失,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最佳选择。政府跟企业联合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能节约政府资金,又能提高财政资金运营效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财政资金市场化,产生新的收益。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即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匹配,存在较大的市场扭曲,因此,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内生均衡”的基本内涵,不能像过去那样粗犷式的扩张,这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软着陆。
现行户籍制度是城乡劳动力自由流通的重要阻碍因素。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收入分布存在固有的弊端,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进一步增加了农民进城的需求,然而户籍制度是最大的障碍。改革户籍制度,放开各项管制,真正从农民的角度考虑,才能真正促进城乡人员流通,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进而打破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
[1]刘沛林.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地理研究,2015,(07).
[2]王桂花,许成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动态管理研究——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3]徐选国,杨君. 人本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特征及其可能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