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空巢青年”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中国空巢青年图鉴》一经发布,它迅速成了网民的热议话题。何为空巢青年?它特指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远离故乡和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的一群年轻人。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空巢青年的单身人群数量已超过2000万,并且单身数将会经历一个持续的上升期;他们大多是20岁至39岁,且单身人群中男女占比极不均衡,男性单身人群占比为64%,女性单身人群占比为36%,一线城市始终为单身人群聚集地。
城市化的发展、资源的高效整合,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空巢青年这一群体的产生,而这一群体又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一系列行为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今日聚集在一线城市的空巢青年单身群体们并没有想要过上真正离世修行的生活,大多数只是偏好一定程度的个人空间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同时又很渴求与自己精神世界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朋友和社交。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报告,全球单身生活人数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77亿——15年里上升了55%,他们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新增4800万单身青年,中国的一线城市始终为单身人群聚集地,中国的单身数将会经历一个持续的上升期。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任何国家的大城市,青年单身和独居的确是普遍现象。在美国,1950年,仅有22%的成年人是单身,独居者占全国住户的9%;而今天,50%的成年人是单身,独居者占全国住户的28%。这些独居者聚集在现代化的大城市,包括华盛顿、西雅图等,尤其在曼哈顿区,50%以上的人口独自生活。其实,美国独居生活的比率还是比较低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独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分别是: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在那里,几乎40%至45%的住户都是独居者。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空巢青年单身群体数量日益增长,他们对社会影响也日益扩大,良好的单身状态是他们弄好生活和工作的保证。空巢青年的单身可以大致分为主动单身和被动单身。前者可能是由于自己想要过独居的生活,享受自己独处的时光,敢于拼搏,挑战自己,也可能是对另一半的要求过高;后者则可能因为自己外出打拼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也可能是生活压力大,目前无法支撑婚后的生活,更多的则是因为社交圈子太狭窄,没有机会接触异性,改变自己单身状态。现在,单身青年很大程度上都具备一类特征,这部分人普遍比较“宅”,更愿意把自己控制在一个小圈子里,而不去主动拓展圈子,更多的将自己束缚在社交网络中,但社交网络真的让这些年轻人得到真实的关怀么?此外,还有另一种现实萦绕在单身青年的周围,那便是现实中生存的环境:居住条件和形式、与亲人的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等;《中国青年报》曾发布过一项调查,发现“空巢青年”面临着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条件差两大困境,其他还包括:生活拮据窘迫、社交圈子窄、缺少照顾和关爱、作息混乱、娱乐生活贫乏、上升通道受阻等。这背后触及的社会现实是:城市化、高生活成本、阶层固化,这种现状启示我们,分析空巢青年的单身原因分析时,更应该聚焦该群体背后的社会软硬件状况。比如,城市的住房供给与居住条件、企业文化的丰富建设、创业置业的公平竞争机制、社会保障等层面,是否还有可进步的空间?
由当前的城市化迅速发展,空巢青年单身人数的不断增加可知,我们现在非常有必要对这一社会群体深入了解,对他们的单身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这将有利于社会给予这类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有利于单身群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个人事业的进步,更加有益于社会和和社会绩效的增加。我们将基于空巢青年的单身现状及其原因,并据此采取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第一,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打通青年上升、发展的道路;为在大城市打拼奋斗的青年提供住房保障或购房优惠政策,可适度在青年群体之间推行经济适用房优购待遇的政策。第二,社会层面。社会公益组织可专门带有针对性地为空巢青年单身群体提供公益活动,例如通过沙龙、志愿者活动,将这些群体聚集在一起,促进他们之间的精神交流;空巢青年单身群体周围的邻居等,可以时不时地给予他们一些关心和问候。第三,企业层面。创新企业文化体制,加强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创新企业工作体制,适时调整工作时长和工作量,给青年留出个人享受时间。第四,个人层面。以乐观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困难,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扩大自己的交友渠道,主动走出去,打破固有朋友圈的局限;丰富自己的休闲生活,尽量减少宅在家里看书和网络聊天的时间,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沙龙活动。
人的发展是被巨大的历史发展惯性所牵引的,而一系列“空巢”现象和单身群体的存在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其背后深处的原因。我们不仅单单需要浅层次地了解其单身原因,而且还应该提倡社会、国家等机构和层面来关心这一群体,并且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减轻他们的精神和工作压力,让他们在个人发展方面逐渐实现质的飞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和国家事业中。
[1]杨朝清.让“空巢青年”破茧成蝶[N].中国妇女报,2016年-9月8日(3).
[2]冷万欣.对待空巢青年不能一刀切[N].中国产经新闻,2017年-4月14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