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文
(四川旅游学院,成都610100)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强烈,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但传统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近年来发展迅速[2]。生态旅游概念于1983年由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提出,主要特征是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生态旅游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生态友好型旅游方式[3~4]。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动植物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成都辖20个区(市)县,此外,还设有天府新区和在管理和统计上实行单列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优势明显。(1)自然景观资源。成都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山景、水景、生景、气景。山景如有“天下幽”的青城山、雄奇多姿的九峰山、景色秀美的玉垒山等;水景有汹涌湍急的溪流、秀美如画的湖泊、千姿百态的泉眼等;生景有箭竹林、杜鹃林等植物和大、小熊猫等珍稀动物;气景有多变的云海、神奇的佛光、奇特的“神灯”、玄幂的“阴阳界”等。(2)生物资源。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形地貌复杂,生物资源丰富。据统计,仅动植物资源就有11纲200科764属3 000余种。(3)文化资源。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现有人文景观172处,有类型多、规模大、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各区(市)县,都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二王庙、武侯祠、杜甫草堂、文殊院、金沙遗址等。
2.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多、品质高。成都现有国家、省、市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省级3个,市级17个;国家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省、市级湿地公园若干;乡村生态旅游遍布各区(市)县(见下页表)。各类型资源品质好,分布广。
1.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监督不足。传统的旅游比生态旅游发展早,但管理不规范、要求不严格,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习惯短时内很难消除,加上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生态旅游者等缺乏教育和监督,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急需提高,对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惩处力度亟待加强。
2.生态旅游模式不合理,品牌效应偏弱。成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旅游经营模式简单,特色亮点不多,依然沿用过去的传统旅游模式,单纯通过景区景观吸引游客,对景区其他生态资源利用率低,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很难形成完整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1.改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配套体系。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紧紧抓住生态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契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农业产业配套、体制机制配套、公共服务配套。
2.健全监管体系,加强生态旅游监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要求,由政府牵头,联合旅游、环保、税务、工商、规划、运输、消协等部门建立灵活有效的协调、沟通、监管机制,健全覆盖区(县)乡(镇)村的三级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
3.加大政府扶持和投入力度。生态旅游是绿色健康产业,是造福人类的民生事业,政府应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搭建生态旅游发展融资平台,政府投入启动资金,整合国有及集体资源,用景区资产进行抵押筹集发展资金,按市场化运作,形成生态旅游发展良性循环。
4.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在“农业+旅游”“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情形下,发展生态农业就是丰富生态旅游业态,要完善“三大体系”建设,即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生态补偿体系、生态农业组织保障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塑造生态农业品牌,提高生态农产品的竞争力。
生态旅游发展,需要政府统筹规划,保护好生态资源这个基础,搭建发展平台,挖掘生态旅游文化,创新生态旅游产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新家园。
[1]陈洁,王力峰,章昌平.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12,(3):78-80.
[2]陶静.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特区经济,2011,(1):176.
[3]陈立鹏.科学技术视角下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4]俞孔坚,李博,李迪华.自然与文化遗产区域保护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以福建武夷山为例[J].城市规划,2008,(10):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