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与不降
——李陵与苏武

2018-12-07 10:29山崎正许云鹰
书摘 2018年7期
关键词:李陵苏武汉武帝

☉[日]山崎正 著 许云鹰 译

李陵:厄运缠身

李广有三个儿子,长子当户在其子李陵还未出生时病逝。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年轻时受命看管设有汉武帝居室的建章宫。后经汉武帝同意,李陵统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驻扎在酒泉和张掖两个郡防范匈奴入侵。

天汉二年(前 99),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率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前去讨伐匈奴右贤王。同时,汉武帝任命李陵为辎重队伍的统领配合作战。血气方刚的李陵不愿意在运输队做后勤,希望能够直接参加战斗。为此,李陵在皇宫武台殿拜见汉武帝,恳求率领经过训练的五千步兵插入敌阵佯攻,阻止匈奴的骑兵集中兵力攻击贰师将军的兵马。踌躇满志的汉武帝由于当时多支军队都在执行作战任务,无更多的骑兵可派,勉强同意了李陵的请求。但是企图用步兵对抗具有大范围行动半径特点的匈奴骑兵,无论怎么说都是失策之举。于是,汉武帝决定让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半路接应李陵兵马。路博德曾担任过伏波将军的职务,是傲气十足的一员老将,极不情愿充当李陵的配角。为了推掉接应李陵这位后生的差事,路博德上奏汉武帝,称正值秋季,匈奴兵强马壮,建议开春后出兵。这个奏章拉开了李陵厄运的序幕。英明的汉武帝没有看透老臣狡猾的险恶用心,误以为李陵后悔原先的决定而不愿出战,还认为路博德的上书是李陵所指使,因此非常生气,拒绝路博德关于延期出兵的提案。

李陵按照当初计划率五千步兵出发,经过三十天行军,在到达浚稷山时与匈奴且鞮侯单于相遇。匈奴军以三万骑兵包围李陵军,李陵则在山与山之间的开阔地,用战车围成一个圆形阵形。圆圈外围由步兵排成内外两层,手持戟和盾牌的士兵在前,手持弓箭和弓弩的士兵在后。正当匈奴军欺负李陵军人少,从正面实施进攻,企图一举击溃李军时,李陵军瞬间万箭齐发,箭在空中穿梭的声音此起彼伏,匈奴兵纷纷倒地。匈奴军因眼前意外的惨象而大惊失色,急忙向山上溃退,这时李陵军乘势追击,砍杀匈奴军数千人。匈奴的单于对李陵军的强悍感到惊讶,又调集兵马,以八万骑兵继续向李陵军发起猛烈攻击。李陵军且战且走,向南面移动。李陵军的士兵,三处负伤者乘坐战车,二处负伤者帮忙推车,一处负伤者持兵器投入战斗。数日后李陵军来到一大片沼泽地,他们希望进入芦苇荡,逃避匈奴骑兵的攻击。可是,匈奴却从上风口放火,使得李陵军面对火情不得不防备火攻。当李陵军继续向南推进时,埋伏在南面山上的单于儿子率骑兵攻下山来,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在树林中展开。即使在这种情形下,李陵军仍然英勇奋战,杀敌数千人,单于的儿子落荒而逃。从这次战斗中捕获的匈奴兵口中,李陵了解到匈奴军内部情况。原来单于怀疑李陵军之所以顽强抵抗不投降,是计划诱使匈奴军向南行进,予以伏击。已无计可施的单于打算撤兵,但匈奴的酋长们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如果不能以十倍以上的兵力消灭李陵军,就建立不起单于的权威,而且还会被汉朝欺辱。得知这一情报,李陵的众将士群情激昂,他们经受住每日几十次的激战,消灭了两千多敌人。面对无法打败的李陵军,匈奴军滋生厌战情绪,开始考虑撤退。

李陵浚稽山之战

就在这时,厄运又一次降临到李陵身上。李陵军中有个小队长叫管敢,因受到上司侮辱,一怒之下便投奔了匈奴,同时也把李陵军没有援军、携带的五十万支箭已快用尽等军情透露给匈奴。匈奴军士气大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势。匈奴军箭如雨点般射向为避开匈奴骑兵而在山谷布阵的李陵军。当天战斗中李陵军用尽箭后,就将战车的车轴木条拆下当武器,以防备匈奴骑兵进入鞮汗山峡谷前来进攻。由于峡谷的出口被匈奴用乱石封堵,汉军最后剩下的三千多人成为瓮中之鳖。这时李陵部下中有人提议投降,还力图说明先投降再逃回汉军后被赦免的可能性。李陵否决了投降的提议,他认为自己是壮士,唯有战死一条路。李陵的将士们绞尽脑汁,在生死之间斟酌各种方案,最终决定众人分散,各自四处突围,以求有人能突围回到遮虏鄣向天子报告。李陵给每个士兵分配二升干米和一块食用冰,约定半夜击鼓突围。然而战鼓被深夜的露水淋湿,居然敲而不响,擂不响的战鼓预示着凶兆。李陵与韩延年一起策马前行,身后十多名壮士跟随。匈奴则派出一千多名骑兵追赶李陵一行,并最先射杀了韩延年。韩延年的父亲是安成侯韩千秋,在讨伐南越战死后,其安成候的爵位由韩延年继承。这次出征中,韩延年奉汉武帝之命在李陵军中担任校尉。看到韩延年先于自己战死,李陵觉得已无颜面再见天子,于是向匈奴投降。

李陵五千人军队中回到边境大本营的士兵仅剩四百余人。李陵兵败的战报一到朝廷,汉武帝马上向大臣们了解李陵战况。群臣纷纷责难并怪罪李陵,唯独司马迁,虽平时与李陵并无深交却为李陵辩护,由此埋下了祸根。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妹妹为汉武帝宠姬,生下一个男孩后,深得汉武帝欢心。但李广利却在这次出征中未获战功,有心想让宠姬兄长建功的汉武帝执意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为了诽谤李广利,下令对司马迁处以宫刑。

李陵投降匈奴后苟活在单于所在的军营中。汉武帝在得知李陵军的战况后,为没有及时派出援军感到非常懊恼。一年之后汉武帝让因棜将军公孙敖带兵马深入匈奴营地,接李陵回汉。这次汉武帝的皇恩又导致了李陵的厄运。出征的公孙敖还没有交战就撤兵了,并按降虏的口供向汉武帝报告,称李陵向单于传授兵法战术,以致汉军无法取胜。汉武帝闻讯大怒,下令将李陵的母亲和家族成员全部杀死。在李陵出生地陇西,当地的官绅都斥责李陵不为大义去死,将李陵视为当地的耻辱。然而,俘虏口供中的李氏,虽同为李姓却非李陵。或者是俘虏搞错,把先于李陵投降并效力于单于的李绪误当作李陵;或者是没有战绩的公孙敖有意听错,二者必居其一。

至此,让李陵返回汉朝的理由已不复存在。后来李陵娶单于的女儿为妻,在匈奴受封号右校王。汉武帝死后,汉朝廷派来的使者曾劝李陵回国,但李陵回应说,“大丈夫岂能再次受辱”,断然拒绝。

苏武:不屈十九年

在李陵投降匈奴的大约一年前(前100),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当时,汉朝廷与匈奴长年处在交战状态,双方都经常扣押对方派来的使者。但在匈奴的呴犁湖单于死后,即位的且鞮侯单于一反常态,将所有扣押的汉朝廷使者释放,让他们回国。为了回应且鞮侯单于的善意,汉武帝也派苏武带着丰厚的礼品前去匈奴示好。可是,苏武一行一百多人到达匈奴营地后,且鞮侯单于的态度变得骄横傲慢,与来前所闻大相径庭。苏武完成友好亲善的使命打算回国时,却发现自己身陷一场阴谋。早先投降匈奴的一些汉人,企图趁且鞮侯单于外出狩猎时劫持其母亲回汉朝廷。其中一个同伙变节,将此事密报给且鞮侯单于。由于策划谋反的主谋中有一人曾是苏武的助手和老朋友,因此,在这起阴谋事件中,苏武莫名受到牵连。知道真相后,苏武表示自己不能接受无端罪名,让汉朝廷使者的使命蒙羞。为了免受侮辱,苏武拒绝且鞮侯单于劝降,用佩刀猛刺胸口自杀。因匈奴医生竭力抢救,昏死过去的苏武经过半天时间才苏醒过来。

且鞮侯单于为了让苏武归顺,指使已投降的汉人又是劝说又是威胁,但苏武都没有屈服。且鞮侯单于不死心,一心要降服苏武。他把苏武关进一个大地窖,不给苏武吃任何食物。苏武将毛衣的毛纤维与雪混在一起食用,就这样过了好几天,且鞮侯单于看到苏武还活着,觉得不可思议。接着且鞮侯单于又把苏武送到贝加尔湖边,要他放牧雄羊。说如果雄羊产下羊羔就放他回去。且鞮侯单于这样煞费苦心,就是要将苏武置于困苦之中逼迫他屈服投降。苏武用草根和野老鼠充饥,这样又过了五六年。苏武一直带在身边的节杖,是汉武帝任命他为汉朝廷使节授予的,这时节杖上的牛尾毛已经磨光殆尽。

且鞮侯单于的弟弟到贝加尔湖边打猎时,看到苏武风骨凛然,非常钦佩,向苏武赠送了牛马和帐篷。苏武的处境刚稍有好转,附近的丁灵族又前来偷盗牛羊,使得苏武的生存再次陷入困境。

苏武被匈奴扣押十年后,李陵遵照且鞮侯单于的命令来这里劝苏武归顺。过去苏武与李陵都曾担任侍中职务,在汉武帝身边效力,都是日后高官的人选。在这之前,李陵羞于自己投降匈奴的行为,不愿意同不肯归顺的苏武会面。但是且鞮侯单于知道他们二人的关系,命令李陵去劝降。而李陵已经娶且鞮侯单于女儿为妻,无法拒绝命令。

(清)黄慎 《苏武牧羊图》 中国美术馆藏

李陵设下酒宴对苏武循循劝诱。李陵说道:“在荒芜的土地上,独自一人忍受苦难,你这样难道就能够在天下彰显信义吗?你的大哥因为被追究不敬罪而自刎;你的弟弟遵照汉武帝之命追捕犯人未果,只能服毒自杀;你的母亲在我出征前就已去世,我曾参加了她的葬礼;你的妻子还年轻,听说已经嫁人。现在你家就剩下你和你妹妹二人了。要是再过十年,谁又会知道发生什么了呢?有无数人并没有罪却被皇帝残杀,而你又是为谁经受磨难呢?”听了李陵的一番话后,苏武答道:“作为臣下侍奉君王,就如儿子侍奉父亲,子为父死,无恨可言。若非要让我归顺,就请让我就地自杀。”李陵为苏武的赤诚之心而感动,不再劝说更多,让妻子把数十头牛羊送给了苏武。

不久,汉武帝驾崩(前87),李陵得知后再次来到贝加尔湖畔拜访苏武。苏武闻讯后面朝南方吐血痛哭,从早一直持续到傍晚,向汉武帝行服丧之礼。

继武帝之后登上帝位的是汉昭帝,当时年仅八岁,实际的权力由大将军霍光执掌,车骑将军金日磾与左将军上官桀辅佐。新皇权对匈奴放弃武帝的主动攻击方式,转而采取和亲政策。昭帝即位六年后,派出使者要求接回苏武,且鞮侯单于无意放回苏武而搪塞敷衍。这时苏武的一个叫常惠的随从,暗中会见汉使者告知实情。第二天,汉使者求见且鞮侯单于,称天子在上林苑射下的大雁脚上系着一个玉帛,上面写有苏武的住处,所以他们认为苏武还没有死。于是,且鞮侯单于出于无奈,不得不让苏武回国。

李陵摆出送别宴席,庆贺苏武回国。他正了正衣领,动情地说道:“苏武这次回国,一定会名垂青史,功盖先祖。我自己是个意志软弱的人,但如果先帝延缓施加战败的罪名,保全老母的性命,让我有机会再为汉朝廷建功,那么以后再被加上怎样的罪名,李陵我也无怨无悔,永世不忘朝廷的恩德。可事实上我家人已经被诛杀殆尽,老家的乡亲也都以我为不齿。所以我也不发多余的牢骚,在临别时说这一番话只是想在场的人能略微地了解自己心中的郁闷。这次诀别后,将不会再有相见之日,所以我就跳一支舞作为送别。”李陵说罢就舞动身体流着泪唱了起来:

径万里兮度沙幕,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

《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只写“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而未写苏武一同流泪,但酒宴上,李陵也邀请了其他幸存的汉朝廷使者。想到李陵的不幸和苏武的节操,在场的众人被打动跟着流泪,这是无疑的。

苏武一行于始元六年(前81)春到达都城长安。从当初出发算起,19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

苏武为何不投降?

前面说到李陵不是一个对名声有强烈欲望和富于幻想的年轻人,但李陵与苏武作对比,则李陵的性格弱点与苏武的刚强形成鲜明的反差。苏武的哥哥和弟弟都自杀而亡,母亲去世,年轻的妻子被迫再嫁。至于其他家族成员,历经十多年风雨后都去向不明。那么,苏武如此固执,抗拒归顺,究竟是为了谁呢?

在这里,如果把苏武的忠诚看做是绝对的忠诚,那么李陵的态度就可以说是相对的忠诚。无论是何种环境,无论是何种设想,都无法动摇苏武的忠诚,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而另一方面,李陵的忠诚则表示了当时一般的主仆关系,即忠诚与恩惠是加载在天平两端的东西。说“士为知己者死”的是《刺客列传》中出现的豫让,就是说对于理解自己的人,即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对于不理解自己的人,则无以回报。这里表现出相对的人际关系,与苏武的忠诚有本质的不同。特别是苏武的忠诚对象,大概不会是汉朝廷这个国家或是汉文化这样的抽象概念。当时,把不属于中国文化圈的民族都视做夷狄,以区别于汉族。所以普通老百姓一般都具有一定范围内汉文化的模糊概念,但却不能认为这是对汉帝国的忠诚之心。

《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在被李陵劝降时,苏武说了这样一番话:“苏武父子无功无德,却受陛下挂念,位居列将,被赐爵位至通侯。苏氏兄弟也都能在陛下身边蒙受恩宠。臣下愿为陛下肝脑涂地。如果现在杀我,无论是刀斧斩首还是沸水锅煮的极刑,我都甘愿受死。臣下侍奉君王,就如儿子侍奉父亲。孩子为父而死谈不上有恨。请允许我不再说第二遍。”当听说汉武帝驾崩时,苏武情绪激动,当场吐血。由此可见,苏武的忠诚之心是针对汉武帝个人的。尽管如此,还是存有疑问:这是对上天的代言人皇帝的忠诚呢,还是对皇帝刘彻这个人的忠诚,或是对这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忠诚?也许人们认为,就如孩子理所当然要对父母尽孝那样,臣子向皇帝尽忠也毋庸置疑。不管怎样说,就如李陵说的那样,“其法令不一以贯之而朝令夕改,大臣中被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处死者达数十人,在朝廷,人身安危难以预测”,汉武帝是一个性情无常却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而非安分勤勉和充满温情的人物。然而,苏武的忠诚之心历经19年却毫不动摇,那么,支撑苏武这份忠诚的究竟是什么呢?

人们通常的观念是,李陵那样的忠诚和勤勉已属不易,失节于他瑕不掩瑜。那么在苏武的境遇中,忠心发生变化也理所当然。这是因为在这样的观念中,经常会有对忠诚与恩惠等利益得失的精心考虑。因此,像苏武遭遇的这种处境表明,当人处在看不到生还希望的绝境时,要挣扎活下去的绝对条件就是,超然于利害关系之上,彻底抛开自己的荣华富贵,让某个特定的人成为自己生存的全部意义;或者说,即使君王不仁,作为臣子仍必须忠实地按照《孝经》对臣子的要求做。不过,拥有了这样的觉悟后,要坚持19年漫长岁月也是非常困难的。苏武非朽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自然具有七情六欲。19年的漫漫长夜居然没有彷徨潦倒,让人难以置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苏武能做到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呢?答案就是淡泊二字。苏武这个人生来质朴,性格中少有虚荣心,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平静而绵长地燃烧着思乡的情感火焰。

苏武清心寡欲的性格特点从很多事情上都有所反映。苏武回国后出任典属国的官职,其隶属大鸿胪,分管已归顺的蛮夷。此官位级别不高,而苏武安于该官职,并无非分之想。又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苏武把天子赐予的赏品全部分给了兄弟们和老朋友,自己家几乎未积攒什么财产。

苏武在匈奴期间与匈奴妻生有一子,名叫通国。苏武在出使匈奴之前所生的儿子叫元,其在苏武回国第二年因受上官桀之子安谋反牵连被杀。苏武征得汉宣帝的同意,领回通国,通国被汉宣帝封为郎。由此可见,苏武没有一般中国人对匈奴的蔑视和排斥,他并没有将匈奴看做是蛮夷。长期同匈奴一起生活的苏武能够理解,匈奴的生活方式会更适应漠北的自然气候,这与中国内地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习惯不同。因此,苏武能不屈从匈奴历经十九年之久,与其说是对匈奴的蔑视和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支撑着他,不如说是使命感使然。

在相隔两千年的现代,我们是像苏武那样生活呢,还是像李陵那样生活?类似的问题在现实世界层出不穷。即便希望如苏武那样生活仍会被各种事情所左右;如像李陵那样,就是尽量保护自己,做到不争论不辩解,在生活中反复体验迷茫和清醒,现实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苏武也好,李陵也好,今天还都生活在我们身边。

猜你喜欢
李陵苏武汉武帝
苏武庙
朔风又起
汉武帝好推理
昆曲《望乡》观后说成全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树为何名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