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一轩
自由贸易区(FTZ)是各国在全球范围内集聚生产要素、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世界范围内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有效工具,也是国际间经济合作和利益共享的主流手段。当前,全球已建成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以转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为主体功能,并具有保税仓储、包装加工、分拨配送、展示批发、金融服务、旅游娱乐等辅助功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参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国情设立了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跨境工业区、综合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六大类海关特殊监管区,虽然具有自由贸易区的某些特征,但受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约束,自由贸易开放程度较低,综合性功能配置不强。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一是有利于我国加速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发挥先行先试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贸易制度优化,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并在国内其他地区实现复制推广;二是有利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有利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深化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便利化、一体化进程,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将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自2013年9月在上海挂牌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2015年4月在天津、广东及福建成立第二批3个自贸区,2017年2月选择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成立第三批7个自贸试验区,已基本形成以“1+3+7”自贸区为骨架、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高水平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 “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是对外开放层次最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更强、风险防控体系更为完善、设立条件最为严格的一种自由贸易园区,如阿联酋迪拜港区、新加坡自由港、香港自由港等。相比之前国内已设立的自贸区而言,自由贸易港在功能定位、管理体制、海关监管模式、贸易便利化、金融及投资政策等方面更为简化、高效,能更有效地发挥区域内在金融、贸易、港口、航运、服务、信息等领域的比较优势。《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上海将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流转自由”贸易监管制度。《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也指出以建设东疆保税港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国际化市场体系建设,条件成熟时进行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改革探索。由此可见,我国港口已形成从保税区到区港联动,再到保税港区,未来建设成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港区的发展演变路径,这对天津港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将产生深远影响。
对天津港来讲,地理上由于远离跨太平洋航线和亚欧航线两条国际主航道,海向相比新加坡、釜山和香港等港口,进入国际主干航线的航程较长,国际干线班轮挂靠航班密度较低,内贸箱占比较高,在发展国际水水中转功能上不具备优势。从政策上来看,相对于实行自由通航、自由贸易、自由企业、自由外汇、简单税制和低税率等全方位自由开放制度,并为进出口货物提供港口暂存、转口、寄售、加工、包装、销售等增值服务的超自由港政策,天津港现行政策与国际上的自由港制度和自由贸易体制尚有较大差距,无纸化报关、启运港退税等政策优惠缺失,直接影响了国际中转箱量进一步提高。而自由贸易港具有 “境内关外”的特点,货物可在进出口后报关,关税免征和非关税补益同时存在,在自由贸易港中可实现装卸堆存、重整货物、包装加工、采购配送、过境中转等工作的便利化。天津港可利用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和远海近陆的区位特点,充分发展国际中转集拼、内支线中转运输和沿海捎带等业务。
1.深度融入国际航运网络,加强航线互联互通
增加天津港与东盟、南亚、西亚、北非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和物流运输往来,进一步吸引带动境外货源来津中转,增强天津港国际中转集拼能力,使天津港成为东南亚、日韩至中亚、欧洲等地的重要货源中转站,扩大国际中转箱量,提高天津港的国际竞争力。借鉴沿线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经验,在码头数量、航道深度、码头装卸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性方面提升港口的硬件等级和集装箱作业效率,发挥天津港东疆国际配送中心的进出口国际集拼功能,吸引日本、韩国等地的出口货物与天津口岸出口货物一并拼装出口,并在运输型中转集拼业务的基础上,推进加工型中转集拼及服务型中转集拼等高附加值的中转方式发展。这些举措可以减少北方港口远洋航线货物境外分流,并通过获取运费、装卸费、港务费、堆栈费与各种加工费等收益,实现天津港传统装卸产业的提质增效。
2.建立健全环渤海地区的支线网络,实现干支线的高效衔接
合理设置天津港与其他港口间的外贸中转支线,促进环渤海各港与天津港互为中转,着重开展与秦皇岛、唐山、黄骅、龙口等港口的水水中转业务,提升天津港的集装箱吞吐水平,逐步实现环渤海内支线运输网络化、常态化,从而在降低中转运输费用的同时,促进天津港在环渤海内中转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同时,《海关总署关于支持和促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允许符合条件的船舶开展外贸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天津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试点。天津港可通过创新发展沿海捎带业务,吸引到第三地中转的货物回流天津港中转,提升天津港货物集聚能力,打造以天津港为外贸货物中转枢纽港,中小型港口为天津港提供集装箱喂给服务的沿海捎带业务港口网络,避免国内港口集装箱到国外港口中转所导致的境外分流。
3.发挥天津港大陆桥运输优势
当前天津港已开通二连浩特口岸、满洲里口岸和阿拉山口口岸3条国际货运班列线路和通往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十余条内陆海铁联运通道,在内陆腹地设立5个区域营销中心和25个无水港,形成了辐射广泛的内陆物流网络体系和广阔纵深的陆向经济腹地。借助陆向经济腹地辽阔、环渤海港口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距离四个出境口岸最近的比较优势,天津港应积极探索基于天津港大陆桥运输的国际海铁转运路径设计,按照《中欧班列建设 发 展 规 划 (2016—2020年)》的要求,加密增开中欧班列,推进建设“东北亚—天津港—大陆桥—中亚、西亚和欧洲”双向多式联运模式,打造通往国内内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地区的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开发日韩、中亚、蒙俄、东南亚等主要地区的货源市场,探索建设重点经贸合作园区和境外内陆港,建立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要节点的陆向经贸物流网络。打造以天津港为中转港,以陆桥过境通道和海铁联运为载体的海陆联运枢纽,探索集装箱由境外启运,通过大陆桥输送至天津港东疆海铁换装中心,再经天津港换装国际航线船舶,运往第三国或地区指定的运输口岸的新型模式,将北美、日韩、东南亚与中亚、欧洲地区的传统海运贸易模式转为经天津港大陆桥进行中转运输,最终实现以天津港为核心重构亚欧转运体系。
当前,国际贸易形态逐渐由在岸贸易、出口加工业向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期货贸易转变,而之前保税港区的功能定位侧重于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其政策设计和规章制度也服务于在岸和转口业务,没有充分支持国际市场业务和离岸业务,且存在现状与设计初衷不符、功能交叉、政策不协调等情况。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将会有效提升贸易的自由度,直接推动国际市场业务和离岸业务发展,真正实现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虽然物流贸易业务在我国港企营业收入中占比较高,但受交易风险较高和成本支出复杂影响,且需巨额资金拆借流动,整体毛利率水平较低。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天津港应转变发展观念,对接自由贸易港政策,进一步培育、优化商贸物流体系,实现由区域性码头运营商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
1.建立一体化物流供应链
横向推进码头、堆场、仓库等资源共享与协调,整合内陆集装箱货运站、铁路运输、集卡运输、支线运输系统、货运代理等服务,加速“港城分离、客货分流”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构建合理高效的海陆联动运输网络,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纵向通过整合物流中转、仓储、分拨、配送和运输等功能,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港航服务和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区域物流供应链综合枢纽,逐步完善港区综合物流功能、国际贸易功能和资源增值功能,从运输、储存、生产、营销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枢纽型现代物流增值服务,建立高效的,集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2.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化
充分发挥区域、交通、产业、港航等既有优势,积极推进临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着力培育以现代物流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机械工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先进临港制造业集群,强化港口与物流园区联动发展,加快发展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展示交易、信息处理等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强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并依托临港产业的发展带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航运等服务业的发展,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港口服务功能。
3.实现港城经济协调发展
强化港口规划与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以港口为核心,规划和发展滨海新区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重点服务后方产业和临港新城的发展需要,建立与滨海新区在生产业务、港口管理、物流升级、港口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机制,打造天津港与滨海新区规划、建设、布局的一体化格局。针对腹地经济发展中粗放式加工、传统商贸物流等低附加值产业占主导位置,整体产业结构水平较低,经济增速逐年减缓的特点,大力推进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自由贸易港区与腹地经济的联动发展,积极培育、吸引陆向腹地物流,建立与腹地货源与运力的联系,进一步参与腹地物流体系的规划与建设,统筹全程物流供应链,推进腹地生产制造、组织配送、加工服务等经济活动,实现基于供应链且以港口为中心的流程再造。推进港口功能、口岸功能、保税功能向腹地延伸,加快无水港和区域营销中心等多层物流节点建设,强化内陆物流网络覆盖范围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以货物加工、仓储、保税、中转、贸易等功能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体系。
4.培育贸易服务新业态
利用天津港在码头堆场、商贸信息、品牌效应等方面的优势,搭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与贸易分拨基地,着力发展煤炭、钢铁、矿石、汽车等货类的代理采购、分销执行、供应链融资、混配加工、仓储配送等贸易服务,借助自贸区政策优势,探索期货贸易、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模式,开立离岸账户避免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汇兑风险,发掘新的盈利增长点。创新跨境物流模式,搭建跨境电商平台,以自贸区为窗口和桥梁,深化与亚马逊、阿里巴巴等一流电商的战略合作,推进自贸区内跨境电商仓储物流园区的建设,探索建立海外仓、境外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创新线上通关、出口退税、汇算结算等服务,将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等功能有机地和跨境电商结合起来,打造港口跨境电商服务生态圈。构建与滨海新区大宗商品交易所的联动机制,拓展新兴货类交易品种,促进各类期现货交割库在自贸区内落地,开展仓单质押融资、期货保税交易、未来期权质押、D/P托收业务等多种融资业务,建设具有港口优势的贸易融资平台,实现港贸联动、贸港互融。
《天津市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实施方案》指出天津港要建成航运基础设施完善、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优良、资源配置能力突出的国际一流大港和全球重要的航运资源配置中心。《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定天津港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相对于传统港口主要发展装卸堆存业,以粗放式的规模速度型投资建设为主,单一追求吞吐量的增长方式而言,国际航运中心除了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一流的硬件设施外,更着重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航运服务业,以集约式的质量效益型多元化投资为主。目前,天津的航运服务主要集中在货运代理、船舶代理等附加值较低的下游产业,航运金融、国际航运保险、船舶经纪、航运服务中介机构、船舶融资、海事保险、信息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产业规模比重较低、发展缓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实现港航业和自由贸易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是天津港提升现代航运服务水平,助推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效途径。
1.打造港产联盟和港航联盟
深化与环渤海港口群内各港口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世界知名航运企业和大物流商、贸易商的战略合作,集聚资金、人才、信息,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航运服务业,延伸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链,围绕船舶融资租赁、舱单质押、物流授信融资、大宗商品交易、航运金融、船舶交易、船舶综合服务、信息咨询、海事保险、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等布局,实现航运服务产业的要素整合和布局调整,金融、贸易、保险、资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与港口装卸堆存主业的网络式交互,最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集群。用足、用好东疆自贸区法律、税收、金融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优惠和制度保障,集聚航运服务资源,整合航运服务功能,吸引航运公司、无船承运人、国际物流公司、船代、货代、航运经纪、金融保险公司、咨询服务与中介组织、海事律师事务所、国际海事组织机构、船级社、航运交易等组织落户东疆,形成国际一流的航运服务集聚区。
2.加速航运金融产业集聚
《加快推进津冀港口协同发展工作方案(2017—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信息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发展船舶融资租赁业务,推进航运金融租赁业务国际化。积极推动航运保险公司在津设立,探索启运港退税政策在津试点。在吞吐量预期增速逐步减缓、港口费收改革逐步推进、港企内生式增长空间有限的新形势下,天津港应以航运金融为重要抓手,积极对接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围绕建设自由贸易港区重点发展离岸金融、船舶租赁等服务业,参与航运运价指数及衍生品业务交易,借助天津在租赁、贸易和航运等实体产业的现有优势,形成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广泛吸收金融资源,并将其配置到港口实体产业中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融结合,打造产融投一体化商业模式。优化金融生态软环境,增强自由贸易港区核心竞争力,打造集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资本运作与兼并收购、航运基金、船舶租赁与融资、航运金融信息服务、航运信托、航运金融期货、航运会计服务、海事仲裁与法律服务和航运教育与培训等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服务体系。
经济新常态下,天津港单纯依托吞吐量高速增长和港口规模不断扩建的粗放型盈利模式不可持续,应主动依托自由贸易港优势,进一步发挥贸易对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培育多元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增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动 “走出去”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创新型商贸物流功能,增强港口统筹调配国际资源的能力。从而以自由贸易港建设带动港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产值增加,促进港产联动和港城融合,推动天津港从装卸运输港向商贸物流港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田珍.中国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措施[J].国际经济合作,2017,(12).
[2]李振福.我国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路径[J].中国船检,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