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2016年10月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作为重点工作。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把农村实体经济发展摆在首位。2018年1月18日广州市在从化区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现场会,指出坚持公共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实行以奖代补、公私合力,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等实践措施。2018年4月26日广东省召开乡村振兴会议,提出举全省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解决广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17年,广州市城镇人口比重为86.14%,从化区则为45.01%,位列11区末尾,广州市经济总量为21503.15亿元,从化区为400.44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86%,贡献率列各区之尾,广州市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00元,从化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05元。因此,选取从化区为例比较能够代表广州市的农村基本情况。而从化区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旅游综合竞争力则连年位居广州市各区之首,生态资源丰富是立区之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基于木桶效应、比较优势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采用SWOT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及民俗、田园综合体等特色产业策略,采取规划引领、特色定位、绿色金融支持、品牌与推广等保障措施,通过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地区经济与生态协同增长,有助于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广州国际一流城市建设。
1.环境资源优势,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发布的环保公报显示,2017年广州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0.5%,从化区达标天数比例为94%,为11区之首。另外,从化区坐拥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风云岭森林公园、北回归线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67%,境内有100多个湖泊水库,12万公顷青山,素有广州后花园美誉,环境综合竞争力优势明显,比较优势突出。
2.旅游消费旺盛,珠三角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民众休闲观光旅游、养生康体消费能力强大,从化全区有知名景区近20个,如4A级碧水湾温泉度假区、3A级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大邱园农庄、溪头村、宝趣玫瑰世界等,涵盖乡村游、康体养生游、森林休闲游、商务会议游、创意文化游等,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7年蝉联广东全省67个县(市)第一名。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从化区接纳旅游总人数达2076.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9.56亿元。
3.地理位置优势,融入珠三角城市2小时生活圈。全区境内有大广高速、从莞深高速、街北高速、派街高速、佛清从高速、京珠高速、广连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广州市各车站有发往从化的班车,从化汽车站有发往深圳、东莞、佛山等省内主要城市的班车,随着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实现珠三角2小时生活圈,使得省内旅行社发一日团体游成为可能。
1.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201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00.44亿元,占广州市生产总值21503.15的1.86%,经济总量规模偏小,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善,尤其表现为对内交通设施配套不齐全,由汽车站发往各个旅游景点的公交车配置不足。信息网络建设未实现全覆盖。原有设施的改造、升级和换代有待加强。
2.城镇化率低,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2017年,广州市城镇人口比重为86.14%、从化区为45.01%,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农村地区受制于经济收入水平制约,往往教育投入有限,文化水平和技能掌握不足,过剩的底端富裕劳动力,既无法实现城市转移就业也无助于新型农业发展需求,存在供需间结构性矛盾。
3.产业布局不合理,特色支柱产业不突出。区域经济发展有“无工不富”之说,2017年从化经济开发区实现经济生产总值1.26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3,主要承接广州及周边城市过剩产能的产业转移任务,主导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及化妆品日用业、汽车制造及摩托车配件业、电器装备及家用电器业和新材料新能源业,但是作为广州的生态重镇,从化区产业布局存在不合理,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滞后等问题。
1.广州北优策略,广州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将白云、花都、从化打造为生态区,从化2015年8月撤市设区入户广州,有利于广州中心城市辐射,在产业发展、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收获巨大的政策红利。
2.充分利用地铁红利,大力发展地铁经济。为落实城市北优战略支持从化发展,修建地铁14号线,预计2018年底建成通车,便利人们的出行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将有力推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促进消费增长,把握有利商机发展地铁经济。
3.借力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战略,抓住与国际互通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农业科技与加工产业园合作、养老产业合作、马术项目合作等,共享发展机遇,提升合作水平,分享合作成果。
1.生态定位,发展受限。流溪河作为广州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为确保广州市民饮水安全,沿线严禁任何污染源,从化的发展因此受到极大制约。而广州市对于流溪河沿线的从化区、白云区、花都区、黄浦区的生态补偿很少,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
2.消费升级、需求差异化、个性化日趋明显,供给侧改革滞后。现代都市人群对于旅游、住宿、购物等消费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特点,对于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式现代都市农业、旅游民宿、无公害原生态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农村农业供给侧改革相对滞后。
3.面临竞争更加激烈,境外游火热,对境内游存在消费替代,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花费达1152.9亿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需要借鉴国内外优质景区开发管理和推广运营经验,让消费者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切身体验感,体现出地方特色,通过有效供给创造需求。
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化是广州市农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村农业新发展动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措施。2017年从化区提出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引领的“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模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例如西塘村打造的“西塘童话小镇”,通过策划举办主体鲜明的活动,带动白人就业、实现愈百万元的农副产品和餐饮美食销售,村容村貌、乡村治理、精准脱贫实现跨越式发展。
2.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一是依托环境优势,大力种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二是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细加工,如荔枝、龙眼、芥菜等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蜂蜜等的精细深加工。三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业,吸引有课前来观、品、购的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生态、文化资源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以农家乐、生态农庄、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品,持续举办具有地方特色节庆活动,完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农家乐规范管理制度,吸引更多游客。
2.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民宿。过去强调引进7天、汉庭、如家、维也纳等知名酒店品牌,控制好酒店的数量和层次,与地方景区基础设施水平相适应即可。如今旅游住宿发生重大变化,民宿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既能满足游客个性化、体验化需求,又能让乡村居民实现家门口创业,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获得感和自信心。
1.创建美丽乡村,广州市2013年推出第一批14条市级美丽乡村试点,目前已命名的美丽乡村达160个,其中从化19个。近3年投入55亿元从基础设施入手,大力推进“三站四公五网”,即“服务站、文化站、卫生站,公园、公厕、公交、公栏,路网、电网、水网、光网、消防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建设,建成一批独具岭南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2.推进特色小镇建设,2015年底从化区明确三年内建设西塘、西和、莲麻、锦洞、联溪、南平、温泉、米埗、古田、份田等10个特色小镇,即鳌头镇西塘“童话小镇”、城郊街西和“风情小镇”、江埔街锦洞“桃花小镇”、良口镇联溪“徒步休闲小镇”、吕田镇“莲麻小镇”、吕田镇份田“健康小镇”、吕田镇古田“文创小镇”、良口镇米埗“金融小镇”、温泉镇温泉“浪漫小镇”、温泉镇南平“静修小镇”,引进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产业,人流和商流的注入促进了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初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对其他村起到较好的引领师范和带动作用。
3.构建田园综合体,“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土地流转、社会资金参与,实现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全新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是当前乡村发展代表创新突破的思维模式,环境事宜、条件成熟的村可以先行先试。
1.以品牌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建设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评省名牌农产品等举措,创建品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做好品牌宣传和渠道营销,努力形成品牌效应。一、创建订阅号,实时报道农产品信息进行立体直播。二、参加大型展览会,寻找大客户争取大订单。三、可综合采取会员制、订单制、配送制、专卖制、广告制和网络营销等渠道,形成品牌效应。
1.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构建造“太平-鳌头-街口”创新创业产业带、“温泉-良口-吕田”美丽健康发展带和流溪河全流域生态价值创新带,打造特色经济带。
2.结合“一村一品”,深化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分类打造特色农业村,促进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提升产业规模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3.积极对接广州市“一江两岸三带”建设规划,把流溪河北段打造为优美的景观带,探索美丽乡村连片集群发展,以“旅游+产业”的模式,将乡村优质资源结合起来。
4.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健全城乡社会管理机制,增强发展协调性,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依据村庄布点规划,编制美丽乡村群规划,以西和片区美丽乡村群为龙头,构建美丽乡村群体系。建设与广州繁华都市形态相得益彰、功能优势互补、风采交相辉映的幸福美丽乡村。积极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引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产业重点村,向美丽小镇发展。
2.规划建设美丽小镇,围绕市场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设发展模式,引导资金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做好产业发展平台,吸引更多的产业进驻小镇进行产业发展。
3.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彰显特色,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点,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深化特色旅游业发展。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线路,打造观光旅游与体育运动、温泉养生、商务会议、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延长旅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支出,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综合经济体。
1.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农村金融发展空间,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探索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加强对“三农”、创新型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投融资支持。
2.服务三农,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做好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绿色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供给,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补足服务短板,支持乡村振兴。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对内通达、对外畅通”纵横交错的现代立体化交通体系。依托地铁14号线及其支线线网建设契机,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与公路交通转换的广州北部(从化)交通枢纽,做好从化旅游环境交通,提高旅游的硬件设施水平。
2.加强水、电、气、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联网连片协调建设。
3.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
广州农村主要集中于北部山区的生态资源丰富地带,在服务广州发展大局的前提下,长期以来因未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受限地方财力拮据,公共交通等基础实施较为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致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现象。在贯彻绿色发展的新经济发展理念的同时,应协调好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文章对广州乡村进行态势分析,提出发展乡村经济的策略和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