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经济、新体制、新产业的高速发展,给高校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形势安定,形式更为灵活。但毕业生就业依然存在结构矛盾、就业质量、“慢性就业”和地区结构等问题。文章,从毕业生就业整体水平、方向、分布等几个方面,分析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明确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状况和变动形势。
关键词:高等院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就业质量
一、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调查。21世纪初高校毕业生数约100万人,2012~2017年毕业生数分别为680万人、699万人、727万人、749万人、765万人、796万人,逐年递增。
(二)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1.6%)与2015年(91.7%)相比基本持平,与2014年(92.1%)相比稍低。其中,2014~2016年就业率,学士学位毕业生分别为92.6%、92.2%、91.8%;高职院校毕业生分别为91.5%、91.2%、91.5%。
(三)毕业生就业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变化相吻合。2011~2015年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持续改善。第一产业就业率最低(1.3%),第二产业就业率有所下降(35.71%),第三产业就业率最高(62.98%)。
(四)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结构更为合理。长江三角洲、渤海湾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西南地区、中原地区、山西甘肃宁夏青海地区有所上升,在西部生态区基数较小的情况下,就业率有显著增加。
(五)毕业生就业组织以私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个体经营业成为大学毕业生的“最大容器”,就业占比逐年增高。2016年就业雇用方的组织形态中“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最多,公有制组织的就业率持续下降。
(六)毕业生工资收入稳定增加。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资收入水平持续上升。2016年大学毕业生收入(3988元)比2015年(3726元)增加262元,比2014年(3487元)增加501元。
(七)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相继出现,各种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政策,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收容空间。
二、促进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方法与经验
(一)中央与地方联动,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组织指导工作,利用“就业协调机制”使各部门发挥最大职能。教育部门对各高校统一要求,建立以就业办牵头,学生处、招生办、教务处等参加的就业服务机制,确保就业创业所必须的“机构、人员、经费、场所”的落实。
(二)就业创业政策不断调整,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对各种就业创业支援政策加大力度,促进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拓宽。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投入力量。引导、奖励毕业生在乡镇、农村及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地区就业创业。鼓励毕业生就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
(三)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教育。国家构建覆盖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培训。落实创业服务工作。加大对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投入力度。
(四)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增强目标就业服务。致力于精确服务,使需求与供给相匹配。快速建立健全“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型。落实高校毕业生招聘、求职服务的实施。明确目标,提高服务的实际效果。对就业困难团体进行支援,提供“一对一”援助服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服务的有效性及持续性。
(五)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追求高等教育结构最优化,建立学科、专业、等级、类型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教育改革,进行动态课程设置,建立产、学、研、应相结合的共同培养模式。建立反馈机制,对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研究,建立高校专业学科预测与退出机制。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就业指导能力水平,完善职业开发、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健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课题和考验
(一)毕业生就业需求的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行业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作用日渐明显,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但高校专业设置和教育培养方案迟缓于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变化,造成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结构不平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达不到新产业、新行业要求,学校的知识落后于社会需要。
(二)注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全职工作比例持续下降,相应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毕业生整体的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的离职率较高,大学学士毕业生的就业安定性远高于高职院校毕业生。
(三)重视“慢性就业”团体。“慢性就业”具有前瞻性、计划性,对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质量有积极作用。但毕业生长期不工作,失去就业信心,赋闲在家的案例增多。同时,为了避免就业难而选择升学的毕业生比例在近5年显著提高。
(四)毕业生需求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在促进实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同时,充分考虑各地区特点,使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相互促进,高校教育结构需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一致。
四、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提案
(一)推进产业转换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双赢。构建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加强政府就业服务职能,促进毕业生就业与产业转换升级需求相结合。合理设置高校专业及规模,有效满足产业转换升级需要,引导高校改革专业结构、课程设计、教育内容。
(二)进一步整顿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建立“精确服务”理念,为毕业生提供更为精确的就业服务。建立就业服务券制度,提高政府職能部门与高校就业服务共享。凭券接受就业指导及能力提升。就业服务券的资金在就业特别资金支出,不得转让和交易。
(三)落实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充分实施。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创建大学生就业实训中心。专职教师必须有三年以上业务经验,兼职教师一律从企业招聘。在企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承担各种专业训练的同时,政府可以运用就业专项资金提供补助。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情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03).
[2] 李付俊,孟续铎.我国产业转化升级下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探索与展望[J].人口与经济,2014(06)
[3] 麦可斯研究院.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蓓(1982.07- ),女,汉族,山东胶南人,研究生,山东现代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