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北京京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93
混凝土在凝结之前,其表面的失水速度较快就会导致塑性收缩裂缝的出现。一般情况下,在大风或者燥热的环境中容易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的长度在20厘米至3米之间,但宽度在1-5毫米之间。如果混凝土发生了塑性收缩开裂,则说明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把控好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与水灰比情况,并且这种情况与外界环境中的温湿度以及风速有一定关系[1]。
沉陷裂缝一般是贯穿性裂缝,其裂缝走向会受到沉陷状况的影响。如果沉陷裂缝较大,沉降量、裂缝宽度比之间是正比关系。这种沉降裂缝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不大。等到地基沉降变形稳定之后,沉降裂缝也会处于稳定状态。
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干缩裂缝。外部条件是干缩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混凝土表面水分损失大于水分流失的标准,就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变形,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形变与温度反而较小。在此种情况下,混凝土内部结构会对表面的干燥变形产生一定的约束,进而产生了巨大的拉应力,这时混凝土出现了干缩裂缝的问题。混凝土的抗渗性会受到干缩裂缝的直接影响,并且会对混凝土内部钢筋的腐蚀情况造成间接影响,进而使水利建筑混凝土的耐久度以及承载力受到不利影响。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散热相对较快,而内部温度的升高速度较快,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极易产生内外温差,在这种温差下就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温差裂缝,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春秋季[2]。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会受到混凝土配比的影响,如果施工人员没有科学的配比混凝土,就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开裂的问题。如果混凝土配比过程中水泥用量过多、水泥含沙率超标、水灰比配比不科学等,就会使混凝土骨料难以满足施工的实际需求。混凝土配比中的各项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施工人员不能把控好每一个要素,就会导致混凝土的整体质量下降。
在水利施工过程当中,部分施工人员没有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提起重视。在施工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并不会根据施工需求对混凝土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养护,致使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水分流失速度不断加快,使混凝土结构出现了干裂、变形等情况,进而使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
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的原材料,其中包括骨料、水泥以及外加剂等。于混凝土质量而言,其会受到水泥质量的直接影响。于水泥材料而言,其抗裂性相对较低,水泥会发生水化作用,水泥中的热量会被释放,进而导致混凝土的温度不断升高,混凝土的内部与外部就会产生一定的温度差,混凝土内部、外部会产生相应的抗压应力、拉应力,如果内部抗压应力小于外部的拉应力,就会导致混凝土结构表面产生裂缝[3]。
在水利施工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对混凝土允许的裂缝宽度进行确定,并根据裂缝的允许宽度明确设计标准,通过此种方式使混凝土裂缝得到有效控制。相关人员在设计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方案时,需要对构造配筋进行充分考虑,根据混凝土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钢筋,一般会使用间距致密、直径较细的配筋方案,通过此种方法可将混凝土的抗裂属性不断提高。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保障,确保原材料的质量达到施工要求。在混凝土施工之前,相关人员需要根据施工要求科学选择水泥品种、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同时需要对砂石、原材料的质量提起重视,确保含泥量与实际的施工需求相符。此外,需要对水泥的用量搭配提起重视,一般情况下,可将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³,并且要适当的将水化热量降低。
施工质量不佳是导致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且使防治工作的效果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于水利建筑而言,在混凝土早期养护过程中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可能性,一般会将湿润养护控制给予构件。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则需要使用流水、蓄水养护方案,并且养护的时间控制到15天至30天之间。此外,施工人员需要对水化热问题提起重视,根据施工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避免水化热的集中出现。例如,在混凝土浇捣成型时,施工人员可以使用蓄水保温方案,利用薄膜以及湿麻袋等开展混凝土表面的养护工作,这样可以使内外温差过大情况得以避免,进而使温度裂缝得以消除。于地下结构混凝土而言,需要尽早实施回填土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裂缝出现的几率。
通过本文的分析得知,混凝土施工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掌握混凝土裂缝的类型,根据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进而使混凝土裂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施工人员在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该对每一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使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问题得以消除,进而使水利建筑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为水利建筑的安全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