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涛 编辑/张美思
雷曼的倒闭绝非偶然,也并非必然。其背后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值得思考。
2008年9月15日,原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以下简称雷曼)走投无路,轰然倒闭,不仅终结了其150多年的发展史,也拉开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序幕。回首十年前这惊魂一幕,我们仍然想问:为什么是雷曼?雷曼有没有可能不倒?雷曼不倒会怎样?
2008年3月,原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出现危机被摩根大通收购后,实力较弱的雷曼作为次贷市场又一大玩家,是华尔街投行中最为薄弱的一环。随着市场环境恶化,雷曼成为市场讨论和做空的焦点并不偶然。
不过,美国对雷曼拒绝提供救助,这才是导致市场信心崩溃的重要原因。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拒绝救助雷曼的理由是,雷曼已经资不抵债,缺乏合格担保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没有权力救助私人机构,也没办法提供融资。虽然主持危机处置的几位当事人对此众口一词,但至今仍有观点认为,美国放任雷曼倒闭无异于犯罪。
放任雷曼倒闭是一连串事件的结果。雷曼倒闭之前,在美联储300亿美元担保的支持下,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市场危情得到缓解;2008年6月开始,政府支持的两大联邦住房贷款抵押融资公司——房利美与房地美危机迭起,引发市场动荡,9月7日财政部以2000亿美元资金接管“两房”。这些救助行动花费了纳税人的真金白银,已经引发美国国内自由派的强烈反对,再加上正值美国大选竞争正酣,更引得进一步的争议。为避免被认为是华尔街的代言人,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只能明确表示不对雷曼提供任何政府援助。如此表态,部分也是为了敦促私人部门自己解决问题。除此以外,雷曼倒闭也与其缔造者、总裁福尔德行事风格傲慢高调不无关系。因此,雷曼破产有其自身原因,但也掺杂着某些政治因素甚至个人感情因素,并非必然。
雷曼倒闭之后,市场行情急转直下。此后,美国当局观念转变,迅速采取大量补救措施。10月2日,国会通过政府救助方案,提高了救市方案总额,增加了延长减税计划、提高银行存款保险上限等内容。10月8日美联储宣布降息至1.5%,并于12月16日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至0%—1.5%。同时,财政部、美联储、FDIC等还联手出台一系列措施,对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等实施了大力度救助,令高盛、摩根斯坦利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才使得市场趋于稳定。
观察雷曼事件之前政府对贝尔斯登的救助,以及事件之后对市场实施的超大规模救助,对雷曼来说似乎都稍欠公平。政府的确不应救助每一家机构,但确实应救助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以避免金融体系出现灾难性崩溃,并保证就业和收入增长。即便救助雷曼这样的私人金融机构会受到强烈抵制,但事后看,因为雷曼倒闭出现的市场动荡,最终还是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实施更大规模的救助。
此外,雷曼倒闭和金融机构救助还会涉及一些重要问题。一是救助金融机构需要用到公共资源,公众参与亦不可避免,但这也会使问题复杂化。在雷曼破产、大厦将倾之际,舆论、公众和国会的过度参与,导致美国的救助决策一度陷入混乱,浪费了宝贵时间,没能迅速采取有力措施,造成市场失控。
二是救助要处理好公平性问题。其一,华尔街大型机构一直享有高额薪酬,当政府使用纳税人的钱救助高收入者,而非救助失去住房、工作的低收入者,必然面临极大的争议。占领华尔街运动就体现了这一矛盾的激化。其二,为争取问题机构股东的支持、通过并购方案,政府救助时需要照顾其利益,导致问题机构的高管、股东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有失公平。
三是问题金融机构都会千方百计将资不抵债危机掩盖为流动性危机。雷曼的潜在收购方——美国银行发现,雷曼直到倒闭前,其官方评级还将其资产的真实价值高估600亿—700亿美元。而在救助过程中,如果当局充分披露问题机构风险,会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反之问题机构则没有足够动力寻找买家,对于后来投资者也有失公平。
这些问题和教训都值得思考。毕竟,雷曼不会是最后一家倒闭的大型金融机构。当前中国国内也正在开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同样面临金融机构救助的复杂问题。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和救助经验,但雷曼作为影响深远的近期案例,对投资者的启示尤为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