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悦
摘 要:近年来,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遗址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作为专门性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与内部陈展都有其独特性。文章通过对遗址博物馆的概念及已建成的部分遗址博物馆进行分析,探讨遗址博物馆的建筑与陈列设计特点。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建筑;陈列设计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这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遗址博物馆从分类来看属于历史类博物馆,是指为保护已发掘遗址或展示发掘成果而在遗址上修建的博物馆。
从世界范围看,要成为一流的博物馆,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世界知名的建筑和丰富且高质量的藏品[1]。可见,博物馆的外观和内涵同样重要,世界上的知名博物馆无不二者兼备。对遗址博物馆来说,亦是如此。
而伴隨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2]。现今是博物馆建设最好的时代,但同样也是最差的时代。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文化遗址的日渐重视,许多遗址得到妥善保护;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也在不断蚕食挤压着遗址博物馆的生存空间。
1 遗址博物馆的功能
从考古学角度看,遗址属于遗迹的一种,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目前学术界对于“遗址博物馆”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分为广义涵义和狭义涵义两种。广义涵义如吴永琪认为遗址博物馆是指“在古文化遗址上建立针对该遗址文化进行发掘、保护、研究、陈列的专门性博物馆”[3]。而狭义涵义则像单霁翔认为遗址博物馆是指“依托考古遗址,以发掘、保护、研究、展示为主要功能的专题博物馆”[4]。从上述定义可以得出,遗址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即发掘、保护、研究考古遗址,并将其进行展示。而在这些主要功能中,最能彰显遗址独特性的应该是展示功能。
文化遗产的特点决定了博物馆的特点[5]。近年来遗址博物馆数量不断攀升。首先,是由于持续开展的考古工作使得许多保存较好的遗址重现风采,文化遗址资源丰富。其次,通过建设遗址博物馆发展城市文化得到良好回馈,获得普遍认同,这是遗址博物馆数量增加的另一个原因,也是遗址博物馆功能的一种体现。
2 遗址博物馆的建筑
每个博物馆都有其展示的重点,只有抓住博物馆建设的重点,才能建成个性化博物馆[6]。而作为遗址博物馆,其建设的重点就在于遗址保护,遗址博物馆的建筑与陈列设计都受到这一核心概念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和陈展方面,遗址博物馆都不同于其他历史类博物馆。
2.1 建筑选址
一般博物馆会配合城市规划的布局,选址在人流量较大的城市区域或者交通便利的区域,以方便人们参观浏览,除此之外几乎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遗址博物馆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则必须考虑遗址的位置,也因此受城市规划布局影响较小。一般在遗址保护规划中会提出遗址博物馆的选址建议,为了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减少建设对遗址可能造成的破坏,通常选址都要避开遗址本体。但同时考虑到参观流线的连续性,博物馆也不能距遗址过远,要将博物馆的参观与遗址现场的参观流线衔接起来。规划位置确定后,还要经过考古勘探,探明地下是否有文物遗存,特别要避免建设过程对遗址的二次破坏。
2.2 建筑规模
遗址博物馆在选址时,对建筑规模和形态的控制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原则上应该尽量保留遗址原本的风貌,同时也要保证博物馆的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7]。这些考虑一方面基于对遗址进行最大程度保护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投资和日常维护的成本问题,因此一般会对遗址博物馆的规模进行控制。
2.3 建筑设计
在设计方面,总的设计原则是保护遗址、消隐建筑,尽量将建筑融入遗址区环境。此外,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和一般博物馆不同,遗址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构成对展陈流线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构思建筑设计时要了解或参与研究展陈方案和展线布局,为日后的展陈设计保留一定的发挥空间。在设计建筑时应适当加入遗址的文化信息,将遗址中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转换成建筑语汇加以利用,进一步体现遗址博物馆的特色。
3 遗址博物馆的陈列设计
与其他历史类的博物馆相比,遗址博物馆具有单一性和不可移动性的特质,它的展陈始终是围绕遗址主体进行的[8]。遗址博物馆展陈一般可分为遗址和遗址出土器物两部分,两部分的陈列设计细节上有所区别。本文着重探讨遗址博物馆的遗址部分陈列设计特色,其他陈列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不再赘述。
3.1 陈列内容设计
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是对陈列知识资料和实物资料秩序化、层次化和逻辑化的过程。在内容方面,遗址博物馆遗址区主要以遗址为重点,这也是遗址博物馆比较特色的地方,几乎原样保存的遗址是公众的兴趣所在。因此,这是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重心。遗址博物馆遗址区的陈列内容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只陈列遗址,展品部分在另外的单独展馆,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另一种是将遗址展示与部分展品结合在一起在遗址区进行展览,如半坡遗址博物馆。除了实物资料,陈列内容还可以用图片、模型等辅助内容,但必须将陈列内容的层次分清,不能出现主次颠倒的现象。因此,图片、模型只能作为辅助内容出现,如利用图片、视频的直观性再现遗址当时的发掘过程、保护手段等。
3.2 陈列形式设计
博物馆的陈列形式设计主要是运用环境、灯光、字体、文字等元素,对文物的陈列进行组合“包装”,通过这些元素达到优化展览效果和强化展览主题的目的。而遗址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主要在于,运用遗址博物馆所特有的遗址资源,在展厅营造与陈列主题相符的背景氛围,设计出具有艺术感的参观环境,引发观众参观兴趣。同时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将一些新的辅助设施引入,带给公众更加全面的遗址还原观感。遗址博物馆一般都具有典型的文化符号,可以将其运用到陈列设计中,给公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遗址博物馆除了运用好以上的陈列模式以外,还主要应该注意遗址的参观路线设计,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参观视角。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参观路线就很有特点,直接贯穿遗址,让公众可以置身其中,非常近距离地观察遗址。而其他遗址博物馆,如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遗址展示部分,参观点显得过高,公众并不能很好地观察到遗址的细节部分。这当然也和遗址地形、内容、保护形式有关,但在设计时还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展览与公众的沟通互动。遗址与观众的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是其他手段所不能提供的,而恰恰又是公众的参观兴趣所在。如何处理好这种沟通,是在陈列形式设计时需要注意的。
4 结语
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将选择一部分重要的大遗址进行遗址博物馆建设,在“十三五”期间新建成20~30个遗址博物馆[9]。在文化遗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遗址博物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遗址博物馆、设计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及更加注重沟通的陈列,亟待进一步的研究。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发现遗址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并没有得到更多关注,遗址博物馆修建的理论体系还正在形成中,遗址博物馆似乎仍然只是历史类博物馆的一个小分支。而事实上,遗址博物馆的增加数量占新增博物馆的很大一部分,又因为涉及到遗址保护问题,遗址博物馆重建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遗址博物馆建筑的修建和陈列设计应当更加谨慎。遗址博物馆兼具对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功能,如何處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既对遗址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又能肩负公众与考古媒介的重任。对遗址博物馆来说,建筑与陈列设计的理论建设还有待发展,但建设的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公众的感受。只有真正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才能为遗址博物馆的发展迎来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永梅.谈遗址博物馆的科研发展方向——以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2(4).
[2][4]单霁翔.实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遗址博物馆[J].博物馆研究,2011(1):3.
[3]吴永琪等.遗址博物馆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5]苏东海.博物馆的时代主题、时代特征与博物馆的发展走向[N].中国文物报,2007-05-18(5).
[6]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7]崔恺.遗址博物馆设计浅谈[J].建筑学报,2009(5):45.
[8]王雄.文博展馆空间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
[9]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EB/OL].http://www.sach.gov.cn/art/2016/7/14/art_1326_13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