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欣 编辑/章蔓菁
中资企业可重点关注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及物流业等行业的投资机遇,并结合相关激励政策,选择适当的经济特区进行投资。
中国和越南毗邻而居。自1991年中越邦交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合作稳步发展,越南在中国亚太贸易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已超越马来西亚成为中国目前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越南更是成为中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目的国,中国的纺织服装、电子制造、家电业等产业加快向越南转移,投资越南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中资企业也日渐增多。对于有意掘金越南市场的中资企业而言,需要熟悉越南当地的投资环境,适时把握相关行业的投资机遇,并妥善管控投资风险。
当前,越南的经济发展势头总体良好。自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以来,越南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协调,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2017年,越南获得2011年以来最好的经济发展表现:GDP同比增长6.81%,超出越南国会设定的6.7%的目标;CPI上涨3.53%,低于设定的4%的通胀目标;国家财政超支占GDP约3.48%,比预设目标低0.2%。从进出口形势看,受益于出口产品质量改善以及原油、腰果及橡胶等重点出口产品国际价格的上涨,实现出口额2140亿美元,同比增长21.2%,高出预计目标6%—7%;同时,实现进口2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外贸增长的良好势头在2018年得以延续:今年第一季度,越南进出口总额达到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7%。
为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越南不断对当地营商环境进行改善,近期又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以进一步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2018年4月,越南总理签发第433号决定(433/QDTTg),放宽企业在越南国内外贷款的担保规定,恢复执行2017年暂停的政府为企业国内外贷款提供担保的规定,即越南政府可为企业在投资项目中的新增内债和外债贷款提供担保(其中内债担保额不超过2万亿越盾,外债担保额不超过7亿美元)。5月,越南政府颁布关于公私合营伙伴关系(PPP)的第63号议定(63/2018/ND-CP),通过修改调整PPP投资体制和增加弹性条款,来提高投资吸引力。具体而言,63号议定明确了PPP项目投资计划的批准程序规则,取消了对应用高新技术开发PPP项目要求获得投资注册证书的程序,简化了行政审批手续。同时,该议定还取消了国有注资最高不超过49%的投资限额,并扩大了PPP的投资领域:从原来的三个行业拓展到农业、教育、文化和体育等行业,还可以投资建设公园、停车场,用于放置机械设备的区域和房屋、技术性企业孵化基地以及中小企业的公用办公场地等。
综合考虑越南的产业结构特征、政府扶持政策以及要素禀赋等因素,中资企业可重点关注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及物流业等行业的投资机遇,并可结合越南政府出台的相关激励政策,选择适当的经济特区进行投资。
越南是传统农业国和农产品的出口大国,大米、腰果、胡椒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农业产值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0%,农业人口超过6000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相比之下,越南当地投资农业的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的比例尚不足1%。特别是2013年后,受TPP协定的影响,外资大量投资越南制造业,农业领域外商投资大幅萎缩。
为振兴农业,越南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覆盖土地费用、人员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2015年,越南政府发布了《至2020年,面向2030年高新技术农业区和专产地总体规划》,将在太原、广宁、清化、庆和、林同、胡志明市、平阳及芹苴等十个省市成立高新农业区。2016年8月,越南政府又出台了《2016—2020年21个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向农业重组、渔业林业发展及灾害防控三个超大项目分配资金640万亿越南盾(折合290亿美元),农业遂成为这5年越南政府的投入重点。2018年4月,越南政府颁布鼓励投资农业领域的第57号政府议定,规定属于鼓励投资农业农村类的项目无需办理投资许可手续,并且上述项目投入生产经营前,地方政府机关不得以任何形式对项目进行清查、检查和审计,除非另有法律规定或有明显违法行为。57号政府议定重点从三个方面便利了企业对农业的投资:(1)优惠机制从资金扶持转为政策扶持;(2)优先扶持企业进行农业科学研究、采购转让先进技术直接投入生产,扶持企业发展高科技农业园,扶持企业参与生产-加工-销售供应链;(3)集中推进行政改革,废除“等、靠、要”的旧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检查审查。
中越两国农产品互补性强,发展空间广阔。在越南政府大力吸引农业投资的背景下,中资企业可重点投资越南农产品种植、加工及供应链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合作,开发农产品精细加工项目,开展农业机械贸易或在越南投资设立农业机械厂等。
越南加入WTO后,加工制造业实力在东南亚国家日渐突出。优惠的外资政策、多个自贸协定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经营者在越南设厂。
纺织服装业是越南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也是越南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越南纺织服装行业从业人数达220多万人,纺织服装企业超过4000家,产品遍布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约占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15%。越南加入TPP谈判后,因“从纱认定”原则,越来越多的外国纺织服装企业为了零关税、原产地问题和订单牵引,将工厂转移至越南。
这样的转移在鞋业加工业方面同样有所体现。例如,体育用品生产商阿迪达斯公司在2012年开始将产能向越南等地转移。2017年越南工厂生产了阿迪达斯公司44%的运动鞋。2018年5月,阿迪达斯公司宣布,越南成为该品牌鞋类全球最大产能中心。预计在未来两年,越南工厂的生产份额还将继续上升。此外,耐克、彪马等其他体育品牌也自5—7年前开始将产能转投越南。
家电制造行业方面。伴随着越南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带来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除日用品外,越南普通居民花费较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摩托车、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上。近些年来,以TCL、美的、格力、苏泊尔为代表的中资家电企业陆续进入越南市场,并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些中资企业在越南重点瞄准小家电市场,电磁炉、电压力锅、榨汁机等,这些在中国畅销的产品在越南同样受到欢迎。
电子制造业方面。近十年来,越南电子产业规模年均增长在20%—30%,电子设备及零部件已出口至全球50多个国家,参与全球电子生产链的环节越来越多。其作为世界电子生产车间的受欢迎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已成为东南亚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机械制造业方面。越南的机械制造能力远落后于东盟其他国家,本国仅能为电力、水泥、化工、造船和汽车等行业生产一些非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这样的生产能力仅能满足20%的国内需求,80%的机械设备仍需依靠进口。为转变这种局面,越南政府大力推进工业现代化,将机械制造业作为重点支持产业。《越南工业2025年发展战略规划和2035年前景展望》提出,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特别鼓励外资进入机械制造产业。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工机械设备不仅具备较高的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价格适中,非常符合越南国情和当地企业的实际需要。
建材加工业方面。越南正处于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对建材的需求持续增加。然而,由于越南建材企业争相投资于一些规模小、收益快的低附加值建材产品,造成水泥、瓷砖、建筑玻璃等建材产品供大于求,而诸如桥梁架构、桁、钢缆、金属板、钢叶等资金需求大、生产工艺高的建材产品,却鲜有当地的建材企业愿意进入。基于此,国际建材企业积极打入越南建材市场。目前活跃于越南市场的有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希腊、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的建材产品。相比较而言,中国建材产品的质量、档次、价格与越南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且运输成本低,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大型货运港口系统,越南被视为中资企业向拥有6.4亿人口的东盟市场渗透的重要“门户”之一。目前,阿里巴巴、腾讯等一系列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已陆续进军越南市场。预计到2020年,电子商务将占越南物流总收入的7.2%—7.5%。
随着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越南对基础设施和物流领域产生了大量需求。为不断提升贸易竞争优势,越南亟需引入外商投资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路、海港、河道、火车站及机场等物流运输的配套设施。据越南官方信息机构越通社2018年5月的报道,越南拟出台一项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允许向投资商转让物流、机场、港口等部分基础设施的开发使用权。如果未来此项政策得以实施,将为各国大型投资商带来广泛的机会。基础设施和物流领域或将出现价值数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的交易项目,为越南并购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经济特区是越南革新开放的一项重要决策。2016年12月,越南政府批准设立云屯、北部云峰、富国岛三大经济特区。新的重点经济政策和行政政策将在经济特区先行试点,再向全国推广。根据越南财政部的估算,到2030年,越南建设三大经济特区共需约700亿美元资金。其中,建设云屯经济特区约需120亿美元,越南国内可提供其中50%的资金来源,剩余资金需从外方募集;北部云峰经济特区建设约需180亿美元;富国岛经济特区则为资本密集型投资,约需400亿美元,其中59%的资金向国内筹资,剩余款项向国外筹资。
2018年5月,由广宁、庆和以及坚江省提交的三大经济特区初步方案提交政府评估,并提请十四届国会第五次全会审议。同时提交国会审核的还有三大经济特区实施的基础法律框架《特别经济管理区法》。此外,越南计划投资部还起草了该法之外适用于上述三大经济特区的激励政策,包括延长对企业和个体户的所得税优惠等。这其中,富国岛或将享受到更大力度的优惠政策,如拟对在富国岛投资价值达500万美元或以上,并在岛上居住满5年无违法记录的外国投资者给予永久居民身份;拟在富国岛上开设赌场(已经越共政治局同意),允许越南本地人在岛上进行赌博等。此外,该岛特区还可自行制定鼓励发展捕捞和制造业的特殊政策。
结合上述政策,预计未来三大经济特区将成为越南开放与政策创新的重点平台。中资企业可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发挥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选择适当的经济特区投资,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越南政府提供的相关优惠政策。
在中越经贸合作稳步发展的同时,中资企业也需要正视在越南投资的风险。
一是营商环境仍有待改善。越南的最低工资高于柬埔寨、老挝、孟加拉等部分东南亚及南亚国家,但劳动力生产率在东盟国家中并不突出。此外,中资企业在越南面临的行政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在越南国内经济面临通胀风险的环境下,部分地区的土地等要素成本呈现出水涨船高的态势,对中资企业投资越南形成了较大的不可控因素。如果越南投资成本快速攀升,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资企业投资越南的盈利空间将不断缩小。
二是地区及园区平台经济发展不均衡。作为越南经济增长引擎的主要经济区和地方省市尚未充分发挥出经济增长潜力,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越南经济发展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河内、胡志明市和岘港等少数几个城市,企业投资相对集中。其他城市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虽然未来具有一定增长潜力,但地区发展失衡难以为中资企业的项目提供完善的配套和服务。
三是行业具体问题较为突出。越南当地的纺织品、钢铁、水泥等产品已出现局部饱和,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市场预测不足,未能充分地融入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
四是赴越投资的中资企业人员成份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引发了一些有损中资企业形象的问题。这极易引起越南当地民众和社区对中资企业的反感情绪。特别是越南反华事件时有发生,对中资企业的资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中资企业对越南当地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对融入当地环境的积极性较差,缺乏与当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容易导致越南民众缺乏对中资企业的了解,认为中资企业做事缺乏透明度,误解、曲解中资企业正常的商业行为,给中资企业社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六是同行业的企业合作不足,有时甚至互相拆台,恶性竞争项目标的等。这不仅有损中资企业在当地的形象,而且恶性竞争往往还会导致当地合作方借机修改条件,中资企业不得不接受更加苛刻的要价,支付更加高昂的投资成本,从而严重影响中资企业对外投资的整体效益,甚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上述问题,中资企业应从做好准备、适应环境、提升自身能力等方面入手,稳扎稳打地走进越南市场。一方面,企业需要树立理性投资意识,增强法律观念,对项目和交易对象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并持续关注越南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在经营管理模式、人才结构、市场化经营模式、薪酬体制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国际化水平。此外,企业也要了解并尊重越南的风俗习惯,注重融入当地社区,将企业自身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主动参加各类行业协会组织和中国商业活动,内部协调好企业投标过程中的恶性竞争等问题,并学会利用越南龙江工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投资平台,通过抱团出海来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