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阮海梅
人的行为靠思想来指挥,心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如果员工心态不好,敬业爱岗精神及事业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工作时就容易出错,事故和故障率就会增加。因此,应对职工的心态变化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员工在进行某项操作时,作业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作业环境、员工本身的熟练程度、自我感觉、工作任务的强度、压力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情绪或精神状态,使之发生变化。适度的紧张,在工作中是正常和必要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作业操作较复杂与员工个人的实际能力如体力、经验及技能不符;承担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的危险性较大;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兼职过多、频繁的临时工作、工作得不到信任与支持;工作环境恶劣等因素使人的神经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下,而这些因素又是人本身的能力难以控制或改变的,就会导致心理压力的调节失常,进而导致职工心理上的疲惫。疲劳会使人的惰性增强,警觉能力下降,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心不在焉,从而引发人为的工作失误,增加发生事故的机率。
员工除了受工作中某些因素的影响,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其心态的变化,如:工资、待遇、地位、家庭等发生的矛盾;管理者由于工作方式不当或某些不公,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待遇方面分配不公现象导致员工心理失衡;邻里不睦和与夫妻不和影响职工情绪;业余生活过度紧张导致员工上班时间精力较差;生活困难和遭遇疾病及种种不幸使职工的心态失衡等,这些因素都会使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发生变化。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时候,人的精神会变得紧张,工作时精神不集中,情绪不好,若此时让员工从事危险作业则非常容易发生失误,造成事故。
基于基层工作存在双重性,一方面要随时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另一方面要组织员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有些工作可能需要上级出面协调解决,这时候有可能上级会主观地提出解决方法,让基层去找这部门找那部门办理,久而久之,基层就不会再向上反映问题,因为他们知道即便反映了还是要自己跑这跑那去做。这样工作积极性就遭到挫伤,隐患就被搁置起来。
每个单位总是会有很多制度用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毕竟大多数员工是遵章守纪的,触犯相关制度,也是偶尔不经意的,只有个别员工有意识去钻空子,所以如果对所有员工持续高压,会使大多数员工经常想着如何不触犯制度,时刻警惕着制度的警戒线,势必会造成在操作中精力不集中,造成操作失误而引发事故。所以管理者应当经常与员工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不能一切都从制度出发。弦,如果长时间绷的太紧,会发生弹性形变。
制度条款是冷冰冰的,人心是热乎乎的,同样的制度规定,生硬地去执行与带着感情实施效果大不一样。前者不但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阻力,而且极易造成员工的反感心理,取得相反效果;而后者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小,执行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把出发点摆正,管理人员的纠章行为就容易得到执行,员工就不会产生负面心态,安全工作也才能落到实处。
上级要认真听取基层反映的问题,不要轻易武断地做结论,因为如果不是需要上级协调的问题,谁也不会轻易就向上反映的,上级部门要经常主动为基层解决一些困难问题,不要把反映上去的问题又推给基层,这样员工才有积极性查找安全隐患。
人对紧张的反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短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使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之间能达到一种平衡,而不至于引起不良后果和疾病。而长时间的高压工作会导致员工心理压力的调节失常从而造成发生事故的几率提高。因此在工作中合理的安排休息,充分帮助职工调解精神状态和减轻疲劳程度对于防止事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生产,根本是需要人的行为来保障,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重视员工情绪的变化,合理调配,正确引导,在制度管理的前提下,适时进行人性化管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