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都 翁凌霄,南昌工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江西省汽车零部件数字化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提出,2000年以后升本的院校将逐步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对汽车类专业进行深入调研,重点围绕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进行改革,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和完善,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2.1 专业实验室。面向专业方向和技术领域,建设机械原理、金属材料、零件测量、工业机器人、机床电气、液压传动、注塑模具、生产管理与控制、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等专业实验室,主要验证和学习专业理论,支撑专业课程学习。
2.2 理实一体化课室。依据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实验室套建或单独建设CAD/CAM、汽车电子、汽车构造等理实一体化课室,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进行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
2.3 技能训练中心。引进格特拉克汽车变速箱零件的数字化制造技术、江西省汽车维修协会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空调电气维修项目38项,建设机械制造职业基本技能体验中心、汽车零部件数字化制造生产线、汽车发动机维修技能训练中心、汽车车身与底盘维修技能训练中心、汽车空调电器维修技能训练中心,参照企业技术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进行技术技能专项训练。
2.4 应用技术研究室。面向中国制造2025,以学习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和科学研究为目标,建设五轴数控技术实验室和柔性制造单元,掌握高端数控装备的工作原理,设备操作和工艺设计等综合技术技能。
依托技术研究室,与XX企业达成合作科技攻关协议,成立专门的研发小组,协助企业做好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和有限元分析,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产品的试制和改装应用试验。
2.5 技能工作室。在实验室套建技能工作室,引进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按《南昌工学院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暂行办法》计第二课堂学分。
珏创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下设三个创新创业工作室:阿尔法航空影像科技工作室,云拓3D科技工作室,威特卡机电科技工作室。现有指导老师3名,学生60人。主要从事无人机技术、3D打印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竞赛,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作品研发设计,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近三年,组织了包含教师和学生在内的60余人开展科学研究,申报省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4项,发表实用新型专利14项,完成无人机航拍作品12项,自主开发科技创新项目10余项,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学科专业竞赛达到200余人次,获得校级荣誉证书14项,省级荣誉证书24项,国家级荣誉证书2项。
依托江西省汽车零部件数字化制造工程实验室,学院与南昌工控机器人有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由1名指导老师,5名学生与企业合作共同组建了工控机器人项目组,为企业工控机器人的189个非标零部件实施数字化加工制造,学生全程参与原材料采购、三维建模、自动编程、数控加工等环节,完成了首批3台套设备的零部件数字化加工制造,每台套设备加工制造费用为1.5万元。
另外还有3D打印、工业机器人、点亮铁艺、车画工艺、车铣高级技能、数控高级技能、金属雕刻等8个创新创业工作室。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在“121”人才培养模式下,广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安排本科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相结合,将就业关口前移到大三下学期,有效的促进学生就业,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
3.1 校外实习基地。为适应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学院广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不同地区的40余家优秀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每年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和网络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实习生需求并做好相关宣传和学生推介工作,实习期满后表现合格的学生在大四时即可与企业签订协议,在完成学院相关教学安排的前提下,提前上岗。
3.2 校企合作班。与中德合资企业——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和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悬架生产、研发企业——江西远成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订单班,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前将企业的人才需求、用人标准引入课程教学,使得毕业生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班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使学生尽早的进入工作状态,缩短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时间。目前,进入到这两家企业的学生共计46人,平均工资约为4000元/月。
3.3 联合培养。与常州3D特种兵训练营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在大四期间进入到3D特种兵训练营中进行真实的项目设计,用企业真实产品、真实需求来引导学生深挖技术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通过项目式教学,在一年时间内基本完成从学生到设计员的转变。学院平均每年输送15名左右学生进入训练营,学生训练结束后,由训练营推荐就业或自行就业,实现100%就业,且大部分进入了设计院所、汽车厂等大型企业,平均工资在6500元/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