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燕文,山东师范大学
会计在金融企业的资金结算中起着枢纽的作用,而其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主要表现在:
1.1 会计核算风险。金融企业会计具有传统会计的核算职能,但其不同于普通企业会计的是需要处理大量的资金结算业务,涉及到多环节的会计核算,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会计核算风险可以分为故意错失和非故意错失,故意错失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为自己谋取利益造成;非故意错失往往是由于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当,核算程序的不严谨,会计人员的粗心造成。会计核算风险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损害,进而影响管理层的预测和决策。
1.2 信息披露不完整、不真实。财务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便是全面地披露风险,向市场传递有效信息。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能达到信息充分的效果。以商业银行为例,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表外理财、信托资产的规模空前高于表内,使得金融风险更加隐蔽和复杂,而商业银行对于表外业务的风险披露和核算没有规范的制度约束,许多银行的披露不充分导致金融风险发现困难,监管难度加大。其次是会计报表中的信息失真,有些银行为了完成指标,粉饰报表,少计提坏账准备,掩饰贷款质量问题,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
1.3 会计监督缺乏有效性。会计监督是对会计运营管理的监督,贯彻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起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的作用。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履行更多的是其核算职能,对监督职能有所忽视,人员权责不明确,难以达到相互牵制的效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不严格甚至缺乏约束,使得会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企业管理层难以获得关于风险变动的有效信息。
2.1 金融服务经济,影响整体经济态势,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预示着经济的萧条,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种种金融风险积聚的结果。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较之传统金融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资产管理、融资业务比重在加大,市场风险也随之加大,加之金融行业风险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要从日常做起,严格把关。
2.2 中国正处于金融国际化的关键时期,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开放性都会有所加强,外国资本也将会大量涌入。随着美联储的加息脚步,日本、欧洲量化宽松政策的趋势在减弱,国际市场的波动性增大,外币结算的风险同样加剧,这一切的变动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我国金融企业处于变革的浪潮,应对原有风险要竭力控制,对未来风险提早防范,减小金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1 将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会计处理流程,合理设置会计人员的权限。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分级核算和统一核算的协调,而且还能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减少会计人员非故意错失的风险。大数据的支持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快速获得可靠的会计信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会计作业效率。
3.2 促进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金融企业处于复杂的资本市场中,这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会计数据,更要有分析数据和洞悉市场的能力来帮助企业做出更优决策。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聘用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整体素质。
3.3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并不定期地对会计部门检查,对会计部门以及其他业务部门实行问责制,便于及时发现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纠正解决。加强对关键风险点的监督和控制,践行稳健性和谨慎性原则,对于风险提早防范,规避和减少风险的发生带来的损害。
3.4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对于表外业务,企业应该增大披露范围,将潜在风险以及产品结构、期限予以披露,必要的时候可增加披露次数,同时对表外业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便于可靠地评价披露的信息质量,向相关监管部门及投资者全面完整的披露信息,降低监管成本。
3.5 加强金融监管。一方面要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的具体实情建立完善有力的金融监管体系,针对不同企业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加强金融体系深化改革,严格管控企业金融风险失控,实施穿透式监管,全面管控金融企业的发展,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为金融风险的发生全力打好“预防针”。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剧,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金融企业要想稳中求胜,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会计防范,采取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化的措施有效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发生,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能,促进企业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