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支持自贡建设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自贡振兴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也为全市人才工作设定了新坐标。为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人才工作要主动担当、精准发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做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人才支撑。
聚焦重大产业布局,倾力引才育才。把准老工业城市产业升级发展方向,突出比较优势,在招引高层次人才和培育本土优秀人才上同步谋划、同步发力。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需求为导向,编制人才开发目录,绘制人才供需地图,面向全国全球范围招引人才。针对通用航空与燃机、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采取“技术+资本+人才”方式,从专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等多渠道引进,尽快弥补急需紧缺人才短板。针对研发实力强、市场前景好的新材料、节能环保领域,差异化定制“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高端引才、集中引才、项目引才、柔性引才,壮大行业顶尖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借助140个已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站在国内科技前沿、负责重大项目攻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全力培养锻造。依托华西、海川等外向型企业,以中德项目为借鉴,与国内国际培训、科研、教育机构广泛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组建实训基地等,培养一大批支撑“自贡智造”的产业工匠。
聚力国家文化出口,建强文创大军。大开放需要大视野。紧紧围绕文化软实力国际传播,充分借助“千年盐都、南国灯城、恐龙之乡、美食之府”品牌,长远规划、系统实施文化名家、文创大师、文艺专家培育计划,努力创作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产品。办好中华彩灯学院,做精职业技术专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擅长策划设计、产品制作的文创技能大军。组建文创联盟、文创协会,培养储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形式举办国际性文化会展营销活动,鼓励支持文创企业、文创产品抢占海外市场。大规模、分批次组织干部“走出去”,通过到一流高校培訓、到发达地区学习、到中省单位挂职等,引导干部破除“盆地”“盐井”观念,培塑开明开放、担当作为精神,建设一支懂文化、懂传播、懂外贸的复合型干部人才队伍。
做大协同创新平台,厚植科创优势。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积极搭建各类发展平台,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开展“自贡知名高校行”“知名高校自贡行”活动,紧密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签约高校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全方位深度对接,努力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发挥区县自身产业优势,以共建共享方式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或科研平台,开展项目技术合作,一个区县至少建成一所研究院或技术转化平台,服务企业技术攻关,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高新产业园、通航产业园、无水港产业园等7大园区,实施人才引育管用综合配套改革,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先行先试建设人才试验区,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瞄准新兴领域、初创主体,实施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培育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瞄准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分类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搭建“比武竞技”平台,评选奖励优质项目和团队,让他们在竞争中成长为创新创业生力军。瞄准企业家、高管人才,组建俱乐部、“创享会”等交流合作平台,多渠道重点培育500名具有国际眼光、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
做优区域人才生态,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区域发展之争,核心是人才之争。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迫切需要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区域人才竞争优势。突出政治引领,组织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活动,畅通人才政治引领吸纳渠道,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增强专家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完善激励机制,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千计划”,大张旗鼓评选表彰宣传优秀人才。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兑现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坚持贡献与报酬挂钩,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到一线建功立业,探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人才顺畅交流途径,统筹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健全服务体系,发挥高端人才服务中心纽带作用,专业化、集成性、一站式为人才服务,建好高端人才温馨之家。创新人才安居保障办法,通过修建人才公寓、园区配建住房、企业自建倒班房方式,多渠道满足不同类型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集中开展“盐都人才月”活动,用好“盐都人才绿卡”,开展人才走访慰问、健康体检、康疗休养等活动,营造尊才爱才良好氛围。(作者系中共自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