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星
人社部宣布全面取消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推广基于技术手段的多元化认证方式,从此退休人员想领养老金,再也不用每年特定时间跑去特定窗口露脸,以证明自己还活着了。
一段时间以来,社保集中年审饱受诟病。有的老人行动不便,上楼下楼抬来抬去,几分钟的认证,一家人要忙活一天;有的居住异地,要奔波千里;有的需要举着当天报纸拍照,橫看竖看都觉得别扭……如此种种,让生存证明有了几分奇葩的味道。在民众呼声、舆论压力之下,很多地方相继推出了改进举措,比如上门认证、上网认证等。此次人社部表态,明确“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算是更进一步,在制度层面一锤定音。
奇葩证明,常常成为群众办事路上的拦路虎。随着持续整治,很多没有法律法规支持的证明事项被取消,诸如证明“自己是自己”“我妈是我妈”之类的荒唐事少了很多,但一些必要证明的奇葩证法,依然存在。就拿“生存证明”来说,为防止养老金被冒领,有必要确认领取人情况。可是,把老人们折腾来折腾去,显然少了一些人文关怀和温度。究其缘由,还是服务意识欠缺,缺担当,不作为,没想下心思帮老百姓解决问题。
如果说整治奇葩证明是1.0,那么完善更科学的认证方式则是2.0。眼下,不少部门和干部总是习惯“见到人”“要张纸”,似乎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但是服务群众,重要的显然不是那一张纸。身处信息时代,数据已不再是孤立的纸质文本,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地域间访问限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就不是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能不能想方设法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考验的是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为民意识、服务意识。在方便群众办事的问题上多些主动作为,少些被动应付,替群众跑好这“最后一公里”,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让群众少跑腿”,只要有想法就不怕没办法。从群众是否方便的角度多想一点、多迈一步,累人又累心的奇葩证明就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