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趋势

2018-12-08 07:51周一欣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派分工理论

周一欣

(广西师范学院,南宁 530229)

1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简述。

关于西方管理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工业化初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中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后期)和20世纪90年代后(后工业化时期)。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的工业化初期,产生了西方管理理论的早期思想、早期理论,以及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思想和相关理论。在工业化初期,早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查理·巴贝奇,亚当·斯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分工理论,且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观点;巴贝奇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提出“边际熟练”原则,即确定劳动强度的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这些重要管理思想的产生,也为早期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定下了基调,即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围绕劳动分工和企业管理过程与职能,进一步采取行动,并提出相关管理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等。这些都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以泰勒和法约尔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完成了使管理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为西方管理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其“经济人”假设及在此假设影响下设计的管理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粗暴,由此引发的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使管理学朝着研究人本身和行为的方向发展,并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中期)开始产生“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的发展也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在这个阶段,代表人物和理论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麦格雷戈的“X-Y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人是“社会人”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关于人、人群、人的行为的研究和认识,从“重视人”到“尊重人”再到“理解人”,极大地推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

进入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对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研究也日臻深入,形成了各具特色、流派纷呈的“现代管理丛林”,出现了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等等,这些学派和理论都从管理过程、问题的各个阶段、层次、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使管理不仅成为一门艺术,更成为一门科学。

最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后工业化时期),西方管理学界掀起了研究组织文化的热潮,形成了组织文化管理学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企业文化理论、组织文化模型理论、文化合宜理论和跨文化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开启了文化管理的时代。文化管理把管理的重点转向软性管理,强调管理中的文化因素,也为管理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2 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关于西方管理理论的内在逻辑,可从其理论发展历程中初见端倪。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时代到人际关系、行为科学时代到管理丛林时代,再到文化管理的出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内在逻辑推动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1)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优化,管理是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组织和社会会因分工获得效率及经济效益的极大提升。因劳动分工分解了相对烦琐的工作,并由于特定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节约了未分工前每项工作转换的损失时间,以及机器的发明方便和简化了劳动,使得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虽然分工存在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不仅对以后的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20世纪初的管理理论影响也颇深,影响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首先是以“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的要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按标准化的操作方法进行劳动生产,并且要将管理者的职能区分为经营职能与管理职能。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6项基本职能、泰勒提出的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以及亨利·明兹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也体现了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进入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随着对人心理、行为、社会关系等的深入研究,可以看到对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与优化,如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理论,都从人性角度对管理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工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劳动与管理的效率。进入“现代管理丛林”时期以及“文化管理时代”,其中的学派和理论都以劳动分工为起点,从管理过程、问题的各个阶段、层次、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使管理及分工不断精细化、科学化,使人尽其才,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焦点始终聚焦于管理问题和过程中的效益、效率问题。从劳动分工的起点出发,效益和效率成为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因其效益、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可以看到,由于人们对效率和效益实现方式的认识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早期的管理理论及科学管理理论都提出要将生产过程、管理过程以科学的方式规范并确定下来,极尽可能地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一味地追求效率而忽视人性会导致效率低下。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梅奥等人经过试验后得出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这些理论都进一步从人性和人的行为出发,探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

而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管理理论丛林时代”更是产生了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管理学派和经验管理学派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并力图把用于管理实践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糅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管理学科,更好地改进管理的实践。决策管理学派则侧重于管理中的决策问题,认为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合理、有效的决策及决策过程是实现企业、组织效益,提升企业生产与管理效率的关键。系统管理学派提出管理对象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和系统,一个企业的管理需要考虑多个部门的内外部情况,并使各个部门的工作都能实现企业效益目标,提升工作效率。数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都主导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分配,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些学派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研究管理问题,但其核心仍是围绕提升企业经营的效益问题和效率问题,即效益和效率是管理的永恒主题。

(3)对人性的不断深入认识与研究,并展开了对文化问题的研究。从上述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历程及内容上可以看到,要想对劳动及社会分工进行不断的优化,需要管理对人性进行不断地认识和研究。从最早的“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的假设,可以看到管理理论对于人性的认识不断深入,即使是在经验管理时期,罗伯特·欧文也试图改变当时单纯追求效率、扭曲人性的管理局面。通过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进行反思,通过行为科学对人行为的研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这引导着管理者去思考组织中的人性及文化问题。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化管理诞生。文化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性,重视基于企业使命、责任、价值和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建设,将文化与制度、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硬管理”和“软管理”的有机融合,超越了传统管理中的弊端,使管理更符合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

(4)对管理本身及管理整体的研究不断细化、深化,呈现多学科、多视角、多技术手段、多方法的融合。从现代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到,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不断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研究手段等进行融合,针对管理过程和管理本身出现的多层次、多领域问题进行研究,如行为科学,是一个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更是运用了心理学试验的手段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找出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后来的“现代管理丛林”时代和文化管理时期产生的管理学理论,则更进一步将其他学科优秀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运用于管理学研究中,如数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运用了先进的数理方法研究管理过程和行为;组织文化理论则关注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后产生的企业文化及如何创造、管理等的问题;虚拟组织理论则运用网络技术革新组织形式,以虚拟组织的形式组织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使企业能及时面对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这些都说明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多学科融合不断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以更好地探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管理本身,推动管理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3 理论发展趋势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理论发展趋势。

(1)以多学科融合为基础,进一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从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现代西方管理理论普遍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对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进行剖析与研究,并且会在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呈现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并不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2)突出战略管理的导向与文化管理的核心。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各类组织发展的核心,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正确的战略就需要战略管理理论的支持。同时,管理科学进步的第四次革命是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的,文化软实力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因此,研究战略和文化管理将成为未来管理理论发展的核心。

(3)管理理论还将继续呈现流派纷呈的局面。管理理论丛林现象将会长期存在,由于现代管理现实的复杂性,以及多学科的不断融合发展,不同管理理论对许多管理问题都产生了不同的思考和态度。在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中,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情况和态度,管理问题的解决答案也不唯一,一个又一个管理思潮不断涌现,如全面质量管理、学习型组织等理论,也使管理理论丛林持续繁茂,这也会使管理理论丛林现象长期存在。

综合各类研究可以看到,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的发展,将会在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决策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等领域继续发展,并进一步对管理自身的哲学伦理、内在逻辑进行探究,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管理理论的新领域和新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第5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益锋.管理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寇晓宇.《国富论》中的分工理论对20世纪初管理理论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4(11).

[4]齐善鸿,邢宝学,周桂荣.管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

[5]魏文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唐蕾.管理理论未来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探析——基于对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的再思考[J].商业时代,2011(1).

[7]宋红霞.从管理理论演进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14(19).

[8]曹备.中小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7(31).

[9]钟冠崙,方金燕.“市场决定性”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1).

[10]余洪.论创新是现代管理的灵魂[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11]赵清文.探究现代管理环境下房地产公司会计管理完善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6(18).

猜你喜欢
学派分工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