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是企业正常运作和扩大生产经营的血液。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由于规模小、缺乏可抵押资产、抗风险能力弱以及信用等级偏低等情况,中小企业一般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传统优质客户被资本市场分流,大中型企业的银行贷款力度减弱,这促使银行转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较大,这种情况下,供应链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商业银行业绩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为缓解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约束问题,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为金融机构开辟了新的利润来源。供应链金融是指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基础,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和相关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资金在供应链中所处的阶段,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应收账款类融资、存货类融资和预付账款类融资。
MM理论认为,在一个完美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外部资本和内部资本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而企业的投资行为并不会受到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而只与企业的投资需求相关。现代公司财务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代理问题使得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高于内部资本的成本,因此产生了融资约束问题。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时,由于自由资金不足,考虑从外部市场获取资金,但是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导致内外部融资成本不同,企业通常难以获得资金。(Fazzari,1988)
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可以分为“硬信息”和“软信息”。“硬信息”是指能够用准确的硬指标来表示的信息,如企业的业绩报告、财务报表等;“软信息”则是不能按标准化办法收集和处理从而无法通过书面形式在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准确传递的信息,如借款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性格、企业文化、企业信用等。相对于“硬信息”,银行只能通过与借款企业的长期紧密接触才能获取其“软信息”。但是,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并不健全,会计经营信息缺乏透明度,使得银行在获取这两类信息时有较大的难度,难以判断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信息的不对称加大了银行的放款风险和借款企业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使得中小企业融资较难。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仍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而由于银行放款的风险较大,其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1 0%-60%。另外,在贷款过程中,中小企业一般为抵质押贷款,需要提供并支付相应的资产价值评估、抵质押费用和保证金等,这使得其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二元制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导致金融体系也存在这一典型特征。金融体系中出现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二元市场,这种二元结构造成了金融资源分配不公,对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排斥。另外,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往往要求中小企业有资格担保才对其放贷。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缺少可用于担保的资产,这也就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款困难。
在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下,银行获取中小企业信息的渠道狭窄,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不仅能通过中小企业自身获取信息,还能通过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获取其业务经营和财务信息。在与中小企业的长期业务合作中,核心企业逐渐积累了大量的一手信息,形成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档案,这能够为银行贷前和贷后的信贷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另外,银行可以通过供应链来监管中小企业每一次交易所发生的现金流和物流情况,获取其生产经营的动态信息,以便在企业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分为签约前的“事前”交易成本和签约后的“事后”交易成本。供应链作为一个产业集群链条,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通过长期的经济合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关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保证供应链上每个企业实现共赢。供应链金融通过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相关信息和监管情况,能够降低银行的贷前和贷后的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效缓解融资贵的问题。
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直接融资成为许多大型企业的首要选择,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逐渐被分流,转向中小企业市场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点业务选择。供应链金融集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于一体,,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水平,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能够激发银行的信贷积极性,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