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稳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重点就业群体,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自2017年2月份武汉“双百万”计划实施以来,一场场求贤若渴的“抢人”大战席卷全国。这场“抢人才”大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燃起点点星火,呈现燎原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50座城市加入“抢人”大战。
抢人才大战的实质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内驱力所致。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粗放式发展模式下,资金、土地等要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巨大。而在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人才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保持稳健的经济增长态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无疑是最关键,也是最急缺的要素。
在通往产业结构和城市量级跃升的道路上,需要大量的、多层次的人才来支撑。一些城市竞相出台引进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展开“人才大战”。越来越多城市为“网罗”人才降低了门槛,这种竞争会使一个城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在这场抢人大战中,每个人才都能获得尊重,都能找到挥洒能力的舞台。人才争夺战反映出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获得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要真正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既要把人才引进来,还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体制机制,使人才不仅愿意来,还能留得住、能出彩,能够收获事业上的成就感、生活上的幸福感。还要发挥市场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多在营造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政务服务、引导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工夫。
2018年1—5月,全国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12.3%,新业态蓬勃发展,带动就业能力持续增强,既创造了更多适合大学生等技术技能人才的就业岗位,也催生了大量灵活性高的就业岗位。尽管就业形势整体向好,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201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人,占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一半以上,为历史新高。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突出矛盾。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错配。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而相应的教育培养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需求的实际变化,高校专业设置、劳动力供给均与需求出现一定错位。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和紧缺专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报告》显示,39.2%的已签约应届毕业生签约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并不对口。二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工人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足,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还难以跟上市场变化。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必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高校专业设置。重点针对我国当前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面临的突出人才缺口,加强人才培养。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职业教育由“教育教学型”向“产教融合型”转变,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
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形势依旧严峻,在高校毕业生中出现“慢就业”等新问题值得关注。
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慢就业”现象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就业模式。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提升,难以在短期内寻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被迫选择了“慢就业”的方式,通过慢慢与社会磨合,慢慢寻找合适就业机会的方式来逐渐解决就业问题。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父母有实力也有意愿让自己的子女慢慢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慢慢思考人生大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从校园到社会,从求职到创业的过程本身也需要慢慢来,需要观察和积累,这些因素也都促使“慢就业”模式日益流行。
“慢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现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新业态等社会发展趋势的现实体现,同时“慢就业”本身也反映了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加的自主创业趋势。积极的“慢就业”,根据自己的未来规划和就业计划,选择一个时段放慢就业脚步,暂时的“慢”,是为了今后的“快”。“慢就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高校毕业生对自己未来有更加成熟的思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就业质量。因此,“慢就业”不可怕,怕的是“懒就业”。
“懒就业”就是以“慢就业”的名义,屈从于就业压力放弃寻找工作。往往表现为工作和自己愿望有差距,不想干;符合愿望的,又够不着或干不了。于是,啥工作都懒得干了,宁愿啃老、混着,也不愿“降格以求”。 “懒就业”会慢慢熄灭自己的人生激情,忘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最终可能就会出现“再也无法回归社会”的尴尬,对长远发展不利,必须警惕。
防止“ 慢就业”变成“懒就业”就高校毕业生来讲,首先,要端正态度,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把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类的幸福结合在一起,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选择自己的职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树立自主择业观。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和各种方式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其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我们在选择职业时,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在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中,增强信心,提高能力。再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知识、综合性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实现职业理想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辟出新天地,谋得自己心仪的职业。
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就业情况,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帮扶,跟踪回访长期未就业的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包括“精准”就业管理服务、“精准”就业信息服务、“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等。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档案、一对一指导、重点岗位推荐等方式,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精准”帮扶。另一方面,要“精准”跟踪市场需求,优化就业市场的资源配置,让供求双方的信息有效对接。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做出有益探索。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鼓励毕业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促进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创业。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提升创新创业服务保障能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总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社会也已形成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每个人只要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就能找到理想的职业,实现自己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