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源
(安阳市体育中心,河南 安阳 455000)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指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在某一历史阶段,体育系统中的机构设置、领导关系和管理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和形式的统称。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在变革阶段,体育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等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以下就当前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做深入研究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的体育管理经验,提出一些可行性构想。
现今,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统包统办体育事业做法和单位制的体育管理方式,依然严重影响着当前体育事业的管理工作。体育行政管理权过于集中,导致各社会团体组织的民主参与权过小,体育俱乐部、社会团体及地方体育部门均受国家一级体育机关的直接领导,直接影响了体育组织在微观层面的体育管理。
1、管理手段不合理
由于体育管理手段不合理及管理权限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体育组织之间缺乏合作与联系,阻碍了体育组织的有序发展。一些规模较大的体育组织,只能依靠政府体育部门进行支持,导致其在体育管理体系中无法发挥良好作用,极大的阻碍了体育管理体制的全面发展。
2、体育资金保障不完善
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国家财政收入。虽然政府制定计划、拨批经费、招收运动员等政府包揽一切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但其影响依然还在。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体育管理部门依旧没有就当前体育事业的管理体制做出大的调整,还是依靠行政权利来整合社会体育资源,过度强调了自身作用,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进程。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还需要重新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进行定位。
曾有专家预测过我国体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大部分专家表示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目前的体育管理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体育发展的核心依旧是国家军队和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社会企业单位和高校的作用会加强。也有专家认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要倚重国家宏观调控及运动项目协会发挥作用,体育事业应交由社会团体组织管理,运动项目协会负责体育事业实际运作管理。总的来说,政府必须减少对体育事业的管理,把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把政府管理转变为以社会管理为核心,促进体育管理体制循序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深入实施,体育事业的投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向多元化转变。这种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将推动日后奥运的发展。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未来的体育投资模式将有效的把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拨款直接投入或是通过基金的形式间接扶持体育事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本身可以透过社会捐款、体育项目经营性收入及其他筹款方式向社会募集发展经费。针对普及率较低,但肩负国家荣誉的体育竞技项目,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扶持或者通过商业经济模式募集发展资金。具有观赏性、市场潜力大的体育项目,政府给予政策鼓励,扶植体育项目产业化,挖掘其中的经济价值,把体育项目价值最大化,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新的资金投资源头。总之,市场经济背景下体育事业资金投入不仅要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还要将体育项目本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挖掘出来,增加体育资金源头,完善体育资金投资结构。
从世界各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来看,世界体育发展逐渐表现出产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和国际化趋势。其中国家政府把体育事业管理权利层层划分,分别分给地方政府和社会体育组织,有利于实现体育事业分层管理。政府减少对体育的控制,不直接插手体育组织内部事宜,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提高社会组织办体育的积极性。在体育经费投入方面,可以引进相应的评估机制,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实现体育价值,拓宽体育经费源头。总之,各国体育体制改革纷纷表现出良好的势头,进一步完善了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有效结合,展现了体育管理“小政府”、“大社会”的良好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成为体育资源配置的主体,体育发展应当符合市场需求和市场价值,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作为国家综合实例的一种表现形式,肩负着国家荣誉和使命,影响着国家外交。因此,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不仅要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而且必须符合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能够可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
除此之外,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能够促进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所以,新时期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需要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理念,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把人民群众纳入到体育事业中,不断提高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水平,逐步在群众中实现体育的生活化,普遍化。在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上应当遵循竞技体育自身规律,符合竞技人才培养,多方位拓展竞技体育的价值。
我国体育转型已经起航,其中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体育行业整体改革的动力,是体育转型是都成功的关键要素。为了弥补当前体育管理体制的诸多不足,未来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应当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管理体制转变为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统一、竞争有序的体育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原有的体育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需要建立起一个精干高效,运转高效、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体系;政府参与宏观调控,结合市场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协会化管理组织体系;国家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职业与业余相衔接的运动训练体系。
改革统包统配的体育管理体制,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保障、场地器材保障以及经费保障等。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使体育运动规范化;人事保障上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伤残保险等;场地器材及经费保障,需要国家对体育建立相应的投资制度,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保障体育经费的有效来源。
公平竞争是体育发展的动力。运动员的竞争精神在体育竞赛场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体育竞赛对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它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体育运动产业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建立能够调整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进而提高我国整体体育实力。
新时期下,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到了必须自我革命的时候,只有打破体育行政部门集权的制度牢笼,体育事业才能得到全方位发展,为竞技体育提供资金投入,进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因而,就此问题国家政府应当重视起来,改革中既要有宏观调控,也要有微观举措,理清政府、市场、社会在体育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根除政社不分,管板一体的顽疾。这就需要把体育管理权利合理分配,由政府形式宏观调控职能,社会团体参与微观管理,让体育项目价值最大化,共同推体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骏.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究[J].体育时空,2016,(19)
[2]梁国力,刘德会.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变迁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6,37(4)
[3]徐金华.关于我国体育体制特点及其发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6)
[4]张晓琳.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2016.
[5]曹健.中俄两国职业篮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2016.
[6]沈娟.日本社会体育发展的特征、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