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小花,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党校
近年来,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对促进农村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问题一:农业信息资源匮乏。对农民而言,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准确的农产品的供求、价格、未来价格预测及农产品生产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农业网站中,能够为农民所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很多,大多是一些比较综合性的信息,专业的信息比较少,很多信息还存在交叉的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对生产和销售市场缺乏准确的定位和预测,这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不强,并且农业信息资源分散,网站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缺乏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策建议:有效整合服务资源,保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加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装备、设施,加快电话、电视、宽带网络等信息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的入户率,定期检查和维护信息技术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降低信息网络使用和经营成本。二是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资源。统筹规划农村信息化建设,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信息化需求,合理布局信息化资源,整合分散信息化资源,加强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建立全区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三是完善农村教育机制。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奠定发展的基石,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优化办学环境,为农村培养更多有文化懂信息技术的人才。
问题二: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人才严重缺乏问题,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了解较少,信息化意识很低,利用信息能力差。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需要一大批精通网络技术、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较少,加上培训机制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相当缺乏,导致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
对策建议:大力引进农村信息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尤其是信息专业学生走向农村,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二是做好农村信息应用人才的培训。农村信息应用层人才的主体是全体村民,加强村民信息应用技术培训,让村民成为信息应用的主体。在中小学基本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对专业户、特色产业户进行培训。三是做好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乡镇街道和涉农部门建立信息人员服务队伍,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培训,提高水平。支持农村通过组建协会的形式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问题三:农村信息化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农民综合素质低,对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接受能力不强,这也直接影响到农民提升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而限制了农民对信息的应用。由于农村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信息化程度落后,大多数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部分农民没有信息利用能力,对电脑以及新网络媒体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社交上,这些都反映出信息在农村的实际效用不大。
对策建议:加大对农村信息化投入。农村信息化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实现。发挥好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加强多方合作,解决接入和终端投资难题。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同时,采用灵活、实用的技术,提供低端、稳定、不需要经常升级的简易电脑和操作系统,降低接入和终端投资成本。
问题四: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尽管很早就推进了农村电商发展,但在很多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和完善,比如平台建设和扩大应用水平还不高,服务体系建设功能性配套不完善;农产品资源丰富,但产业标准化水平距离电商要求有差距,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种类偏少,龙头产品依旧过少;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如网店美工、产品摄影、产品介绍、信息采集、在线客服、营销推广、行情分析、促销活动策划等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实际操作的技能人才依旧极度缺乏。
对策建议: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一是作好电子商务发展的长远规划,制定电子商务发展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电子商务相关配套等设施。二是通过资金和技术扶持一批农特产品企业走上电子商务发展道路,开拓市场,推广店铺托管、商品代运营等营销模式,促进农特产品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