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抱团发展 做强创新改革“一号工程”

2018-12-05 09:09周盼
四川党的建设 2018年21期
关键词:翼龙军民民营企业

周盼

前不久,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一场专题座谈会,全国20家“民参军”企业代表成为座上客。20家参会企业中,有5家川企,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一细节,体现出四川军民融合之“重”。

近年来,四川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的核心内容,在全国率先建立“省、部、军”共同参与的军民融合改革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在全国率先设立总规模达百亿元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成立全国首个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获批全国首个省级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190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100亿元,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12年的57.1%跃升到2017年的73.1%,增加值占比达到79%。

? 军民携手 “成都造”迈入国际领先水平

9月10日,为期5天的2018全球无人机大会在蓉拉开帷幕,国际民航组织及成员单位,以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空管委、国际国内知名无人机厂商和运营商、研究机构、院校等约600人参会交流。

展会现场,翼龙Ⅱ无人机、“双尾蝎”型无人机、悟Inspire 2无人机、P30植保无人机……来自成都的无人机企业几乎“包场”。

“中国无人机产业发展有它独特的优势,中国的人才在无人机制造设计、晶片的标准化等领域,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大会主办方之一——国际民用航空组织行政服务局副局长James Wan说,过去几年,四川大力发展无人机产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时间回溯至2017年2月27日,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自主研制的翼龙II,成功实现批产交付飞机首飞。标志着我国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研发水平迈上了更高台阶,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关键技术,进入了全球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一流行列。

据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许泽介绍,“翼龙”系列无人机最早是在2005年开始起步,发展至今已经发展出翼龙I和翼龙Ⅱ两个型号,翼龙Ⅱ的最大飞行高度为9000米,最大飞行速度达每小时37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达4.2吨,外挂能力为480千克,可实现 20小时持续任务续航。翼龙I在国外有多个用户,其良好性能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依托翼龙品牌的良好声誉,翼龙II在研发阶段便获得了国外用户的青睐,取得了中国军贸无人机的最大订单。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翼龙Ⅱ同时也是军民融合的产物,在翼龙无人机的整个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有不少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以翼龙Ⅱ为例,在近70家主要配套厂商中,有15%的厂商都是民营企业。“机翼是成都青羊工业园区的一家民营企业做的,地面站软件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团队和他们一起研发的,整个翼龙Ⅱ项目四川本地配套率大概在60%-70%。”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翼龙无人机总设计师李屹东说。

? 股权合作 军民“两张皮”变成“一盘棋”

那么,这些民营企业是怎样一步步攻克军工质量难关,实现“民参军”的?军用企业是如何借鉴民营企业优势,做到“军拥民”的?对此,成都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给了我们详细的解答。

“军民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科技、军事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军工和民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不同,因此要真正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这些问题。”该负责人说。

为此,成都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民参军”管理机制,成都还制定了“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办法”,明确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申报条件,积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领域。

改革举措之一是以股权为纽带,创新军民两用的技术合作联盟。从现实情况看,搭建技术联盟是促进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的新型组织形态,然而现有的一些联盟组织形式松散、资源分散,缺乏成果分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在提升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探索形成了“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方式。

具体做法是,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四川省商用无人机产业联盟中,设立专业的商用无人机飞行服务运营机构(即参股平台公司),通过成员单位参股方式,建立起紧密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成果分享机制,以充分利用联盟成员单位各自在研发、生产、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的分工协作,迅速實现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联盟成员单位间资源双向或多向流动,提高了军民两用技术联合研发和创新能力。

去年,四川省商用无人机产业联盟以股权为纽带,将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军用“翼龙”无人机转化为一款名为“灵龙”的民用舰载无人机,作为一款中小型低空近程无人机,该机可利用船、车载弹射起飞,能在100米至3000米高度巡航,巡航时速100公里至150公里,最长留空时间8个小时,指标在全球范围比较都处于领先,吸引多国关注,达成了多项购买协议。

? “主配牵手” 促融合向纵深推进

在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民企参与军工产业已是大势所趋,这也为四川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将其雄厚的军工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拓宽了路径。北京对口援建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四川明日宇航公司,拥有国际先进的各类复合材料成型、检测设备,其中自动铺丝铺带设备、热隔膜等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该公司产品90%以上是军品,承担了92个型号6000多项零部件的配套研制和批量生产任务。

成都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巨大,拥有海特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骨干科研机构,形成了集飞机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与维修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链。庞大的军工产业规模,意味着产业链上巨大的配套需求,也意味着“民参军”的巨大市场机会。同时,成都也着力支持在蓉军工单位自主选择配套企业,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几年前,中国航发成发公司为生产一款发动机,划定核心技术、核心工艺后,把需要外协的配件和服务全部梳理出来,确定供应商准入标准和产品验收标准,符合标准的民营企业可申请成为供应商。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成都的“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创新经验开始向全国推广。(责编:蒋筱青)

猜你喜欢
翼龙军民民营企业
翼龙冲天
“翼龙Ⅱ”好威风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奇怪的翼龙
军民鱼水情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