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自检型内曲线液压马达的结构原理

2018-12-07 10:07张旭朱凯周龙栾振辉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21期

张旭 朱凯 周龙 栾振辉

摘 要:为了提高内曲线液压马达的扭矩测量水平,在综合分析现有扭矩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扭矩自检型内曲线液压马达的结构原理,分析了液压马达的结构特点和扭矩测量系统的组成,用压电陶瓷力传感器测量液压马达定子所受扭矩,进而计算出马达输出轴的扭矩,将扭矩测量与扭矩传递融为一体,变复杂的扭矩测量为简单的压力测量,简化了扭矩测量系统,提高了扭矩测量的精度性能。

关键词:液压马达;扭矩测量;压电陶瓷传感器;结构原理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21.034

0 引言

内曲线马达是一种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其主要由定子、转子、柱塞、滚轮组、配流轴、输出轴及端盖等组成,其定子内侧是由多段形状完全相同的曲面组成的,定子既作为马达的壳体,又作为滚轮的导轨曲面,用于支撑滚轮组,完成扭矩传递。内曲线液压马达具有尺寸小、重量轻、传动扭矩大、变速范围大、起动效率高、低速稳定性好等一系列特点,在矿山机械、工程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工程船舶机械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为了检测内曲线液压马达的输出扭矩,进而对传动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通常需要在内曲线液压马达与负载之间安装扭矩传感器。

1 扭矩测量技术

通常使用扭矩传感器进行传动轴的扭矩测量,而扭矩传感器的种类有很多,从机械角度考虑,可分为接触式扭矩传感器和非接触式扭矩传感器两大类[2]。扭矩传感器可分为信号产生部件和信号接收部件两部分。传感器的信号产生部件要求安装在传动轴上,并与传动轴一起转动;而信号接收部件则要求是静止的,并与机架安装在一起。

接触式扭矩传感器的类型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电阻应变片式扭矩传感器[3]。该传感器采用的方法是,在传动轴表面粘贴电阻应变片,利用应变片的变形取得电阻信号,然后进行分析处理。其主要由应变电桥、导电滑环、电刷等部分组成。由于采用粘贴方式,时间一久,粘胶剂老化脱落,影响测量精度,同时导电滑环容易磨损,影响传输效果。此类传感器多用于静态和转速不超过500r/min的低速条件下使用[4]。

非接触式扭矩传感器主要有电感式、光栅式、磁弹性式等几种[5]。其中电感式扭矩传感器应用较广,其主要由齿盘、磁钢、信号线圈、步进电机等部分组成。但由于磁电元件本身的特点,当工作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或受到外磁场干扰,受到机械冲击、震动时,磁电式传感器都会受到影响,灵敏度将发生变化而产生测量误差[6]。

2 方案设计

扭矩自检型内曲线液压马达的设计思想是,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测量出作用于马达定子上的扭矩,进而求出马达输出轴上的扭矩[7]。鉴于马达定子既作为马达的壳体,又作为滚轮的导轨曲面,要想测量定子的扭矩,首先,就必须使定子处于可转动的状态,即将定子与壳体分离,在定子外侧设一凹槽,用5个钢球支撑定子;其次,在定子外侧设一悬臂,该悬臂伸入壳体中,在悬臂与壳体之间安装1个压电陶瓷传感器;第三,在压电陶瓷传感器输出端连接电荷放大器和信号处理器,对测量信号进行处理。

3 结构原理

图1为扭矩自检型内曲线液压马达的结构原理图,主要由定子1、滚轮组2、柱塞3、转子4、配流轴5、丝堵6、钢球7、壳体8、压电陶瓷传感器9、电荷放大器10和信号处理器11等组成。

当高压油液经过配流轴5进入柱塞3的底部时,推动柱塞3和滚轮组2外伸压到定子1的内曲面上,滚轮组2对定子1的正压力为N,该力N可分解为沿柱塞3轴向的分力N1和垂直于柱塞3轴向的分力N2,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定子1对滚轮组2有反作用力-N1和-N2(图中未示),反作用力-N2通过滚轮组2推动转子4顺时针方向转动,并通过输出轴带动负载转动。与此同时,N2将使得定子1逆时针方向转动,但是,由于壳体8通过压电陶瓷传感器9对定子1的转动进行了限制,因此,定子1并不能转动,而是以一定的力F作用在压电陶瓷传感器9上。测量力F的大小,即可计算出定子1所受的扭矩,进而确定输出轴的扭矩。为了适应马达正反转,设置了2套压电陶瓷传感器、电荷放大器和信号处理器。

4 结论

扭矩自检型内曲线液压马达,利用牛顿第三定律,通过测量定子的扭矩,进而计算输出轴的扭矩,将动力传递与扭矩测量融为一体,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等特点,能大大提高扭矩测量的精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军,李宪华,邓海顺.液压传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05).

[2]禹精达.传动轴扭矩测量技术及精度分析[D].中北大学,2012(06).

[3]资新运,赵姝帆,耿帅等.应变式扭矩传感器的分析及ANSYS仿真[J].仪表技术,2014(10):50-54.

[4]吕华溢,杨军,宋娜.轴系扭矩测量方法与发展趋势[J].计测技术,2017,37(02):6-10.

[5]周倩.光电式扭矩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燕山大学,2012(05).

[6]樊星.基于光纤光栅扭矩传感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3(12).

[7]栾振辉,郑猛,刘肖.扭矩自检型行星齿轮减速器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06):61-65.

作者简介:張旭(1993-),男,安徽凤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